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煤矸石松散堆置体坡面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煤矸石堆置体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20,°25,°30,°35°4个坡度、放水流量为2 L/min,2.5 L/min,3 L/min,3.5 L/min的情况下,煤矸石堆置体的侵蚀产沙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较小坡度和流量下,侵蚀的脉动性、随机性、间歇性明显,径流体积含沙量变化幅度很大;在较大坡度和流量下,侵蚀呈现明显的突发性,泥沙移动具有类似泥石流移动的特征,在冲刷初期含沙量便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含沙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2)集中径流对煤矸石堆置体具有很强的冲刷作用,会造成严重的侵蚀,总侵蚀量的大小与设计流量呈线性关系,与坡面坡度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生态农业》2004,13(2):84-84
事实上,绝对健康的人很少。多年前一位 前辈医师就对我说:"几乎对每个40岁以上的 人,我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种病。"这话 并非夸大。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只 不过有些人自己不知道而已。从这个角度看, 心绞痛倒像是给人发个警报,提醒病人当心自 己的健康。此后每次发病也都等于给病人打招 呼,好像说:"当心,该休息了。"40多年前,我曾  相似文献   

4.
涌泉根灌湿润体特征值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原状土涌泉根灌人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灌水历时条件下涌泉根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湿润体的水平扩散半径、向上人渗距离、向下人渗深度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均与入渗时间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在相同流量情况下,向上人渗最快.水平扩散次之,向下人渗最慢;湿润体体积受灌水量和流量的影响;在不同流量条件下,湿润体体积与灌水量间,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垂直扩散距离与灌水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针对五年生枣树根系分布特征,确定了枣树适宜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相似文献   

5.
土壤团聚体和水分动态在3种植被覆盖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选取桂花地、油菜地、杉树地3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就团聚体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年变化关系、短期变化关系(在短期降雨前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时间内、3种植被下的土壤中,杉树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高于桂花地和油菜地,并以0.25~2mm的水稳团聚体为主。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年变化趋势和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时候团聚体稳定性升高。在桂花地、油菜地中,土壤水分和<0.25mm粒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0.25mm粒级团聚体呈负相关趋势,表明水分会促进大团聚体破碎分解成微团聚体,从而改变团聚体稳定性。同时,在短期时间内,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着降雨的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着降雨的停止,团聚体MWD会逐渐回升。这种变化与降雨以及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的迅速变化有关。综合长期和短期时间变化,种植杉树林可以有效调控土壤水分变化幅度,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对预防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吉林市城区地下水中总氮浓度逐年升高的现象,本文对总氮浓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空间上,南部由丰满大坝及二松支流——温德河谷地向北部市区方向,地下水中总氮浓度逐渐升高;东西以贯穿整个城区的第二松花江为分界线,东部以/牛河支流的河谷平原区为中心地带,地下水中总氮浓度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以九站工业区方向向孤店子井灌区所在地,总氮浓度逐渐降低。在时间上,年内变化表现为,丰水期的总氮浓度高于枯水期,但农业区的总氮浓度变化较为规律,工业区的变化呈现出不规律的现象;在年际上,总氮在年际的变化规律随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是总氮的主要来源,其分布和污染强度是总氮浓度变化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总氮的迁移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灌溉水、农业施肥量、土壤的渗透性以及包气带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并针对控制及减少输入到地下水中总氮的总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规律生活与生物钟养生 古今中外,健康长寿者的"养生之道"千差 万别,但"规律生活"这一条却是共同的。世界 卫生组织(WHO)最近把原来的四大健康基石 补充修改为"规律生活、心理平衡、适当运动、合 理膳食、科学饮水、戒烟限酒"六大健康基石,把 规律生活列为六大健康基石之首,认为人体内 有-个"预定时刻表"即"生物钟"在支配着生命 正常运转的节律,人的一生有100多个"生物 钟"构成了"生物钟之网",在严格、准确、连续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2年,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整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保留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4名。  相似文献   

9.
《当代生态农业》2004,13(2):79-80
朱德总司令的养生之道显得持重、平和。 党内外公认朱总司令是高寿之人、"隆福之 人",有些民主人士甚至用"吉人自有天相"来解 释朱老总的高寿。而医生们总结的朱德养生三 法是: 性情超脱,善制怒。 书法棋艺,调气血。 酷爱运动,养体魄。 一般的回忆录里,大体都讲到了朱德谦和、 朴素、豁然大度的性格优点。 人的健康与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10.
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草本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和Le Bissonnais法中的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生长发育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4种盆栽方式处理(冰草、高羊茅、紫花苜蓿和空白对照),设计的试验天数分别为90 d、130 d、220 d和250 d。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草被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皆随植被生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250 d的盆栽试验条件下,空白对照的土壤团聚体MWD基本无变化,而冰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下的MWD在250 d生长期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高羊茅处理的MWD与空白对照处理相同。相关分析表明,草被生长时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MWD均为正相关,而除冰草的生长时间和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团聚体MWD呈显著相关外,其他各因素与MWD相关性均没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草被生长时间和植被种类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莹  郑丽红 《土壤通报》2018,(1):126-132
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控制上限、氮素用量对油菜产量及其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水氮条件栽培的油菜植株体在贮存期间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供水越充足(灌水控制上限值越高)、氮素用量越多,油菜产量越高;而油菜收获采摘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灌水控制上限值增高而下降、随氮素用量增加而上升;采摘后8天贮存期间硝态氮含量呈高-低-高-低趋势变化,而亚硝酸盐则呈一单峰态变化,在贮存2~4 d硝酸、亚硝酸盐含量均有峰值出现;水分栽培条件对贮存期间油菜植株体硝酸和亚硝酸含量有显著影响,同一贮存时间、不同水氮处理比较,高灌水控制上限值、低氮素用量处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低于低灌水控制上限、高氮素用量处理。  相似文献   

12.
施肥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土壤团聚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两种质地土壤中施加"科瀚98"保水剂与肥料配比对土壤累积蒸发量及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变化、分布及养分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累积蒸发量曲线可以用幂函数给予描述.土壤中的团聚体含量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质地较轻的黄绵土较质地重的(土娄)土的土壤团聚体数量增加较多;保水剂与肥料共同作用时,肥料用量越大,土壤团聚体含量越低.土壤团聚体中的NO-3-N和NH -N含量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其贮量也得到相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10种土壤生物学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样地中物种多样性以天然次生林最高。不同土壤生物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微生物总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等7个指标随着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得到改善;细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随乔木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数量和多酚氧化酶随灌木个体数的增加而增加;真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乔木个体数的增加而减少;转化酶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线性关系。最后建立了上述9个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学模型。保护和提高南方红壤丘陵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能促进部分土壤生物学活性指标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在人工造林恢复植被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它对于土壤生物学肥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辐照处理对树兰种子的生物学效应,以树兰蒴果为研究对象,~(60)Co-γ射线为辐照源,设置不同剂量(0~200 Gy)进行辐照处理,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研究其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当辐照剂量为20 Gy时可提高种子萌发率,并缩短种子萌发时间,而当辐照剂量为200 Gy时,种子不再萌发;树兰种子的半致死剂量为78.08 Gy。辐照处理对树兰再生植株的影响明显,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对株高、叶长影响最大,叶片数量次之,叶宽最小。本研究结果为树兰属植物离体诱变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水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湿筛法对新疆水稻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总有机碳随着种植水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种植水稻100a土壤总有机碳比荒地的增加了28.35g/kg;荒地开垦种植水稻后,随着种稻时间的延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50μm)和微团聚体(53~250μm)显著增加,〈53μm矿物结合态团聚体则显著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随植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荒地开垦种植水稻有利于新疆水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免耕制度下耕作土壤结构演化的数字图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利用数字图像方法 ,研究了室内模拟和自然田间免耕下的土壤结构演化状况。图像定性表明随免耕时间的推移土壤中团聚体由小变大 ,土体逐渐趋于紧实。图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免耕时间的推移 ,小团聚体和小孔隙减少而大团聚体和大孔隙增加。田间土样的结果表明了自然的阶段性降雨对土壤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从图像与团聚体粒径分布和孔隙孔径分布的变化来看 ,免耕是否有利于土壤性质和农业生产尚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7.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解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土壤风蚀特性,采用SCC-6型集沙仪在野外自然风况下对风蚀物进行实地收集试验并对其粒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在自然风况下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跃移颗粒体的粒度组成沿高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室内风洞研究了不同风速作用下,不同风力作用时间内,风蚀物含量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风蚀量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是一种近地表的风沙运动,风蚀物跃移颗粒体主要集中在7.5~43.5 cm高度,风蚀物含量沿高度呈一递减函数,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风蚀物颗粒组成与风蚀强度和地表状况关系密切;风蚀物颗粒组成以某一粒径范围、某一高度为界随高度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风蚀量沿高度的变化与风力作用时间有关,风蚀量随风速的增大呈指数增加。为研究该区域土壤风蚀规律及提出合理防风固沙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壤微团聚体是有机一无机复合体经过多次聚合而形成,以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形式组合在土体内.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保贮和释供的关键,与土壤肥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所起的作用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规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污染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84~2004年成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成阳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工业废水排放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正处于倒"U"的右侧,而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气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则处于倒"U"型左侧.目前成阳市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三废的排放不断增加.在今后城市发展中,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变,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结构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变,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转变,达到工业三废排放量逐渐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矿区土地复垦中,由于机械碾压导致复垦土壤呈现高压实状态,复垦土壤的有机质则因机械扰动而矿化。探究复垦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恢复机理,可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提供依据。以平朔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刺槐纯林不同复垦年限(0、3、12、14、17、25、28、32 a)土壤及周边未扰动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 000 μm、>250~2 000 μm、53~250 μm、<53 μm)及团聚体碳(C)、氮(N)以及13C和15N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但随着复垦时间增加,32 a样地>250~2 000 μm团聚体的比例较0 a提高737.02%,而53~250 μm团聚体比例则降低19.25%;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复垦时间而增加,表现为32 a样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较0 a提高133%。2)各粒径团聚体C、N及C/N均随着复垦时间增加而增加,>2 000和>250~2 000 μm团聚体C和N在土壤总C和N中占主导地位。>2 000和>250~2 000 μm团聚体C/N整体上高于53~250 μm团聚体。3)各样地土壤δ13C变化范围为?15.14‰~?26.40‰;δ15N的变化范围为1.13‰~10.87‰。>2 000、>250~2 000和<53 μm团聚体的δ13C值及>2 000 μm团聚体的δ15N值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与>2000 μm和>250~2 000 μm团聚体相比,53~250和<53 μm团聚体中13C显著富集(P<0.05),这表明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土壤C从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周转。4)>2 000与>250~2 000 μm团聚体中,新C占土壤总C的比例为>80%,且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53 μm团聚体中,新C的比例在复垦14~17 a间显著增加,此后则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增加了小粒径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而随着复垦时间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C、N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