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于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被贬至夷陵当县令之后,在一首题为<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七律的开头两句诗.  相似文献   

2.
盛唐以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饮茶。尤其是在陆羽《茶经》问世后,饮茶很快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千多年来热情从未减退,还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域外人。陆羽,字鸿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生性嗜茶,悉心钻研茶学,以精深学识写成《茶经》三卷,他因此被后世奉为“茶神”、“茶圣”。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宜都市从 1992年开始到 2 0 0 1年止共引进无性系茶树品种 12个 ,调进和繁育茶苗 4 0 0 0余万株 ,建成无性系茶园 35 0 0亩 ,其中大叶类品种茶园近千亩。通过多年对比试验的观察分析 ,我们认为大叶类茶树品种不宜在宜都发展。1 市场不认可 宜都市地处长江上中游三峡出口南岸 ,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茶区 ,早在 12 0 0多年前 ,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述有“山南、峡州 (宜都、夷陵 )上”。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 ,宜都茶“条索紧结 ,细小秀丽”的产品特征早已被消费者认同。而大叶类茶树品种所产茶叶条索泡松、粗大 ,与传统的宜都茶差…  相似文献   

4.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28——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曾评说各地的茶叶  相似文献   

5.
双井名茶始于唐、盛于宋、鼎盛于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修水县当前两大茶叶品牌(宁红、双井绿)之一。以原产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的家乡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而得名。1双井茶制作工艺的演进双井茶属绿茶类。初为蒸青团茶——将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元·柳贯诗:“旧闻双井团茶美……”。唐·陆羽《茶经》:“荼之造”即是叙述蒸青团茶的制法。  相似文献   

6.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厦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他一生不畏艰险,不慕名利,专心致志研究茶学,曾考察我国32州郡茶区,还考察了许多的佳水美泉。他对茶的起源、种植、制造、烹煎、饮用、保藏、茶具、煮茶用水,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累了...  相似文献   

7.
一、陆羽和上饶茶山寺、陆羽泉唐代陆羽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科学技术专门家之一,他所著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和唐代以  相似文献   

8.
谈《茶经》     
成书于8世纪的陆羽《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较完整的茶叶专著。它凝聚了陆羽一生的心血,对促进唐代及后世茶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时代产物并不是十全十美,历代文人褒贬不一,肯定的多,也有少数旁议。  相似文献   

9.
桐庐种茶、产茶、饮茶,历史悠久。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一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睦州茶生桐庐峪”的记载。宋时,桐庐分水贡芽茶被列为贡品。1915年,桐庐县谷芽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的雪水云绿更是屡获大奖,2009年桐庐县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相似文献   

10.
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无可替代的。宋代欧阳修《茶歌》赞颂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这里讲的“轻身”和现代的减肥、健体和降低血脂等有关。茶叶(尤其是绿茶)中咖啡碱能提高胃液分泌量,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轻身”的道理主要也在这里。像绿茶类的安吉白茶、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以及竹叶青、四明绿茶等都有良好的减肥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全集》方剂治验屈海(甘肃省武威市东河乡畜牧兽医站733005)《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六安州(今安徽省六安县)郭怀西(字宁庵)对《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所撰的注释本(以下简称《大全集》)。郭氏“不辞劳瘁”,“发奋...  相似文献   

12.
考诸历史,连里乡的渠江是我县最早有史记载的产茶区。唐代(公元856年)杨华所著《膳夫经手录》载:“渠江茶片茶……以多为贵”,稍后至五代时(公元936年),已发展成为一种名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渠江茶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安化茶叶之源。  相似文献   

13.
茗饮兴于国运盛--小议弘扬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以陆羽《茶经》为标志诞生于唐代。从诞生之日起 ,就表现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以茶事活动为凭借 ,以茶的物质性为载体 ,表现茶之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两者高度融合 ,创构文化艺术氛围 ,探求人生哲理 ,强化精神内省的中介文化。中国人特有灵性 ,总爱对世界万物作理性思考和艺术想象 ,总能从平常生活中悟出“道”来。就拿吃茶来说 ,竟吃出文化、吃出“道”来。茶人们饮茶无意于琢磨茶中有什么营养物质 ,茶人之意已不在茶 ,而是一门心思参悟人生哲理 ,推演万物生生不息之理 ,追求“天人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茶史考略吴英藩(江西省蚕茶研究所33020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已发现和利用茶叶,如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茶叶为“贡品”的记...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与贸易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源远流长 ,造福人类。茶文化的产生 ,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制度已经形成 ,贵族聚敛成风 ,社会崇尚豪华。有识之士提出“以茶养廉” ,以抗衡奢侈豪华之风 ,于是政界出现了“以茶代酒” ,产生了社会功能和深远影响。中唐时期 ,半僧半儒的陆羽 ,遍访豫、鄂、湘、赣、粤、皖、苏、浙等广大茶区 ,寻茶访泉、隐居苕溪 ,不务杂类 ,阖门著书 ,撰《茶经》三卷问世 ,奠定了茶学基础和茶文化体系。丰功伟绩 ,世人景仰 ,尊称“茶圣”。陆羽茶学、茶文化体系 ,受到朝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推崇…  相似文献   

16.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水质与品茶的密切关系十分注重。他一生中在遍访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也随处种茶、品茶与品水。对于煮茶用水,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勿食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可见要饮好茶,必须选好水,方能显示茶叶的奇珍品质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特色茶叶 科技较量刘兆祥(江西上饶地区农业局)我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现在全区茶园面积、总产量均占全省的40%,是我区的特色农业,拳头产品,曾有过辉煌的成绩,婺绿1915年获国际巴拿马赛会金牌;八届...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自古有“瓷一茶二”之称。早在唐代浮梁已成为南方的重要茶叶集散中心之一,官府所征茶税一度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到宋代,景德镇瓷业已很兴盛,明清时期是御窑所在地,成了全国瓷业中心。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就在其所作《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中赞颂:“今夫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浮梁之瓷,莹于水玉,亦系其钧火侯是足。”目前论述景德镇瓷和茶的文章已是长篇累牍,但尚未见论及景德镇茶馆者,笔者试就民国时期的景德镇茶馆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代”作“软而弱”讲,首见《素问》现在通行全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次注)“脾脉代”之注,《素问直解》(清·高世 )、《内经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12月)、《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81年11月)等书也引用了王冰注文,此注是否与“长夏胃微 (同软)弱曰平(《平人气象论篇》)”之义相关,待考。 为什么说“软而弱”是“脾脉濡”的来源呢?这可能起自“濡”即“软”的解释。《脉决汇辩》(清·李延 )…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枚奇葩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到陆羽《茶经》,再到现阶段遍地开花的茶艺馆、茶旅游业,茶文化逐渐从一种附属于茶产业的存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逐渐从文人雅士“阳春白雪”式的消遣走向寻常百姓文化消费。然而,在这股茶文化消费的热潮中,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新的消费热点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要看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成长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思考采取怎样的方式来保障和促进茶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