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湖县芝麻生产面积由1979年以前的3~4万亩,扩大到1984年的7~8万亩,但单产波动很大,由亩产16公斤到69公斤不等,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下面意见。 一、单产不稳原因1.渍害 由于地处江汉平原四湖尾端,每逢多雨年,湖水淹渍农田造成大幅度减产。分析近22年降雨量的情况表明:每当芝麻全生育期(6~8月份)降雨量达到和超  相似文献   

2.
刘东辉 《作物杂志》1989,5(4):14-15
玉米是肇州县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占耕地面积70%以上。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制约,长期产量不高。1980~1982年平均亩产仅166公斤,属黑龙江省玉米中产区。1984年全县推行500公斤栽培技术以来,示范田面积逐年扩大,玉米生产大改观。1984年7个试点农户,15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1985年5万亩,平均亩产519公斤;1986年15万亩,平均亩产594公斤;1987年全县102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16公斤;1988年全县95.3万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县大面积栽培的杂交稻获得了高产。1984年全县栽培杂交稻23万亩,亩产达606.4公斤;1885年20万,亩产达616.1公斤;1986年18.7万亩,亩产624.3公斤。总结几年来杂交稻生产的实践,亩产要突破600公斤的技术关键是:  相似文献   

4.
1984~1988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腹心地带宝清县,进行了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化探讨。5年中,种植面积由600亩,逐渐扩大到20万亩;最低亩产170多公斤,最高亩产302公斤;总增产大豆2575万公斤,增益1777万元。通过连续科研实践,大面积示范和生产验证,初步明确了宝清县一带春大豆生产,每亩稳产170公斤以上的  相似文献   

5.
吕明春 《作物杂志》1991,7(4):23-23
从1986年开始我们在博兴县进行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1988年全县11.1万亩夏大豆平均亩产157.3公斤,比前3年平均亩增55.9公斤,其中3.12万亩高产田平均亩产198.1公斤;1989年又夺得了15.3万亩夏大豆,平均亩产148.3公斤的丰收,其中有4.15万亩高产田平均亩产194.3公斤。其栽培技术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和我国芝麻的平均亩产不超过30公斤,均属低产水平。为改变芝麻的低产面貌,我们在许昌农场进行了芝麻高产试验示范,1990年面积4.3亩,平均亩产171.7公斤;1991年面积4.5亩,平均亩产202.6公斤,其中1.04亩,亩产高达251.8公斤。1.选用良种选用了优势强的郑8805、88CA006杂交种和丰产潜力较大的高产品种豫芝5号。据两年高产田的调查:郑8805株高2米上下,高者达2.5米;单株蒴果数141个,高者达300个以  相似文献   

7.
都昌县种植油菜的面积一直稳定在15万亩左右,但单产低而不稳。解放以来,亩产平均仅在30公斤以下,1982年才突破了50公斤,但到1984年又下降到46.5公斤。此外每年还有20%的面积失收。其主要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 目前大面积种植的还是白菜型的本地  相似文献   

8.
昆明市官渡区雨树村有300亩干旱、瘦脊、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壤坡土,1975年以前沿用传统的全层翻耕种植法,一季包谷总产一直徘徊在1.05~1.15万公斤之间,单产不到50公斤;1975~1978年改用大窝塘种植,总产慢慢提高到2.5万公斤左右,平均单产80公斤左右;1979年以后,采用“少耕三深”覆盖种植法,单产接线上升、总产成倍增长。如1982年种160亩总产达6.95万公斤,单产403.5公斤;1983年也是一个丰收年,但全部作青饲料出售,未计产量;1984年种200亩,总产8.5万公斤以上,单产425公斤,与1975年相比,九年单产翻了三番多。由于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增加,群众粮食自给自有余。现在,他们已逐步从原来300亩早地中退出100亩,  相似文献   

9.
1990年我们承担了湖北省农牧厅丰收办下达的“芝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开发”项目,面积为100亩。收获后对57户进行实产抽查验证,平均亩产112.45公斤,其中10.3亩,亩产达到154公斤,最高的农户张庆贤亩产达到159.45公斤。实收平均亩产比对照区平均亩产63.5公斤提高48.95公斤,增产  相似文献   

10.
复县万家岭乡,地处大连市北部高寒山区,常年降雨量平均600多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由于土壤瘠薄,春旱严重,水稻亩产仅150~200公斤左右,为此,万家岭乡技术站,1982年在刘沟搞了1亩水稻旱种地膜覆盖栽培品种对比试验,亩产370.1公斤,比未覆膜的水稻增产125%。1984年推广230亩,平均亩产415公斤,其中谢英金的3亩旱种覆;技术站;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我县玉米制种采用全人工授粉法配制中单2号,行比1:10,1988年3077亩制种田亩产230.1公斤,1989年2661.9亩制种田亩产234.2公斤,两年平均亩产232.1公斤。1984~1986年我县配制中单2号,采用自然授粉与人工辅助授粉相结合的方法,制种行比1:6,平均制种亩产192.1公斤。采用全人工授粉技术后制种单  相似文献   

12.
前言我国对于夏播小麦的研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郑州科委、农科院自1969~1985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如1984年在张家口夏播小麦4840.5亩,亩产60.65公斤,比莜麦增产51.6%;1985年在坝下夏播小麦19313亩,其中,高产地块亩产200~250公斤。同一品种(中7606)常规冬播亩产428.6公斤,春播亩产310.5公斤,夏播亩产189公斤。江汉平原的冬收小麦与夏播小麦相似,但不相同,有自己的生育特性,在生产实践中如果能够扬长避短,科学种植,必将开创一条发展小麦生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冀承单3号玉米是我所用冀71l作母本,承18作父本,杂交育成。1985年3月通过审定、定名。一、产量情况据有关资料统计,1981~1984年11点次区域试验,冀承单3号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嫩玉1号平均亩增产71.55公斤,增产22.8%。生产鉴定1984~1985年共26点次,分别平均亩产357.35公斤和446.6公斤,比对照增产15.1%及33.5%。在围场县1985~1987年大面积生产实践中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吉林地区大豆产量不高不稳的问题,我们于1981~1984在吉林省沿江河淤土地区的永吉县乌拉街乡,进行千亩以上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获得平均亩产159~164公斤,比该乡历年平均亩产90~110公斤增产45~50%,1984年永吉县推广该项增产技术15万余亩,平均亩产154公斤,比当年全县大豆平均产量125公斤增产23.2%。  相似文献   

15.
本站1986年完成省农推站下达5000亩“花生良种高产示范”任务(实际完成5122.5亩)。总产壳花生99.7万公斤,平均亩产196.9公斤,比1986年全县平均亩产130公斤,亩增产66.9公斤,增产51.4%。5122.5亩高产示范花生中,露地示范花生面积5064.2亩,总产97.5万公斤,平均亩产192.5公斤,比对照亩产130公斤,增产48.1%。覆膜花生58.3亩,总产2.2万  相似文献   

16.
泗棉2号原名泗阳835,系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选育。1984年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种植常规棉的地区推广。 1984~1987年的4年中,泗棉2号在江苏省累计推广达1192.72万亩,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35%,占常规棉面积的65%左右。据盐城市调查,推广前棉花平均亩产为57.5公斤,推广后提高到66.7公斤,比推广前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南、山东、冀南、皖北、苏北、陕西关中等地示范推广麦茬水稻旱种,1985年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1984年新乡地区麦茬水稻旱种20.5万亩,平均亩产304公斤,超过了插秧水稻和玉米的单产,高产地块亩产突破了500公斤。亩纯收入比插秧水稻提高34%,比种植玉米提高96%。  相似文献   

18.
丹玉13号     
丹玉13号玉米杂交种是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79年以自选的具有抗大斑病Ht_1基因的两个自交系莫17~(Ht)做母本与E28为父本杂交而成。1980~1982年所内试验,亩产585.5公斤,比丹玉6号增产24%,1982~1983年省级区试,平均亩产516.7公斤,比丹玉6号增产17.8%;1983~1984年生产试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产量增长最快的作物之一。北方春玉米亩产已出现了1000公斤的地块;山东夏玉米小面积折合亩产也创造了962公斤的记录。1986年,掖县10万亩夏玉米开发试验,连续3年亩产超过500公斤。黄县、平度、诸城等县,4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其中17万亩达到600公斤。人们不禁要问,玉米的生产潜力究竟有多大?玉米产量能不能提得更高?……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于1982年开始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证明,春花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具有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的优点。覆膜比不覆膜的一般增产32~131.9%,亩增花生果40~137.2公斤,增加收益48~165元,深受农民欢迎。一、春花生覆膜栽培的收益 1982~1984年六个县试验覆膜面积117.82亩,平均亩产干果223.6公斤,与不覆膜的对照平均亩产112.6公斤相比,亩增产干果1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