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人口密度、农用地比例、林业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水域比例、办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山地比例、丘陵比例、低丘岗地比例和平原比例11个因子作为分区的指标,然后以县(市、区)为分区单元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分区,最后根据鄱阳湖水面小气候影响进行了区域调整,形成四个土地利用区域;北部农林旅游用地区,中部农业城市用地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区评价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4个识别变量,借助模糊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为闽南沿海低丘、平原、台地区和闽东闽北丘陵、山地、盆地区,闽南沿海低丘、平原、台地区耕地的经济可持续性优于闽东闽北丘陵、山地、盆地区,但闽东闽北丘陵、山地、盆地区耕地的资源和生态可持续性优于闽南沿海低丘、平原、台地区。在此基础上,论文还探讨了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4.
一、长江中下游区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省(直辖市).平原与丘岗相间,河谷与丘陵交错,平原区河网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江淮、江南丘陵山地.大部分耕地在平原区,坡耕地不多.土壤类型以水稻土、黄壤、红壤、潮土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确定草种分区的原则和分区命名的方法。根据在全省主要地区的设点试验和调查研究,提出把山东省划分为四个草种区:Ⅰ、鲁东丘陵紫苜蓿、百脉根、黑麦草区;Ⅱ、鲁中南山地丘陵沙打旺、草木樨、(?)状羊茅区;Ⅲ、鲁西南平原紫苜蓿、沙打旺、无芒雀麦区;Ⅳ、鲁北平原苜蓿、沙打旺、冰草区。对各区自然资源和当家草种作了简要说明,同时还分析了各区牧草栽培利用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带,总面积1472 km2,其中,山地占13.9%、丘陵占14.7%、岗地占30.6%、平原占40.8%。全市总耕地面积8.4万hm2,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市。我们采用"分布方位—地貌—主要土壤亚类或土属—改良利用方向"的分区方法,将禹州市耕地资源利用划分为6个类型区,同时对各耕地资源利用区农作物种植进行布局,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作物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域,形成生态适宜、集中连片、品质优良、风味  相似文献   

7.
矿区是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以平顶山市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开放空间的视角阐释了矿区开放空间及其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研究认为,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分区包括矿区内部景观带、北部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景观带、北部远郊低山丘陵景观带、白龟山库区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和城市建成区都市文化景观等;景观生态利用模式主要有农业景观模式、矿区生态旅游景观模式、人文生态景观模式和绿色景观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按着地域分异规律,开发农业,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原则。我省地形、地貌、农业气候和植被类型等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即东部低山丘陵,中部平原和西部低山丘陵地区。东西两厢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从东向西,降雨逐渐减少,东部湿润,西部干旱;植被类型也呈明显差别,东部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复被较好,西部属于华北植物区系,复被较差;中部形成了以开发农业为特色的植被类型,是较发达的种植业区。上述基本自然炎型区,应是分区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杭州市耕地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指导科学施肥,比较分析了杭州市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个农业地貌区间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等主要肥力指标状况。结果表明,杭州市耕地土壤酸化以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最为明显;滨海平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保肥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地区;除水网平原区外,其它地区速效钾普遍偏低;因施肥水平的差异各农业地貌内土壤有效磷都有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以水网平原区为最高。文中提出了各农业地貌区的施肥对策:在滨海平原应重视基础地力的提升,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水网平原区内应重视测土施肥工作,根据土壤养分实际状况针对性地施用肥料;丘陵山地和河谷平原区,需重视石灰的施用,对土壤酸度进行核正,适当增加钾肥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像莲都区这样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与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有所不同,丘陵山区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机械化集中作业大片区,而且要实现在丘陵山区形成农业机械化全面覆盖更是一大难题。文章分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业旅游开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据农业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建设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山地度假、认知、观赏、休闲复合型农业旅游区,促使鄱阳湖流域城乡统筹与产业融合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浙江省红壤资源分区及农业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浙江省为例,将GIS与数学模型相结合进行红壤资源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在红壤资源分类与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红壤资源农业利用分区与命名体系,在ARC/INFO支持下进行红壤资源农业利用分区,将浙江省红壤资源划分为6个农业利用区和20个区,分析了各区的红壤资源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利用对策 。  相似文献   

13.
种植业区划是为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使当地种植业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适当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收集了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29个县、市、区种植业方面2005年的数据,选取11个指标作为区划指标.用DP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用Arc View GIS3.2软件形成区划地图。最后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共分为4个区,即:(1)中部、东北部洼地、平原、山地粮食作物种植区;(2)西南、中部山地、丘陵粮食、油料作物种植区;(3)西北、北部山地、洼地棉花、油菜种植区;(4)东南、东北部丘陵、平原粮食兼油菜、糖料、蔬菜作物种植区。通过区划,对当地种植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爱华 《农业考古》2012,(6):374-377
江西地处中国内陆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平原地区,物产丰盛,资源丰富,农产品的种类繁多,盛产稻米等多种农产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历来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江西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总量不大。近几年来,在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尤其在中部省份是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优势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江西省84个县(市)级气象台站30年的气象数据和各地的地理位置等要素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该省气候资源进行区划,聚类结果分为5个气候类型区:(Ⅰ)赣南山地气候区;(Ⅱ)赣中丘陵气候区;(Ⅲ)赣北鄱阳湖平原气候区;(Ⅳ)赣东北山地气候区;(Ⅴ)庐山、井冈山气候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概况,提出构建水域-洲滩、平原-阶地、岗地-丘陵-山地等低碳农业景观区的设想,同时倡导广大农民从家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入手,推动低碳建筑形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17.
总结鹤岗地区土壤耕作模式,包括平原易旱区土壤耕作模式、冷凉低湿易涝区土壤耕作模式、丘陵漫岗土壤耕作模式、水稻田土壤耕作模式,以提高鹤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磁州镇是磁县首镇,是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2个行政村,人口19.7万,其中农业种植村59个,耕地面积9万亩,其中小麦玉米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3万亩,占全县18个乡镇的六分之一左右,也是全县的农业重镇。地形分为平原和丘陵两部分,东部平原海拔60—80米左右,西部丘陵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区为褐土,平原区为褐色化潮土及粘质潮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型季风气候,无霜期年平均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胜军  李涛  薛怀平  冯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78-4979,4984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湖北省近5年来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以及相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对湖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区划。将湖北省农作物分为2级区划,包括鄂东南低山丘陵湿润水稻主作区、鄂北低山丘岗半湿润水旱兼作区、鄂西北山地半干旱旱作物区、鄂中平原半湿润水旱兼作区、鄂西南山地湿润水旱兼作区等5个一级区划分区和武鄂黄蔬菜-水稻-油料作区等13个二级区划分区。  相似文献   

20.
成都郊区农业土地利用空间集聚及斑块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时空大数据分析近年来成都郊区典型农业乡镇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为开展乡镇农业土地利用评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支撑。【方法】 文章使用Sentinel-2A多光谱影像、Google Earth高分辨率真彩色合成影像和WorldView-2影像相结合的数据源,提取研究区农业空间土地利用信息,通过莫兰指数、热点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 ①园地较其他类型的聚集效应明显,呈现典型热点和冷点区域,其中热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丘陵区域,冷点区域分布于东部的平原区域。②土地利用斑块变化指数表明耕地、园地和设施农用地变化明显,耕地平均面积减少,园地和设施大棚平均面积显著增加。【结论】 郊区乡村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及作物用地类型存在显著聚集效应,粮油种植业则随着其他作物、大棚及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聚集效应逐步下降。农业用地逐步由单一粮油产业主导转为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等多元结构,土地斑块特征受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发展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