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为评估青海省森林生物量,按照不同径级,采用全收获法对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与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的生物量进行分析。利用胸径(D)、树高(H)、胸径-树高(D~2H)、D-H作为变量建立两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选择决定系数(R~2)、残差平方和(SSE)、平均绝对偏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PE)作为选择最优模型的检验指标。结果显示:(1)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生物量实测值分别为8.35-944.36kg/株和13.07-568.11kg/株;青海云杉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50.99±9.65)%、叶(9.43±5.26)%、枝(12.65±4.46)%和根(26.93±6.59)%,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干(48.74±9.69)%、叶(7.29±2.11)%、枝(15.23±8.07)%和根(28.74±6.41)%;(2)2个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呈现显著线型关系(P0.001),拟合方程系数青海云杉为0.331 1,祁连圆柏为0.337 1;(3)随着径级的增加,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各器官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百分数则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青海云杉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和枝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祁连圆柏干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叶的分配百分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枝的分配百分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的分配百分数总体呈波动状态;(4)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总体上均以D-H为自变量的模型为各器官的最优模型,其总生物量最优模型分别为W=5.945D~(2.540)H~(-1.465)和W=1.282D~(1.250)H~(0.474)。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0年生木荷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等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可用W=a(DH)b模型来估计,模拟方程为W干=0.0168(D2H)1.0221,W枝=0.00062(D2H)1.2422,W叶=0.0276(D2H)0.5829,W根=0.2102(D2H)0.5751,W全树=0.0648(D2H)0.9185;不同坡位木荷人工林个体和林分生长差异显著,下坡平均木树高、胸径、材积、单株生物量分别比上坡增加了37.7%、32.2%、135.5%、137.6%,良好的立地条件促进了干物质在干、枝的积累,林木干、枝生物量的比例增大,叶、根的比例减小;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生物量、树干重、树枝重、树叶重、树根重下坡分别是上坡的1.58倍、1.59倍、1.66倍、2.11倍、1.06倍、1.03倍;林分单位面积养分积累量为C>N>Ca>K>Mg>P,C、N、P、K、Ca、Mg的积累量立地条件好的下坡分别比上坡增加了58.99%、25.17%、31.0%、25.70%、18.12%、59.05%,分别达149.23t/hm2、641.58kg/hm2、47.06kg/hm2、475.13kg/hm2、470.41kg/hm2、144.23kg/hm2。  相似文献   

3.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4.
贵州威宁、盘县一带有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分布,威宁龙场区约有13.3公顷,分为云南松—云南油杉—云南含笑+莎草群落、云南含笑—云南杨梅+火棘+芒萁—大芒萁两种群落类型。经6个样方测定其生物量W干重=1.057792t/ha、W鲜重=2.421169/ha,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为:根>枝>叶>花。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树高、树冠面积呈线性关系(γ>O.8883),与地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树冠面积,然后是树高。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关系为:叶与枝最密切;花与枝及叶与根密切;枝、花均与根较为密切;花与叶关系一般。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西黄冕林场7年生黑荆树(Acacia mearnsii De Willd.)人工林林分进行每木检尺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建立了黑荆树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树高(H)及D2 H的相关关系,分别用幂函数等3种模型对黑荆树人工林单株生物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慢生和中生类型各组分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为干>皮>枝>叶>根,速生类型各组分生物量分配比率大小顺序为干>枝>皮>叶>根;黑荆树各器官生物量及全株生物量与D2 H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各器官生物量的拟合方程拟合效果都较好,所选择的回归模型分别为:树干WS=187.689 9(D2 H)1.099 2、树枝Wb=71.786 1(D2 H)1.593 6、树皮Wtb=36.306 7(D2 H)1.025 8、树叶Wl=4.439 1e-8H7.337 8、树根Wr=e0.248 1+3.359 6D2H和Wr=1.281 6×28.777 1D2H的拟合效果相同、全株生物量Wt=313.978 3(D2 H)1.1237。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估算喀斯特青冈栎-黄樟群落生物量,在贵州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常绿落叶阔叶林青冈栎-黄樟群落作为基础群落,以D、D2H作为自变量,利用5种函数方程拟合群落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对标准木生物量的回归分析,以幂回归模型为最优,得出青冈栎-黄樟群落各组分生物量最优方程:W干材=168.27(D2H)0.89,W树枝=44.497(D2H)0.835 9,W树叶=19.705(D2H)0.821 7,W树皮=17.660(D2H)0.8528,W地上=250.06(D2H)0.8443.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哈溪林场青海云杉林生物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标准地、标准木和树体分层分段抽取标准样品的方法,测定了青海云杉林木不同部位的含水率、干重比、公顷容重,最后计算出树体各部位的生物量和公顷生物量,并建立了有关的数学模型。该研究提供了青海云杉林在64年生时不同立地条件、林分特征、培育方式和经营强度下的生物量。它为今后全面测定青海云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杉天然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四川西部高山林区云杉天然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与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幼树下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则”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均具较高的精度。文中还研究了不同自然分布区和不同林型对于云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的林分中产量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云杉天然林分平均总生物量为285.906吨/公顷;净生产量为6284公斤/公顷·年林分中乔木层、幼树下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生物量的平均比例是:74.4%∶4%∶11.6%和10%。乔木层生物量为212.773吨/公顷、净生产量是4676公斤/公顷·年。乔木层各器官(干、皮、技、叶、根)生物量的比例是:54.9%∶5.2%∶12.5%∶7.1%∶20.3%。发现云杉林分的生产力在针叶树种中是比较高的。另外云杉在高山峡谷区比在丘状高原区其生产力要高出77.1%,可达6536公斤/公顷·年。调查的云杉四种林型中,生产力最高的是灌木—云杉和箭竹—云杉林型,其净生产量可达6422和9246公斤/公顷·年,其次是禾草—云杉林型,为5975公斤/公顷·年,最差的是苔藓—云杉林型,只有3095公斤/公顷·年。林分密度对林木的产量结构有显著影响。林分内各  相似文献   

9.
笔者研究杉木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对研究鄂西地区植被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杉木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在鄂西地区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不同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了不同杉木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组成关系;通过对样品含水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出不同林分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分别为:W树干=0.010 0(D2 H)1.036 6;W树皮=0.013 5(D2 H)0.787 1;W树枝=1.223 0(D2 H)0.257 3;W树叶=0.851 1(D2 H)0.258 7;W地下=0.031 1(D2 H)0.736 7;W地上=0.070 7(D2 H)0.854 3;W总=0.094 2(D2 H)0.838 3。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干(52%)>地下(15%)>枝(14%)>叶(10%)>皮(9.6%),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10.
以抚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8株标准木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各分量(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根系和整株)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枝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958+2.39lnD;叶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5.631+0.834ln(D~2H);干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716+0.96ln(D~2H);根系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4.368+2.55lnD;全株生物量的最优方程为lnW=-3.131+0.938ln(D~2H)。所建立的模型精度都高于90%,误差很小,可很好地用于预测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西藏地区第6和7两期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利用择优方法,在4种候选模型中,选择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主要天然林树种的最佳单木材积生长率模型,结果表明:(1)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树种的材积生长率均随胸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趋近于0,呈现明显反"J"型关系;(2)冷杉和云杉的最佳模型为Y=a*exp(b*D)+c/D,Y=a*Db+c适用于柏木,3种树种单木材积生长率最佳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3)冷杉、柏木、云杉在小胸径时的材积生长率依次变小,柏木在胸径15 cm时,材积生长率随胸径的增大急剧减小,在胸径15 cm时,减小速度逐渐变缓。本研究建立了冷杉、云杉与柏木3种西藏地区天然林主要树种的合理单木材积生长率模型,编制了"单木材积生长率表",为天然林材积生长率及森林资源的生长和经营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 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 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 720~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 720~2 920 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 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 020~3120 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 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 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人工纯林(林龄4~12年)16株伐倒样木的调查,得到:1.黄柏单株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与其胸径(D)的平方树高(H)的乘积(D2H)有密切的双对数直线相关,即:w-a(D=H)~b(r 值在0.9292~0.9954之间)2.测得11~12年生黄柏林分(密度975株/公顷)的平均生物量为24.22吨/公顷,各部分器官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生长量以及树皮生物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数量。3.在同一林分中,不同生长势树体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4.不同年龄和不同胸径的单株与树皮生物量均有显著的直线相关。5.胸径、年龄与胸高皮厚有显著的二元回归相关.且胸径对树皮的影响远较年龄大。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在内蒙和宁夏集中分布在贺兰山林区。贺兰山区现存的云杉林又是一座珍贵的天然树木园和基因库。青海云杉在贺兰山林区分布较多。以面积计,约占全林区有林面积的56%;以蓄积计,约占总蓄积的70%以上。云杉在贺兰山林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它还养育着大量珍贵禽兽,如獐子、石羊、马鹿、狐狸、猞猁、扫雪(石貂)、松鸡(兰马鸡)、盘羊(大头羊)、锦鸡、豹子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测定植株全部生物量的方法对红豆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研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10株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用“相对变比生长”模型估得23年生红豆树林分生物量为121.488吨/公顷,其中乔木层为118.612吨/公顷;平均净生物量为5.282吨/公顷·年,乔木层为5.157吨/公顷·年;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59.923、25.020、4.623和29.046吨/公顷。林分叶面积指数为5.68,叶的净同化率为303.13±30.46克/米~2·年。第23年生时树干年均净生产量与年间生产量曲线尚未相交,该林分仍属生产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夷山市星村镇四新采育场63年生天然木荚红豆树进行按树干解析区分段,对其直径、树高、材积等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3年生木荚红豆天然群落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8年左右,直径生长高峰期在第33年左右,材积和生物量数量成熟应当在58年以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贵州雷公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生物量特征,在典型植被甜槠栲群落中通过样地调查核实了群落基本特征,并选取常绿优势树种甜槠栲、长蕊杜鹃,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雷公山甜槠栲群落内,甜槠栲单木树干、树枝、树叶生物量平均分别为12.96 kg、4.65 kg、2.08 kg,长蕊杜鹃相应生物量分别为15.85 kg、7.77 kg、1.64 kg;生物量分配上,甜槠栲各组分所占地上部分比例大小为:树干(53.21%)树枝(23.84%)树叶(12.68%),长蕊杜鹃为:树干(54.79%)树枝(31.10%)树叶(10.90%);生物量模型拟合显示,一元模型(W=aDb)与二元模型(W=a(D2H)b)在两树种干、皮、枝、叶各组分生物量拟合中都能满足精度需要,但单木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拟合则以二元模型的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以种质资源调查的6个样方内的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测量青海云杉的胸径和树高,然后利用SPSS 24.0软件插入胸径和树高散点图,通过非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度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树高与胸径的拟合公式分别为复合模型H=2.759*1.182D、增长模型H=e(1.015+0.167 D)和指数模型H=2.759*e0.167D,都能较好地反映青海云杉的胸径和树高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以后青海云杉森林资源调查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数据。  相似文献   

19.
对2010年以及2011年滇西北云南松样地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找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及林分生物量模型、林分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用胸径(D)、树高(H)、胸径与树高乘积(HD)、胸径平方与树高乘积(D2 H)估测单株云南松生物量的模型以幂模型为佳,精度R2为0.9988~1,显著值均达到了0.000都极为显著,根据云南松的生长特性最终确定(W=0.0479*(D2 H)0.9638(单位:W为kg,D为cm,H为m))为滇西北云南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精度R2=0.9999.(2)滇西北云南松种群生物量为8228.3t/hm2,滇西北云南松林群落生物量为8477.065t/hm2.上层生物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各层次生物量的大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20.
摘要:笔者研究杉木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对研究鄂西地区植被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杉木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在鄂西地区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不同器官生物量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了不同杉木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组成关系;通过对样品含水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出不同林分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分别为:W树干=0.010 0(D2H)1.036 6;W树皮=0.013 5(D2H)0.787 1;W树枝=1.223 0(D2H)0.257 3;W树叶=0.851 1(D2H)0.258 7;W地下=0.031 1(D2H)0.736 7;W地上=0.070 7(D2H)0.854 3;W总=0.094 2(D2H)0.838 3。结果表明杉木林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干(52%)>地下(15%)>枝(14%)>叶(10%)>皮(9.6%),灌木层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