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黑龙江省苏打盐渍土种植水稻硅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黑龙江省苏打盐渍水稻土硅素的基本状况,苏打盐渍水稻土增施硅肥的生理效应,增产效应。提出了硅肥的施用方法、硅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氮硅肥配施对水稻硅素营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粳稻宁粳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氮、硅肥配施对水稻硅素营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田基施硅肥0~262.5 kg.hm-2范围内,随着施硅量的增加,低氮肥水平下水稻植株含硅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中氮肥水平下硅素含量在拔节期显著增加,而抽穗、成熟期增加不显著。植株硅素积累量变化的趋势和硅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硅肥配施条件下,植株硅素积累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结论】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硅素积累量及硅素利用效率,进而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并促进库容的充实,进而达到施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硅肥对水稻的产量指标有不同的作用,施硅可提高籽实N和K的含量秸杆磷和硅的含量,施硅对籽实N、P、K、的吸收量明显提高,在冲积型水稻土上增产产水稻53.2-73.0公斤/亩,相对值为11.0-15.5%;在白浆型水稻土上,增产水稻40.6-110.8公斤/亩,相对值为9.3-18.6%,产投比均为3.25-8.86,获施硅肥收入22.48-76.64元/亩。  相似文献   

5.
硅磷配施对水稻土中不同磷组分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硅磷互作与土壤中磷有效性的关系,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比例硅磷配施对水稻土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试验中硅肥和磷肥分别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硅磷配施能够对水稻土中磷组分的含量产生不同影响。中磷水平下增施硅肥可提高磷肥的有效性,减少土壤中磷的固定,但在高磷高硅水平下,可能会降低土壤磷的有效性和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并抑制水稻植株对水稻土中有效磷的吸收,降低其他形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换。在该试验条件下,中硅水平的水稻产量随着磷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高硅水平水稻干物质重和穗重却在高磷的水平下降低;与对照相比,中硅高磷水平下的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分别选取酸性和中性水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硅肥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硅素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施用硅肥提高不同类型土壤供硅能力、改善植株硅素营养及增加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抽穗期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后又逐渐升高.施用硅肥可明显提高水稻植株体内硅的含量,尤以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和单施高炉渣两个处理效果最好,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在酸性水田土壤上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高炉渣与葡萄糖配施处理的增产率高达16.99%,且成熟期水稻植株含硅量与稻谷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在中性水田土壤上施硅则无显著增产效果.总之,高炉渣与葡萄糖配合施用能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其在酸性水田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配施尿素、过磷酸钙、硅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3种肥料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硅肥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硅肥与磷肥有交互作用,配施适当时增加用量有利于水稻的增产;在特定的条件下,硅肥的施用量为SiO266.0 kg/hm2,水稻产量为8 016.0 kg/hm2。  相似文献   

8.
生产实践证明,施用硅肥可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针对这一情况,共设6个处理研究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平方米穗数、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适量硅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结实率。由产量可知,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施硅肥450kg能够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硅肥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施氮磷钾肥的条件下,水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以667 m2施尿素21.7 kg,普钙50 kg,氯化钾16.7 kg,速溶硅肥50 kg能促进水稻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粒重的增加,产量达52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潴育型水稻土施用硅肥对水稻增产效应,开展水稻不同硅肥用量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明显增加水稻有效穗,提高结实率,施用硅肥比不施硅肥对照增产4.2~10.74%,增产效果显著,667m2施SiO230kg新增产值及新增投产比最高,可作当地水稻硅肥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1.
硅肥对水稻茎秆SiO2含量与抗折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接楼  付国良  晏燕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96-2698,2803
[目的]研究硅肥对水稻茎秆SiO2含量与抗折力的影响。[方法]以3个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量硅肥对水稻茎秆SiO2含量与抗折力的影响。[结果]在一定量内,随施加硅肥量的增加,水稻茎杆SiO2含量与抗折力增大;但超过一定量时,则不再继续增加。且水稻茎秆中SiO2含量与茎秆外径、壁厚及抗折力呈正相关,且呈典型的一次函数关系。但对于不同品种,它们之间的正相关率不同,且不同品种水稻所需的最大硅肥量不同。[结论]施加硅肥是提高水稻硅质化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雷雨  黄云  杜哓宇  李仁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44-11046
[目的]为硅肥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硅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中水稻剑叶叶倾角、叶面硅的微域分布及其抗病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在抽穗期,施硅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处理下降8.9个百分点和3.4,其相对防治效果达27.64%;不施硅处理的剑叶叶倾角为16°,施硅处理的剑叶叶倾角显著小于不施硅处理,其差值为9°。施硅处理的健康叶片的哑铃状硅化细胞、乳突及其他表面部位的硅含量均高于不施硅处理,接茵后第5天,施硅处理叶片的硅化细胞、乳突及其他表面部位的硅含量有所上升,不施硅处理的明显下降。施硅推迟了POD和CAT对接种稻瘟病茵的响应时间,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硅处理的SOD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不施硅处理。[结论]在水稻生产中,展叶期之后硅仍能明显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概况,分析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总体趋势是面积显著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同时,从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育种、超高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理论研究方面介绍了水稻育种概况。  相似文献   

14.
如何降低水稻中镉(Cd)的含量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湖南省衡阳县某地受轻度镉污染的农田上种植两季水稻(早稻、晚稻),随机采购市场上销售的阻控剂(石灰、硅肥和叶面锌肥),研究这3种类型阻控剂对水稻富集镉及稻谷中镉含量的影响,这3种类型的阻控剂的施用方式是石灰和硅肥作为基肥施于土壤,叶面锌肥通过叶面喷施。结果表明:与没有施加阻控剂相比,除石灰和晚稻锌处理之外,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在3种类型的阻控剂中,叶面锌肥对籽实富集镉的阻控效果最佳,分别使早稻Y俩优792和晚稻农香130降低了51.28%和50.92%,基施硅肥阻镉效果次之。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施硅肥和喷施叶面锌肥可作为当地的水稻镉污染阻控剂,但叶面锌肥与稻谷中镉的交互作用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水稻专用肥配方,以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建三江研究所试验地进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制的高效硅肥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肥不仅促进了水稻植株的提前成熟,增加了抗倒伏能力,而且提高了叶绿素含量。更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籽粒的充实,降低了空秕率,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其中硅肥Ⅰ(基肥施用高效硅肥225kg·hm-2,追返青肥30kgN·hm-2,追穗肥30kgN·hm-2+30kg K2O·hm-2)和硅肥Ⅱ(基肥施用高效硅肥375kg·hm-2,追返青肥16kgN·hm-2,追穗肥24kgN·hm-2+24kg K2O·hm-2)两个处理比常规施肥分别增产14.5%和10.1%。  相似文献   

16.
高氮水平下施用硅肥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高氮水平下施用硅肥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水平下施用硅肥可降低水稻株高,增加穗数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和产量,同时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性。其中施用硅肥150kg/hm^2处理的水稻,经济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大田条件下 ,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山西石灰性草甸土壤合理施用氮、磷、钾、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硅肥的合理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因素与产量的主效应回归方程为y =6973.5+2 4 89x 1+7.912x 2 +7.388x 3 +7.0 4 72x 4 。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水稻土有效硅含量及硅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省水稻土取样分析和进行水稻施用硅肥盆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土有效硅含量高低顺序为湿潮土> 砂姜黑土> 盐化潮土> 棕壤。每666 .7m2 施用含SiO2 55% 的高效硅肥5 ~10kg,可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改善水稻生物性状,增强抗逆性,与对照相比,水稻增产7-8% ~21.5% 。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年对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3个水稻主产区进行农户施肥调研,每个稻作区分别选择高、中、低产代表乡镇为调研点,每个调研点选择2—5个村,每个村选择10户进行调研,共计590份调查问卷。各稻作区氮肥推荐用量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确定。依据作物养分需求量和稻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磷钾衡量监控方法,估算稻田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基于此分析辽宁省水稻化肥减肥潜力。【结果】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稻区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10.4、7.7和8.7 t·hm-2,差异较大,同一稻作区高低相差约4 t·hm-2,不同稻作区间高低相差约2.7 t·hm-2。辽宁省稻田N、P2O5和K2O平均习惯用量分别为229.4、102.8 和91.1 kg·hm-2,氮肥用量较2004—2017年降低了12%—32%,磷钾肥用量有所增加,氮磷钾肥比例约为2.2﹕1﹕1;3个稻作区农户习惯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变异较大,纯氮和P2O5平均用量高低相差分别为79.5 kg·hm-2和35.4 kg·hm-2;农户纯氮施用量高低相差约4倍,有2.5%农户不施钾肥,个别农户不施磷肥,P2O5和K2O最高用量分别为294.5和225.0 kg·hm-2,盲目施肥现象依然存在。以各稻作区近3年平均产量增产5%为目标产量计算推荐施肥量,辽河三角洲稻作区目标产量为10 0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34、111和101 kg·hm-2,有82.1% 的农户氮肥效率较低,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其中有21.7% 的农户具有较大减氮潜力,可节约氮肥13.7%;9.6%的农户具有较大磷肥减施潜力,可节约磷肥5.1%;钾肥需要适量补充。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目标产量为7 5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79、83和76 kg·hm-2,68.0% 的农户磷肥效率较低,过量施磷现象普遍,其中有28.0% 的农户具有较大节磷潜力,可降低18.6%的投入量;约20% 的农户处于氮、钾肥低产低效水平,能减施7%左右。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目标产量为9 000 kg·hm-2,N、P2O5 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10、80和91 kg·hm-2;约有30%的农户氮、磷、钾肥具有较大减施潜力,其中氮、磷肥可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结论】辽河三角洲稻作区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突出,有21.7%的农户可减施氮肥13.7%;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磷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有28.0%的农户可降低18.6%的投入量;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约有30%的农户具有化肥减施潜力,氮、磷肥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配方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良  陈冬平  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77-2278
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产量的效应表现为:氮肥>磷肥>硅肥>钾肥>酵素菌叶面肥。多种肥料配合使用要比单一使用氮肥和两种肥料配合使用提高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