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璟璟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7):178-179,184
甘肃省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玉米、蔬菜、花卉制种产业。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为例,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种子产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叶部病害,总结出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18种叶部病害田间诊断检索表,以供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3.
制种产业是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该文介绍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了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甘肃省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的对策,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从玉米制种技术规程和生产要求出发,分析了河西玉米制种产量与质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玉米制种产量与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红萍  张宏彦 《甘肃农业》2021,(4):41-42,56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甘肃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优势支柱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却遭遇瓶颈,出现萎缩。本文介绍了河西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生态区划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为区域,依据气候指标和制种玉米生物学特性,将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划分为最佳制种区(海拔高度1 350~1 500 m)、适宜制种区(海拔高度1 501~1 600 m)、较适宜制种区(海拔高度1 601~1 700 m)、不适宜制种区(海拔高度1 700 m)4个生态区。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武威市制种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制种产业的行政和技术措施,对于河西走廊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导读:制种产业是甘肃河西走廊上的支柱性产业,尤其是玉米制种在全国制种行业享有威名,多少年来也为全国粮食生产做出了成绩。甘肃河西走廊独特的地域优势,尤其是常年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为制种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全国50%以上的玉米种子出自甘肃河西走廊,因此,这里也变成了种子企业云集、客商青睐、种子"产""质"两个量得到认可的地方。在河西走廊上生存、发展的每一家种子企业,其都有自己生存的优势。文章通过分析地处河西走廊上的黄羊河种业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出自身种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细链格孢菌叶斑病诊断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鉴定,明确了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叶部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是细链格孢菌叶枯病(Alternaria altevnata)。该病害在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上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甘肃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制种产业也成为河西走廊地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好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但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为了全面了解我省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从制种玉米生产基本情况、机械化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三个方面深入展开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全省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作业水平,摸清机械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部,其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适宜发展制种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种基地,但是在基地的建设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河西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玉米制种面积的逐年扩大,基地连年重茬、制种品种组合多样、抗性参差不齐、防控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导致病虫害流行,严重影响了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本文针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合理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以期从源头上科学、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确保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甘肃农业》2015,(4):5
<正>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省去年加快推进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海南南繁科研和鉴定基地建设,不仅使甘肃省制种基地在全国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而且为玉米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玉米制种已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成为河西走廊的支柱产业和“黄金产业”。去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23万亩,产种量4.78亿公斤,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2%和48%。为加快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甘肃省出台了2014~2020年种业  相似文献   

14.
正为围绕河西走廊国家有玉米制种基地杂交玉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品种,提升西部地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的支撑研发。近日甘肃省发改委批复下达酒泉市杂交玉米育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项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制种基地 ,其中玉米杂交制种面积最大。玉米杂交制种产业为河西经济起了促进作用 ,但在其生产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就玉米杂交制种规程及技术要点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玉米制种产业在河西走廊的农户覆盖率达到34%,有94万农民受益,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来源于玉米制种,种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仅玉米和蔬菜花卉制种为农民提供的收入超过了35亿元,玉米平均收入为2 500元/hm2,较上年增加了12%以上,带动10万多农户增收。马铃薯制种平均增收300元/hm2。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73.3万hm2,农民获纯收益3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7.
玉米红蜘蛛是河西走廊商品玉米及制种玉米的主要害虫,在防治上应从维护玉米田系统的生态平衡入手,采用早期预防、隐蔽施药和重点挑治等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灌溉条件便利,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国内知名的蔬菜制种基地。近年来河西走廊南瓜杂交制种发展较快,其制种产量达375~450kg/hm^2,产值达3.75万~4.50万元/hm^2。笔者根据多年的育种实践,总结出了河西走廊南瓜杂交制种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境内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灌溉条件便利,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近年来河西走廊萝卜制种发展较快,制种产量达3000~3900kg/hm^2,产值为19500~25350元/hm^2。现将河西走廊萝卜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玉米膜下“9812”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制种产量,实现水肥同步管理,从系统构成、栽培管理、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河西走廊玉米膜下"9812"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