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饶阳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了综合分析,试区由原来的风沙干旱瘠薄盐碱的低产区变为生态环境良好、林茂粮丰的新试区。系统的建立改善了自然生态条件、气象因子以及二氧化碳尘埃含量、鸟类数量等林木覆盖率由2%提高到20%,粮食产量由每公顷1500余公斤提高到7500余公斤,并成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状况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GPS定位的网格取样和Q型聚类等方法,研究了整个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的剖面特征与水平分布.结果表明:根据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的剖面构型,可将整个黄淮海平原的剖面特征分为4大类,即表聚型、 底聚型、中聚型和平衡型.从其占聚类剖面的数量而言,它们分别占总聚类剖面数的约30%、5%、13%和52%.黄淮海平原各种土壤盐分剖面类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其中表聚性剖面主要分布在徐淮及滨海地区,底聚剖面主要分布在原来盐渍化严重的豫东黄泛平原,中聚剖面主要分布在黑龙港下游地区.其它为平衡型剖面.这类剖面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山前平原土壤盐分淋溶区、鲁西南土壤盐分通体积聚区和浅层咸水影响下的土壤盐分平衡区.整个黄淮海平原土壤剖面中脱盐与积盐比例约为2∶1.所以土壤盐分以脱盐为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种禾本科牧草的耐盐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出苗期耐盐力为0.3% ̄0.4%,生长中期为0.5% ̄0.7%。在盐碱地试种表现良好,适宜在黄淮海平原黑龙港缺水盐渍区的中度盐渍土地上栽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商丘试区多年研究成果与实践,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灾害形成的特点,提出节水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它通过治水、改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良种良法,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是水,重点研究了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即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以及实现节水农业生产分区的途径及效益。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农业战略区划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者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划进行过大量研究, 但定量化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对黄淮海平原301县(区)大量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黄淮海平原的自然资源条件、主要农作物产量及农业总产值等指标, 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 对其进行了农业总体战略区划与布局。将黄淮海平原区划为高产区、中低产区两大类产区, 高产区又细分为粮食优势产区、棉花优势产区、油料优势产区、粮棉优势产区、粮油优势产区、棉油优势产区、粮油棉优势产区7个优势产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小区进行了具体布局研究, 这对整个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指导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荒漠碱化土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周琼  李述刚 《土壤通报》2001,32(Z1):147-150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天山北坡灌区为荒漠碱化土区域. 通过我们在干旱区点面结合的多年研究,现提出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战略.1.以生态学观点 进行综合治理:对生态系统各部分进行人为调控.2.次生盐渍化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主要是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土壤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3.生物改良为主, 水利改良为辅.4.农牧结合,草田轮作,实现绿洲农业良性养分循环;该系统与连作对照比 较,其光能利用率可由0.48%提高到1.00%,良性养分循环指数(MN)由0.204%提高到0.607%.创新的提出良性养分循环指数(MN),用来衡量农业生态系统是否向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个数量化的综合指标.5.从系统外加大有机无机复合肥投入,研制成功草炭复合生态肥.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评价的试点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本文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二个主要农业自然经济类型区定位监测点的农田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并用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进行评价。玉田县和陵县试区,N盈余分别平均为82.7~107.1、32.0~184.2kg/hm^2.a可能会造成N素的大量损失和引起较严重的环境污染;P2O5盈余分别平均为21.1~22.9、74.3~77.5kg/hm^2.a,玉田县试区磷肥的施用基本合理,而陵县试区磷肥未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及价值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采用物质量及价值量的评价方法,对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总量为959.1 t,其中农作物物质总量达600.9 t,占总物质量的62.7%,到2005年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物质总量达到2851.9 t,增长了197.35%,其中农作物、森林、牧草及果业的物质量分别为689.4,449.3,1306.3,406.9 t.1982年农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总量为15.86万元,其中农作物为12.70万元,占总价值量的80.07%,2005年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总量为127.61万元,其中农作物、森林、牧草及果业的价值量分别为29.11,1.01,36.58,60.91万元.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价值量的提高表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农业产生模式也从传统农作物生产为主转为农、林、牧及果业复合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黄淮海平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明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需水关键生育阶段干旱对产量的潜在影响,该文基于黄淮海平原6个农业亚区典型站点的1981—2009年气象数据及田间观测资料,使用作物模型DSSAT模拟探讨了近30 a冬小麦关键生育阶段潜在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典型站点干旱减产的概率分布以及典型丰水和缺水年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DSSAT模型的区域模拟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模拟的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2.5%和12.4%),调试的区域品种3H能够代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品种进行区域模拟。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需水关键生育阶段潜在干旱减产率在1980s均呈现出明显减轻的趋势。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的潜在干旱减产率由南向北逐渐加重,黄淮海农作区天津(Ⅰ区)、石家庄(Ⅱ区)和莘县(Ⅲ区)的减产率超过了40%,临沂(Ⅳ区)、商丘(Ⅴ区)与寿县(Ⅵ区)分别为38%、27%和13%,干旱减产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各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所导致。另外,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同一水平的干旱减产率,在拔节—抽穗期发生的概率要远大于灌浆期的概率,北部地区冬小麦在拔节—抽穗期同一水平的潜在干旱减产率要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而在灌浆期的概率差别不明显。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抗旱管理与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固原上黄试区土壤侵蚀环境与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上黄试区所处的宁南六盘山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貌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其土壤侵蚀环境,并利用遥感制图对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试区“八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经分析比较认为,试区年治理速度比面上高出2.7个百分点,总治理度达76%,减少输沙量63.3%。  相似文献   

13.
以黄土高原西部的宁夏固原且上黄试式区为例,进行了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农,林牧各业的合理布局是综合治理的关键,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比例为3:2.5,然而根据生态系统工作的原理,对流域内各业进行了合理布局,其土地生产力可提高3-5倍以上,泥沙量和径流量显著减少,基本达到土不下坡,水不出沟。  相似文献   

14.
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评价的试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二个主要农业自然经济类型区定位监测点的农田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并用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进行评价.玉田县和陵县试区,N盈余分别平均为82.7~107.1、32.0~184.2 kg/hm2.a,可能会造成N素的大量损失和引起较严重的环境污染;P2O5盈余分别平均为21.1~22.9、74.3~77.5 kg/hm2.a,玉田县试区磷肥的施用基本合理,而陵县试区磷肥未得到合理高效利用;K2O亏缺分别平均为54.2~78.5、183.3~216.7 kg/hm2.a.  相似文献   

15.
吴凯  谢明 《农业工程学报》1997,13(1):101-106
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5个典型区(北部海河平原低产区、南部黄淮平原中低产区、中部沿黄高产区、西部风沙区、东部沿海滩涂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文水资源条件,分析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广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壤侵蚀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料进行配置,进行侵蚀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乔灌藤草结合的复合农林模式能有效控制侵蚀,迅速改良生境,侵蚀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指出进一步把生态农业扩展到区域水平及更大范围是一种新的探索 ,其发展总体思路是根据地域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绿色生物园和观光农业园3个子系统建立健康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以获取优质高效安全的绿色食品和休闲旅游的美好环境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提出黄淮海平原黄河故道和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开发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1985~1991年间伏岭试区综合治理的成效进行了总结。林地面积由690hm2增加到1444hm2,植被覆盖度由43% 提高到80.5%,中度侵蚀面积由18km2减少到2.3km2,并且提高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蓄和累积能力,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淮海平原41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 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差值即降蒸差表征区域水分盈亏状况,结合ArcGIS地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探讨黄淮海平原各季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降蒸差呈南北差异分布,在-650~100mm区间变化,南部高于北部。夏季降蒸差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水分亏缺最严重,多年平均亏缺量为210.61mm,远高于其它季节。站点季节降蒸差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农业亚区蒸散量差异不大,降蒸差差异主要由降水导致,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Ⅵ区)降蒸差最高,为-21.63mm,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Ⅲ区)最低,为-560.42mm。6个亚区春季水分亏缺量分别占区域年总亏缺量的56.4%、51.7%、40.6%、59.7%、59.3%和66.1%。周期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Ⅰ-Ⅳ各农业亚区春季降蒸差变化主周期皆为28a,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Ⅴ和Ⅵ区)为10a,未来一段时间春季降蒸差将处于偏低期。黄淮海平原水分亏缺量季节性差异较大,干旱发生风险较高,尤以春旱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宁南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宁南半干旱山区固原上黄试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试区雨水资源潜力,并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试区雨水资源最大理论潜力为3211420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三种利用方式的理论潜力比例分别为28.73%、15.83%和55.44%。(2)试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3086185m^3,占试区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6.07%。(3)目前试区雨水资源现实潜力为需水总量为1872302m^3,占可实现供水量的60.67%。从试区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应适当地扩大雨水资源利用规模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