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重庆市忠县段移土培肥示范区3种典型经济作物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土壤颗粒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模式下,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的含量,提高幅度分别达到了15.4%~80.9%、6.4%~114.2%、13.7%~77.5%。同时,移土培肥工程措施也有效提高了土壤粘粒在土壤颗粒体积含量中的比例,提高幅度在5.3%~166.2%。因此,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潜在的肥力、土地生产力以及土壤结构,对于改善库区相对贫瘠的土壤质量有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加强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续的管理,将其发挥更大的土壤生态-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忠县段移土培肥示范区3种典型经济作物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土壤颗粒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模式下,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的含量,提高幅度分别达到了15.4%80.9%、6.4%80.9%、6.4%114.2%、13.7%114.2%、13.7%77.5%。同时,移土培肥工程措施也有效提高了土壤粘粒在土壤颗粒体积含量中的比例,提高幅度在5.3%77.5%。同时,移土培肥工程措施也有效提高了土壤粘粒在土壤颗粒体积含量中的比例,提高幅度在5.3%166.2%。因此,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潜在的肥力、土地生产力以及土壤结构,对于改善库区相对贫瘠的土壤质量有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加强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续的管理,将其发挥更大的土壤生态-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参考依据,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为例,构建了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指标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移土培肥工程的后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移土培肥工程实施后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大部分目标已实现;相比较于其他3种指标而言,生态效益指标评价相对较差;公众满意度等问题也应受到更多重视.结论:该评价方法较科学合理,研究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实施移土培肥工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占用耕地建设重大工程实施移土培肥基点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以为核心水源地今后移土培肥技术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内安移民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5.
陈艳华  林依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47-4649,4668
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与对策措施研究是移土培肥专项规划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政策、观念、技术等方面,总结了移土培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思路,制定了包括目标层、管理措施层和具体措施层3个层次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体系与内容。在实施保障体系中,目标层是指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实施管理目标;管理措施层主要由法律法规、机制保障、管理保障和技术保障四大模块构成;具体措施层主要包括细化的法规、制度、规范、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制定有助于理顺移土培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与技术等方面的安排,促进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在三峡库区实施的移土培肥工程,对工程实施中的各项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取土区域的选择、土方平衡、土壤搭配和覆土等技术条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郊县“稻改菜”的土壤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合肥市近郊高产菜园土土壤和肥东县长乐乡水稻土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阐述并比较了合肥郊区高产菜园土和肥东县水稻土土壤的肥力特征,提出了“稻改菜”的土壤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的价值及其栽培利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紫花苜蓿是优质、高产、稳产、高效各种畜禽都适饲、喜食的饲草,可与精饲料媲美,是培肥农田的“主帅”和“元老”,在平凉“草田轮作”培肥养地效果约“种一养二”,并可改良盐碱土,养殖积肥培肥养地效果约“种一养五”.还具有一定的保水固土功能和食用价值。在草业界占有首要地位。退耕还草更要采取多还多种、种好用好的时策.让紫花苜蓿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床土培肥对塑盘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 2种床土 3种培肥方式培育壮秧的研究 ,结果表明 :无机肥培肥床土较为理想 ,5 0kg床土只需加 2 5 %三元复合肥15 0g。培肥后的床土能提高秧苗干物质的积累 ,增加秧苗粗度 ,提高秧苗素质 ,促进根系活力 ,有利于栽后早发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23日,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夏祖相以及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领导莅临万州,与万州区副区长饶才邦和7个县的领导、农业综合办负责人一起就三峡库区移土培肥试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丛枝菌根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可以与植物的根形成互惠共生体,增加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以及在土地复垦和植树造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论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态特征,以及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广泛效应,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3.
文畅  黄宇  牟新利  张爱琳  刘舒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87-187,189
以三峡库区渝东北9个区县作为区划单元,选定海拔、年总辐射、太阳辐射小时等7项为指标,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重庆森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属性决策法在小流域防护林体系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防护林体系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系统分析和生态经济学理论,针对防护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综合评价问题,采用特殊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多属性决策的理想点法,提出最优防护林复合结构模式,为小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杨武  陈明君  潘杰  祁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83-10784,10821
[目的]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水体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三峡水库蓄水时,江水浸泡对消落区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各层(0~10、10~20、20~30cm)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土壤pH值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淹水后,各层土壤的pH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土壤中重金属Zn、Cd、Zn、Cr和Cd均不同程度的溶出而进入江水。[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与水体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评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成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内容.针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的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库区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库区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情况基本稳定,但总体上处于不安全阶段,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九大 提出的全面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将防治船舶流动污染摆在了 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本文将以三峡库区为例,从全面了解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 染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从行政综合治理方面提出治 理对策,推进我国内河流域的治污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三峡库区林分蓄积生长量为研究对象,按库区主要森林类型、起源、密度进行划分,分类型布设标准地305块,采用材积差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生长率。结果表明,不同林分蓄积生长率有所差异,趋势为天然林蓄积生长率高于人工林;马尾松、柏木、栎类、其他阔叶树等林分,低密度时林分蓄积生长率较高;幼树所占比例较大的杉木林分,高密度林分蓄积生长率较高。研究结果为库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以及生态状况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无公害水稻生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汝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28-11429
介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状况,从三峡库区腹心万州区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性、产地环境分析出发,指出了万州区无公害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10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的SSR标记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三峡库区芥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使用9对SSR引物,对10份来自三峡库区的芥菜型油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聚类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0.47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结论]地理和生态条件是影响三峡库区芥菜型油菜类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