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研究盐碱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期探索AM真菌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机制,为菌根化沙枣苗木在盐碱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盆栽法研究了4种不同土壤盐碱度下分别接种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对沙枣苗木的生长影响,并对沙枣苗木的光合特性、Na+和K+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2种AM真菌均能与沙枣苗木建立共生关系,且GI处理对苗木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处理,但随着土壤中盐浓度增加,沙枣苗木菌根侵染率有所降低。在同一盐碱度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促进沙枣幼苗的生长,在中度盐碱胁迫下(含盐量1.56%,p H 9.52),接种GI和GM的沙枣苗木株高分别较未接种AM真菌植株增加了20.07%,9.68%,植株干生物量显著增加;AM真菌可显著提高盐碱胁迫下沙枣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均显著高于未接种AM真菌处理的幼苗(P0.05)。接种GI和GM处理植株叶片组织内SOD,CAT和P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但根系及叶片组织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植株,而其脯氨酸含量却都表现出显著提高。接种AM真菌沙枣根系和叶片中Na+含量较未接种处理植株显著下降,K+含量和K+/Na+比值显著提高。【结论】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沙枣苗木耐盐碱能力。接种根内球囊霉的沙枣苗木的生长及抗盐碱胁迫能力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处理的苗木,表明根内球囊霉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分别接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和G.versiforme的两年生盆栽‘凤丹’幼苗为材料,以不接种为对照,研究不同AM真菌对牡丹幼苗根系构型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AM真菌的侵染率不同,G.mosseae的侵染率高于G.versiforme;接种G.mosseae的植株干重、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接种不同AM真菌的牡丹幼苗的根系参数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水平延伸根系所占比例和根系总体积的影响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分饱和亏缺与植株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等呈显著负相关;根系参数与牡丹生长呈显著正相关。不同AM真菌可通过影响牡丹幼苗的根系构型而影响其生长。G.mosseae是促进牡丹生长的高效菌种。  相似文献   

3.
降香黄檀幼苗接种AM真菌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盆栽试验法,比较研究了接种珠状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接种处理组的降香黄檀幼苗根系均能形成典型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95.42%(GM)和79.17%(GE);接种处理组幼苗的株高和地茎比对照组分别增长46%~59.09%、23.95%~29.41%,菌根依赖性分别为451%和363%。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处理组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只有净光合速率达到了显著水平;接种处理组苗木的叶片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叶绿素a/b比值小于对照组。整体比较,接种GM的幼苗的平均株高、地茎、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等均优于接种GE。  相似文献   

4.
通过非灭菌土盆栽接种试验,观察了Glomus versiforme(GV)和Glomus mosseae.(GM)两种AM真菌对油茶幼苗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的形成对油茶幼苗的生长以及氮磷的吸收均有影响。在接种后7个月时,GV和GM均可显著提高油茶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6.5%和72.4%,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0.5%和131.3%;GV对植株苗高和地径的影响与对照株相比未见差异,但却极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量,接种GM显著增加了植株高度和茎粗,对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种真菌均降低了油茶幼苗全株的氮含量,对全株的磷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GV显著提高了油茶幼苗根部的氮含量,而降低了幼苗茎、叶中的氮含量:接种GM和GV均增加了根、茎中的磷含量,而降低了叶片中的磷含量。  相似文献   

5.
接种ERM真菌对桃叶杜鹃幼苗的促生效应及生理生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个不同ERM真菌菌株接种2年生无菌实生桃叶杜鹃幼苗,研究接种对幼苗生长势与生物量的影响,分析ERM菌株对内源激素含量与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显著提高桃叶杜鹃幼苗的苗高、地径、叶面积、主根长和生物量.接种苗苗高比对照增加29.47% ~ 73.68%,地径比对照增加11.16%~70.09%,总生物量比对照增长3.86%~61.22%;地上部分干质量增幅最高值为99.69%,地下部分干质量增幅最高值为27.27%.ERM菌株显著提高接种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ERM真菌可能是通过分泌激素或刺激植株分泌激素,几种激素物质的协调配合来促进桃叶杜鹃幼苗的生长.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TY29,TY35,TY12,TY18,TY14和TY02是培育桃叶杜鹃菌根苗优良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真菌对澳洲坚果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热区季节性干旱的自然条件,探讨AM真菌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旨在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AM真菌(N-AM)和摩西球囊霉(G-AM),测定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两个接种处理下,AM真菌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接种土著AM真菌(N-AM)处理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的侵染率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以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苗木根系中AM侵染率为最高;接种AM真菌能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接种土著AM真菌的澳洲坚果幼苗干物质累积量最大;接种AM真菌后澳洲坚果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比不接种显著增加,叶片和排根中增加幅度较大;澳洲坚果幼苗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土著AM真菌后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如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G-AM处理和对照增加71.82%和98.64%;澳洲坚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脯氨酸含量仅在水分胁迫时显著升高,脯氨酸累积量呈现CKG-AMN-AM,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在澳洲坚果的耐旱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两个接种处理中AM真菌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很好地共生,并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生长和耐旱性,接种土著AM真菌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的,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真菌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板栗幼苗人工接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分析其对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和根系菌根化的效果,以验证大红菇(菌株编号2014-10)、红绒盖牛肝菌(菌株编号2014-14)和美味牛肝菌(菌株编号50559)这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作为板栗接种体的有效性及其促生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基础。[方法]在板栗播种时分别接种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固体菌剂,并设空白作对照。对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根系干质量、侧根数、侧根总长、幼苗侵染率、吸收根侵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作菌根石蜡切片进行微观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上述3种食用菌根菌在人工接种下均能侵染板栗幼苗根系,平均幼苗菌根化率分别达95.8%、87.0%和96.7%,平均吸收根菌根化率分别达57%、53%和50%,达较高的侵染强度;经微观观察,板栗幼苗根系均形成典型的菌根结构——菌丝套和哈蒂氏网。(2)与对照幼苗相比,3个菌种处理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提高32.5%、24.0%和22.7%,平均地径分别提高19.4%、14.1%和5.0%,差异显著(P0.05);平均根系干质量分别提高18.9%、25.3%和14.1%,平均侧根数分别提高16.0%、14.1%和12.1%,平均侧根总长分别提高26.8%、28.9%和44.8%,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上述供试食用菌根菌均与板栗根系建立了共生关系,幼苗菌根化效果良好,吸收根菌根化强度高,形成了菌根的典型结构,即菌丝套和哈蒂氏网,验证了上述菌种固体菌剂的有效性,认为其可以作为板栗食用菌根菌栽培的接种体而用于生产实践,为探索"板栗食用菌根菌新型经济林栽培模式"提供了基础。(2)上述供试菌种接种后,对板栗幼苗各项主要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上述食用菌根菌对板栗幼苗具有显著的促生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盆栽情况下,研究接种AM真菌对文冠果实生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显著促进文冠果幼苗的生长。感染AM真菌的文冠果幼苗,侵染率、苗高、地径、分枝数等均显著提高,尤其是接种菌根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以不同剂量的丛枝菌根真菌菌剂接种印度紫檀幼苗,测定其根系中AMF的侵染率、苗木的生长指标及光合指标,研究菌剂对印度紫檀幼苗的接种效应。结果表明,AMF接种处理后,在印度紫檀幼苗根系中的侵染率较高,接种不同剂量菌剂侵染率可达72.5%~77.67%;接种217天后印度紫檀苗高比对照增加39.69%~72.0%、地径增加19.51%~48.78%、生物量增加58.15%~220.26%;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增强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印度紫檀幼苗对菌剂的依赖性属于中等强度(158.15%~289.87%)。在所试验的4个剂量中,以接种10 g/株的处理对印度紫檀幼苗的生长效果最佳,其次是15 g/株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01,02)、华南牛肝菌(Suillusplacidu504)和双色蜡蘑(LaccariabicolorS238N)4株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马尾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接种6个月后取样,比较了接种和未接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菌根侵染率和氮磷钾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和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幼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等显著增加,菌根感染率超过65%以上,较对照均达显著水平(P<0 05)。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三年桐(Vernicia fordii)和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2个油桐物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千年桐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无“午休”现象,三年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出现“午休”现象。千年桐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5.67~mol/(m^2·s),物质积累能力较强,三年桐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较小,仅为千年桐的55.6%,物质积累能力最弱;在模拟光辐射条件下测定2个物种的光响应曲线,千年桐最大净光合速率较高,三年桐较低,分别为24.24和17.23~mol/(m^2·s)。三年桐光补偿点较低,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千年桐强,千年桐光补偿点较高,利用弱光能力较三年桐弱。千年桐的光饱和点较高,利用强光的能力较三年桐强,三年桐光饱和点较低,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千年桐弱。  相似文献   

12.
毛竹油桐混交林总生物量比油桐纯林和毛竹纯林分别提高了58.37%和13.11%;混交林内立木平均胸径较明显大于纯林;混交林气温温差较毛竹纯林小,而湿度均较毛竹纯林大,表明混交结构使林内气温稳定,湿度增高,有利于林分生长;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有明显改善,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3.
湖北十堰地区典型样地油桐生长情况调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实地调查了湖北鄂西北十堰地区油桐生长情况,提出在油桐造林园地选择时,土层厚度须在50cm以上,且提倡桐农、桐茶等间作,这样既改善桐林树体营养,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同时提出要保证桐林最大效益,必须加强病虫害等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乌桕、黄连木、油桐的光合作用及其周围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分析、比较3 种能源树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以期为其栽培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气温、光强均呈单峰型,空气相对湿度呈"U"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3 个能源树种均呈单峰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为油桐>乌桕>黄连木,并且油桐、乌桕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均与黄连木存在显著差异(P<0.05).3 种能源树种的气孔导度与其净光合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油桐、乌桕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为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获得利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油桐花芽形成和分化的整个过程的最佳效果,探索针对油桐花序的石蜡切片方法。【方法】以横纵径1 cm左右的油桐花序为实验材料,针对材料处理、脱水、透明、浸蜡、包埋、染色等传统石蜡制片步骤进行改良。【结果】1)保持样品结构不变的情况除去多余苞片、分支以及密实缠绕在小花萼片外的绒毛,使得药液和蜡液更易进入材料内部,避免了由于油桐花序苞片紧实,绒毛极多所导致的脱水、浸蜡不充分等现象;2)改良后的乙醇脱水时间缩短了1 h,并且材料脱水充分,避免了因脱水透明时间过长引起的材料变硬变脆,保证了石蜡可以与材料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切片时能得到完整和连续的蜡带;3)延长浸蜡时间为1 d,保证大体积材料也能浸蜡充分,包埋过程选择在恒温烘箱中进行,保证器械与材料温度一致,避免了两者产生温差导致材料中产生气泡的不良现象,保证材料的完整性。染色后的切片细胞核颜色红亮鲜艳,核质分明,细胞间轮廓清晰,不论是花序的整体形态结构,还是不同组织的细胞结构,均清晰可见。【结论】通过对传统制作石蜡切片方法进行改良有效地解决了油桐花序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由于其复杂的花序结构及其分泌物质而引起的不良效果以及脱水过度、浸蜡不充分而导致的材料结构不完整、切片易碎等问题,获得了完整连续的蜡带以及结构完整、染色清晰的油桐花序切片。以期望该方法为研究油桐花芽分化及雌雄花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快速高效批量制作油桐花序石蜡切片提供了质量保证,同时也为花序结构复杂、外部密披绒毛树种的石蜡切片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营造杉木林同时点播周岁桐,与杉木纯林造林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周岁桐生长快,为杉木幼林创造了较为适生环境,到第4年,混交林杉木平均树高生长比对照提高达10%,平均胸径生长比对照提高达14%,并且周岁桐在第2年开始结果产生经济效益,在第5年后树势衰弱可以伐除,不影响杉木后期生长。因此新造杉木林或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在造林或更新当年直播混种周岁桐于杉木行间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栽培模式,混交比例为10杉3桐较宜。  相似文献   

17.
5种药材在不同郁闭度油桐林下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郁闭度油桐林分套种玉竹、黄精、石蒜、桔梗和麦冬,测定不同药材在不同郁闭度油桐林分地上部分鲜重增量和地下部分鲜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油桐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的可套种玉竹、黄精等耐阴性药材,郁闭度在0.5~0.7可套种石蒜和麦冬等偏中性药材,在郁闭度小于0.3~0.5的可套种桔梗等喜光性药材。  相似文献   

18.
用调查和试验示范的方法对在退耕地上采用油桐、乌桕、黄连木等乡土树种营建能源林的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油桐种子和幼苗在低温下内部生理生化过程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温度的下降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其K+外渗率明显增加,细胞TTC还原率显著下降,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也发生明显变化。低温下,油桐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明显降低。冷害初期,幼苗呼吸即有增强的表现,特别是从低温转入暖温后呼吸速率大大增加,随着冷害的发展,呼吸又明显下降;冻害则使幼苗呼吸逐渐降低,但从低温转入暖温后仍出现呼吸高峰。不同品种或不同器官对低温的反应不同。外源脱落酸和抗坏血酸预处理能明显地提高油桐幼苗抗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