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明辉 《林业科学》2003,39(5):100-104
对不同森林培育措施的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培育措施(坡位、林分结构、初植密度、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的影响不明显;坡向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修枝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晚材率有显著的影响,对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阴坡、坡下、三株一丛、2.0m×2.0m、适度间伐、适度修枝的林分林木生长率较高,可用于培育大径级的木材.  相似文献   

2.
为着考察间伐、施肥对于扁柏林修枝的效果,笔者在1986年郁闭的15年生扁柏林中进行了修枝、间伐、施肥相结合的试验.结果表明:①修枝降低了胸高直径及树高的生长量,但因进行施肥而得到恢复.间伐则一般不影响树高生长.②修校使未间伐林分的材积生长降低了8%,但因进行间伐而得恢复.在修枝时结合间伐和施肥,将使单木和林分的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48%和19%.③对于立木粗度的均匀性,在修枝和间伐林分中少有波动,在不同间伐的林分中进行施肥,其波动较大.④对于立木的完满度,在修枝配合施肥的林分中具有最佳效果.⑤树干占地上部分现存量比例,以修枝、施肥配合间伐的处理区为最大;单位面积上干材的收获量,则以不配合间伐的处理区为最大.⑥要生产无节、完满、均匀的木材,又要不妨碍单木和林分的生长,则以修枝、间伐、施肥相结合的施业方法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松林采取不同强度的修枝和抚育间伐,研究该措施对红松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改善了林分生长条件,促进林木形成良好干材;抚育间伐后,林木的直径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对林分总蓄积量的影响不甚明显,但相对蓄积量的增加还是很明显的,经抚育间伐的林分比未抚育间伐的林分增加1.2~1.4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柳杉人工林开展了间伐、修枝试验,结果表明:28年生时,间伐+修枝处理的柳杉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7.9 cm、17.4 m和0.2168 m~3,比不修枝不间伐的分别高出15.48%、13.73%和46.58%,林分的中大径材的株数比例达到57.8%;14年时修枝对柳杉的生长影响不明显。由此可见:间伐+修枝可作为培育柳杉优质中大径材的主要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5.
修枝作为一种传统的森林经营措施,在调节林分结构、调控林木生长、提高木材质量、维持林分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索科学合理的修枝技术是国内外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文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林内小气候、林下植被以及林地土壤3个方面阐述了林木的修枝效应,以期揭示林木修枝对环境的作用规律,为人工林修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同时指出当前我国林木修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4种不同栽培措施的日本落叶松、湿地松、马尾松和杉木等多种短周期工业材309株样木的材性进行了全面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大,木材生长率和纤维宽度大.但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减小;立地指数相差两级,木材的年龄宽度、纤维宽度、长度和微纤线角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植密度小,木材的年轮宽度和干缩比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及体积全干缩率减小;栽植密度增大,杉木和昭林6号杨木材的力学强度提高,但尾叶桉和I-69杨降低;不同栽植密度的木材pH值及酸碱总缓冲容量,都是心材大于边材,但木材的脲醛树脂胶凝速度,则是边材快于心材.与未间伐林分的木材比较,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年轮宽度增大.但纤维长宽比和微纤丝角度减小;间伐强度增大,针叶树村的力学强度降低,阔叶树树则提高.但将强度间伐材(间代40%)与未间伐材比较,结果完全相反;北京杨木材心材的pH值、酸碱缓冲容量及总容量,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边材却减小.施肥措施能够增大纤维直径,但将导致纤维长宽比、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的降低施肥可以使树木速生,但会降低木材密度和质量,在培育建筑结构材的林分应慎用.  相似文献   

7.
初植密度和间伐强度对杉木木材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不同营林措施对于木材性质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安徽省休宁县西田林场12块固定标准地中采集的36株杉木标准木,分析了不同初植密度(240株/每、300株/每和400株/每)和不同间伐强度(弱度20%、中度30%、强度40%和极强度50%)对20年生左右杉木木材性质的影响,以及这两种营林措施与5种主要木材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得出:合理运用营林措施,不但可以增加林分生长量,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木材性质。  相似文献   

8.
秦岭林区森林抚育过程中的防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森林抚育不但要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还要通过抚育间伐、修枝、割灌等系统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割除杂灌,降低林下可燃物的聚集,间伐抚育降低密度,采伐风倒木和干枯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修枝来抬升枝下高,切断地表火向树冠火传播通道,使得林分防火性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
结构调控是人工用材林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过间伐进行密度调控以及通过修枝进行树体管理。间伐与修枝作为2项重要的结构调控措施,广泛应用于人工用材林的培育与管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并提高出材品质,对用材林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冠层结构、生长、干形材质等方面综述目前国内外人工用材林结构调控的研究进展,阐述分析了结构调控在生理生态过程上的作用机理,并从间伐与修枝耦合效果、结构调控作用机理分析、结构调控模型构建等方面对未来开展人工用材林结构调控理论与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修枝是为了得到无节圆满的木材,但其副作用会减少生长量。防止修枝引起生长量减少的有效手段是进行间伐和施肥。本研究进行了这方面的组合试验,搞清了由修枝引起的材积生长变化和间伐及施肥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人工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木材的密度和力学性质(横纹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端面硬度)的影响。初植密度(1.5m×1.0m,1.5m×2.0m和1.5m×2.5m)对木材密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有显著的影响。初植密度为1.5m×1.0m时,木材主要力学指标值最大。适当间伐可提高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但重度间伐则会降低木材的力学强度。坡向(阳坡和阴坡)对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影响显著,阳坡高于阴坡。坡位(上坡位和下坡位)对除端面硬度外的木材力学性质指标影响都显著,各项力学指标值均是坡下高于坡上。表5参9。  相似文献   

12.
我大队有林地三千亩,其中赤松林二千亩,树令一般在十八年生左右,大部分是次生林。过去由于管理不善,虫害蔓延,修枝过重,伐优留劣,造成疏密不匀,林分质量较差。为培育好现有松林,尽快提供优质木材,我们从1973年春开始搞扶育间伐试验,1975年春逐步把试验成果用于生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合理进行扶育间伐是改造低产林分、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海林林业局二十二林场1995年造的白桦人工林内,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和修枝试验,该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间伐设在主区,修枝设在副区,重复4次,共处理林分3·0hm2,考察间伐和修枝对白桦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间伐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量以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等直接效果方面, 而对间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涉及较少。文中主要综述了抚育间伐后凋落物性质、林下植被、林内小气候和土壤性质等的变化情况, 以及这些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科学的营林措施中一项重要而容易操作的措施,造林密度的大小影响林木生长、林分的郁闭、林木树冠大小和激素分化等,因而直接影响木材的材质。本文简要综述了造林密度对杨树木材密度、纤维形态、纤维素含量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强调在选择造林密度时不仅要考虑单位面积上规格材的生产率,也要充分注意其对木材性质的影响,才能兼顾杨树人工林的丰产与优质。  相似文献   

16.
以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人工杉木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规律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用林龄、林分密度、地位指数 3 因子预测杉木短轮伐期工业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一系列回归方程,并经回归显著性检验,这些方程的复相关关系均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木材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人工林在缓解国内木材市场供需矛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木材性质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培育性质优良的人工林木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从源头有效提高人工林木材的性质,进而提高木材质量,在有限林地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综述基因工程技术对人工林木材化学、构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木材性质基因工程改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基因工程改良对木材化学组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单体比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及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上,选择不同的目的基因将对木材化学组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利用基因工程降低木材木质素含量的研究最为活跃。基因工程改良对木材构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细胞形态和微纤丝取向的变化上,现有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改良能有效提高人工林木材纤维质量,进而提高纸浆质量,而且基因工程改良还会对木材微纤丝角产生影响;木材细胞形态和微纤丝角的改变会引起材性的变化,为通过基因定向改变木材细胞形态或微纤丝角,进而达到人工林木材材性改良的目的提供了思路。基因工程改良对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具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多种目的基因可对木材密度、干缩湿胀率和木材强度等产生影响。目前,有关人工林木材性质基因工程改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可从以下3方面展开:1)转基因植株细胞壁的物质形成受到精细的时空调节,因此应考虑时间和环境因素对基因工程改良木材所造成的影响,深入研究基因工程改良木材优良性质的稳定性,探索有利于基因稳定表达的培育环境和措施;2)虽然基因工程改良会对木材化学、构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造成影响,但是木材性质经同一种基因改良后变化程度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寻找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并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3)基因工程改良木材基础性质的研究还远远不足,需要重点研究基因工程改良人工林木材化学组成、构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寻找能稳定改善木材性质的基因,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5 抚育间伐技术 抚育间伐是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森林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间伐措施可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提高木材质量,缩短成材周期,改善林内卫生状况,增强林木的抗灾能力。 5.1 间伐起始年限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伐梯度下云南松幼林林分结构及林木生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分别设置10%、20%和30%抚育间伐梯度和对照(不间伐)对昆明西山林场2001年过火地段上自然更新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林进行抚育间伐,分析林分结构变化及林木生长情况。2012年和2014年结果表明:样地平均林分密度差异不大,在10 500~12 500株/hm2,除对照样地出现林分密度增加,这是由于随着林木生长,部分林木进入起测径阶,从而增加了林分密度值。通过采取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措施后,林分平均高变化以对照和30%间伐强度为高,接近20%,而10%和20%两个间伐梯度增长仅略高于10%;林分优势高的变化则在三个梯度及对照之间变化不大,均增加16%以上,最高仅20.00%;而林分平均胸径变化差异较大,对照的仅增长10.96%,而30%的抚育间伐梯度下则增加41.77%,10%和20%两个梯度增加在30%左右;三种抚育强度下直径生长均显著高于对照,但10%和20%两个梯度下差异不显著。因此,抚育间伐管理对于林分高生长影响不大,而对林分直径生长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然毛竹混交林改造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抚育间伐、深翻等措施调整天然竹木混交林的树种组成、比例 ,改善林分结构 ,对毛竹和保留树种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可增加笋、竹产量及提高木材质量 ,是行之有效的改造毛竹低产混交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