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湖北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攀升至全国前列。据调查,全省现有63个县市生产茶叶,其中主要产茶县市有25个,涉茶人员300多万。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07.6万亩,产量8.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16亿元,系列产值超过35亿元。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产茶省市第4位,茶叶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3位。茶叶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村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政府将茶业列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不仅对促进湖北茶产业中部崛起作用巨大,而且对推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在全新时代环境下,湖北省茶叶产业的生产加工、技术体系与社会需要的优势日益明显,为湖北茶叶产业的发展,探寻到了极为合适的时代机遇。从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需要看,对其茶叶物流产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其物流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解剖,将为湖北省扩大茶叶产业优势奠定基础。本文分别描述湖北茶叶和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对于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彭东林  王芹 《中国茶叶》2011,(10):31-31
9月9-11日,中国·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永安一行4人,深入三峡库区湖北省兴山县考察茶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恩施州目前茶叶基地面积53.6万亩,2006年茶叶产量2.46万吨,产值5亿元。茶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绿茶占83%、红茶15%,乌龙茶、珠茶等特种茶类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茶叶直接出口量达到1810吨,创汇199.36万美元,占全州出口总额的5.6%,茶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的第四大出口创汇产业。重点茶区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农民现金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茶叶生产。全州农民人均茶叶收入14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  相似文献   

5.
熊飞 《中国茶叶》2014,(10):34-34
陕西省平利县与湖北省毗邻,与竹山只有一县之隔,环境与气候条件与竹山县十分相似。近日,笔者专程赴该县参观了无性系茶叶繁育育苗基地、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仔细询问了该县目前茶叶企业发展情况、茶农生产效益情况,以及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措施,其中有几点尤其值得竹山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章丹 《福建茶叶》2023,(10):10-12
本文对我国的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实有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在逐年增加,茶叶种类丰富,但茶叶产业发展缓慢。数字普惠金融为破解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它既可以拓宽茶叶企业的融资渠道和销售渠道,还可以促进茶叶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将数字普惠金融融入茶叶产业,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加强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茶叶企业融资效率;三是要建立数字化产业链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茶叶产业现状 截至2007年底,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茶叶面积已突破1万hm2,产量达到7001t,产值超2.1亿元。全区现有茶叶加工厂291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近10万m2,从事茶叶加工人员1500余人,拥有制茶机械2000余台(套)。拥有国内外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茶叶生产线5条,年茶叶加工能力50t以上的加工厂10余家。“公司+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模式初见成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湿。全区现有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萧氏茶叶集团、  相似文献   

8.
宋育林 《中国茶叶》2009,31(11):37-38
茶叶产业是秭归县半高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4.7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8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157万kg,产值1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60万kg。但目前产业体系不健全仍是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构建现代茶叶产业体系,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9.
陆文渊  楼黎静  钱文春 《茶叶》2011,37(4):252-254
本文从湖州市茶叶精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胡惜丽 《中国茶叶》2012,(12):30-31
茶叶产业是缙云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精”的发展目标,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战略,以营销为手段,有力推动了缙云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学说之一.本文就茶叶产业集群策略.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集群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以及利用集群理论解决茶叶产业的现状问题、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结合茶叶行业具体论述茶叶产业集群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茜 《福建茶叶》2023,(4):135-137
茶叶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机遇。随着与茶叶有关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范围,学生也积极创新,不断地为自己就业创业创造条件。然而,应届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创业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自身能力受限,在就业创业方面经验不够,依然有很多应届毕业生难以把握茶叶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分析茶叶产业中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明确茶叶产业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茶叶产业发展痛点和未来趋势,引导大学生把握茶叶产业带来的就业创业机遇,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整合茶叶资源做强茶叶产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北省五峰县是"中国茶叶之乡",也是国家命名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茶叶)示范县".近年来,全县按照"开发绿色资源、培育绿色产业、生产绿色商品、拓宽绿色通道、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五峰"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把壮大茶叶产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实施"请名师、建名园、制名茶、创名牌"四名战略,茶叶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2万亩,茶叶产量4200吨,茶叶总产值超过13亿元.涌现出采花毛尖、天麻剑毫、虎狮龙芽等湖北知名茶叶品牌,五峰茶叶以"香气高、味鲜爽、耐冲泡"的优良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誉,五峰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4.
湖北咸安是全国闻名的茶叶之乡,全区现有茶园面积3.6万亩。为了进一步加快茶叶发展的步伐,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振兴茶叶经济,使咸安的有机名茶品牌进入湖北省的第一方阵,并在全国打响知名品牌,推动全区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制订咸安茶产业近期发展规划:一、产业现状1.生产现状全区现有茶园面积3.6万亩,其中有机茶园2800亩,绿色食品茶园1300亩。2012年全区茶叶产量1400吨,茶叶产值9500万元。近年来,全区茶产业呈现面积逐年扩大,质量逐步提高,效益明显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一、茶叶产业发展成果湖北省竹溪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是鄂西北秦巴山区高香型绿茶主要产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自然优势,提出"南特北茶"的产业布局和推进"工农对接"发展举措,以有机茶开发为主线,以板块基地建设为契机,围绕建设全国茶叶强县目标,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举全县之力发展茶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竹溪县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拥有省级龙头企业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和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龙峰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6.
一、茶叶产业现状 近几年来,湖北大悟县委、县政府及农业等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广大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努力把茶叶产业建设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安哲 《中国茶叶》2008,30(10):30-31
湖北省英山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多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目前,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在全国产茶县中位居第四,在湖北产茶县中列第一,被授予“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称号。  相似文献   

18.
王际香 《茶叶通讯》2014,41(3):48-50
分析总结了衡阳市茶叶产业发展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衡阳市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科研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茶叶科研体系 1.研究机构设置 1949年以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成了一批从事茶叶科研的茶叶专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形成了包括由国家到地方,有高校、农科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组成的中国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体系。中国大陆目前有省级(包括直辖市)以上茶叶研究所13家,其中全国性茶叶专业研究机构2家,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  相似文献   

20.
完善的茶叶产品生产理念直接关系到整个茶叶生产与消费活动。结合茶叶消费的价值内涵,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化的茶叶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茶叶产业的成熟度,同时也关系到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内容。因此,完善茶叶消费状况的全面认知,从而能够实现茶叶消费的最佳化。本文拟从茶叶消费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入手,结合数据来源及数据结构分析,通过融入影响茶叶消费活动开展的具体原因,从而探究适合茶叶企业的产品经营思路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