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以柴达木山羊为母本,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采用级进杂交,经杂二代(F2)横交固定,并选择优秀个体培育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绒山羊新品种。新品种绒山羊产绒量增加,周岁羯山羊和母羊产绒量分别比当地同龄同性别山羊提高66.67%和70.59%;成年羯山羊和母羊产绒量分别比当地同龄同性别山羊提高33.33%和42.86%。 相似文献
5.
1983年后,海西州绒山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底,柴达木盆地存栏山羊44.6万只,其中改良羊20.74万只,占山羊总数的46.5%。1998年青海省委下达“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培育”攻关项目。在以前绒山羊改良的基础上,青海省畜牧厅组织省、州、县科技人员,经过两年的实施,目前该项目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计划指标多已达到,预计2000年12月可以培育出“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据测定,重点试验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绒山羊是以柴达木山羊为母本、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采用级进杂交,在杂二代进行横交固定,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品种饲养区域的生态环境、品种特性、外貌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绒山羊是以柴达木山羊为母本、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采用级进杂交,在杂二代进行横交固定,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品种饲养区域的生态环境、品种特性、外貌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对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培育过程中F2羊横交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繁殖能力、体型外貌、生长发育、绒毛品质方面各代互交羊与F2羊基本一致产绒量和绒层厚度,各代互交羊均比F2代羊高,而且产绒量随着横交代数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说明通过横交,有效地稳定了性状的遗传性,达到了柴达木绒山羊培育中横交固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海西州柴达木绒山羊评比办法和评比结果韩方森马玉林(海西州畜牧兽医科研所,817000)为了在全州范围内选育柴达木绒山羊优良种公羊,激发各地培育绒山羊优良种公羊的积极性,加快柴达木绒山羊的发展步伐,海西州人民政府于1997年5月19日在德令哈市召开了首...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绒山羊屠宰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29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柴达木绒山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表明:胴体重以成年羯羊最高(17.33kg),成年母羊(12.69kg)和2.5岁羯羊(11.75kg)次之;屠宰率以1.5岁和2.5岁羯羊最高(48.28%和48.97%)。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绒山羊主要数量性状表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山绒山羊母羊的绒层厚度、粗毛长度、产绒量、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体侧部绒纤维伸直长度和绒纤维细度进行了表型相关的测算,结果表明:(1)对育成母羊产绒量影响较大的三个性状按决定系数大小依次为体长、绒层厚度和体侧部绒纤维伸直长度,呈现正向影响;绒层厚度还与体长和绒纤维细度协同产生对产绒量的正向影响;体重和体高对产绒量有较小的负向影响。(2)对成年母羊产绒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按决定系数大小依次为绒层厚度、体重、粗毛长度、体高、胸围和绒纤维伸直长度,其中粗毛长度和体高呈现负向影响,其余性状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世科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37(4):19-20
对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柴达木绒山羊的选育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过近几年的不断选育,成年母绒山羊比抓绒前活重提高了2.66kg(P<0.05),胸围增加了4.39cm(P<0.01)。体高和体长变化不大,(P>0.05)。产绒量和绒层厚度分别增加了60g(P<0.05)和0.85cm(P<0.01),绒纤维细度和伸直长度选育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放牧条件下柴达木绒山羊畜群结构优化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科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3):27-29
在完成柴达木绒山羊生长发育测定,调查生产现状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畜群结构优化分析模型,规划求解后,得出最佳畜群结构,并对现有的不合理环节提出指导意见,有利于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马世科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4):22-23
对柴达木绒山羊的选育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育后的柴达木绒山羊成年公、母羊产绒量分别提高50g和40g(P〈0.01),体重分别增长4.49kg(P〈0.01)和1.47kg(P〈0.05),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但在产绒量不断提高同时,绒纤维细度变粗趋势已经显现,种公羊的绒纤维细度增加0.7μm(P〈0.01)。 相似文献
16.
雅文海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4):17-18
柴达木绒山羊是在青海省有关部门重视支持下,业务单位历经26年的努力,于2009年底通过了国家品种委员会的审定。为使生产性能、体型外貌趋于一致,在新品种培育和巩固提高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程度的近交。为了准确掌握该品种的近交程度,笔者对主产区核心群自1987年以来的系谱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任天武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6):16-17
以内蒙古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绒山羊为父本,河西绒山羊为母本,进行了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导入内蒙古白绒山羊杂交改良,其杂交后代产绒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当地山羊的生产性能,用柴达木绒山间对当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杂一代在体重、产绒量及绒层厚度上均显著高于当地山羊羔羊(P〈0.05),杂一代在当地适应性好、杂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新培育的柴达木绒山羊的群体遗传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青海省德令哈抽取柴达木绒山羊57只,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9个血液蛋白质(酶)位点(α2,Alb,Hb,Alp,PA-3,EsD,Amy,Tf,LAP),并对毛色及形态特征进行了遗传检测,结果表明,9个血液蛋白质(酶)位点中有6个位点表现出多型性,均由2个等位基因控制,位点平均杂合度为0.2773,9个外形特征中5个有多型性,其平均异质度为0.4610,毛色趋于纯白。利用群体遗传贴近度分析方法,剖析了柴达木绒山羊与其亲本群的相似程度,即外形特征上,柴达木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相似,而在血液蛋白质(酶)位点上柴达木绒山羊与柴达木山羊相似;在总体特征上,柴达木绒山羊与柴达木山羊、辽宁绒山羊的遗传贴近度分别为0.8257、0.866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