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1981─2016年江苏省13个市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水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苏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水稻生理特性,构建了适用于江苏地区水稻的温度、日照、降水适宜度模型;根据气候适宜度与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气候适宜指数,进而建立了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苏各市及全省的水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历史拟合检验和预报检验,拟合准确率平均为95.05%,预报准确率平均为96.15%,达到了业务工作中准确率95%以上的预报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WOFOST模型对玉米生物量进行模拟实现动态预报玉米产量的方法。[方法]利用辽宁省1981~2005年气象资料和产量资料采用WOFOST模型对作物生长进行模型模拟和改进,建立玉米生长动力统计预报模型,进行预报检验,并对模拟得到的玉米地上干物重和穗干物重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玉米穗干物重量与产量的模拟效果在辽宁西部和南部最好,在东部地区一般,中部和北部地区较差。辽宁省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可以用模拟生物量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化。模拟结果与实际产量对比表明,1981~2005年,模型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的年份占31%以上,最高值出现在岫岩地区,达85%。[结论]模型对辽宁省干旱地区以及正常年份和一般干旱年份玉米产量变化的模拟能力较好,对极端气候年份模拟较差。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实现逐旬省级和市级的大豆产量预报。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产量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各时段气象数据构建温度、降水、日照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与相对气象产量相关性;构建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逐旬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1)大豆年均单产空间上从南至北逐级递减,时间上呈年代际变化,各市县年均总产量差距显著,嫩江市大豆产量最高;(2)1995—2015年黑龙江省和嫩江市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其对应的大豆相对气象产量显著相关,构建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可以客观反映大豆各生长时段内气象条件情况;(3)1995—2015年模型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在80%以上,各时段趋势准确年份在12年以上,2017—2019年模型外推预报准确性均超过了85%。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可为黑龙江省大豆产量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辣椒单产与气候要素变化的相关性,为促进辣椒产业优质高效生产及为贵州省辣椒产量预报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北部加工型辣椒产业带和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分别选择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县市区(北部产业带选择湄潭县、绥阳县和凤冈县,南部产业带选择盘州市、瓮安县和西秀区),对其在2010—2017年辣椒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和平均单产进行分析,构建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并基于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建立分区域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辣椒生育期内(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累积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与辣椒单产丰歉值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基于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建立的北部和南部辣椒产业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代检验表明,全省预报的平均准确率达88.35%,北部辣椒产业带产量预报模型准确率高于南部产业带;全省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及检验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8.35%和84.34%。【结论】建立的辣椒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能够客观反映贵州省北部、南部两大辣椒产业带的气候适宜度与单产丰歉值的变化情况;建立的贵州省辣椒不同时段的预报模型可客观反映辣椒生长期内的气象要...  相似文献   

5.
旨在以涪陵茎瘤芥为例,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2种方法建立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模型,比较2种茎瘤芥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单产预报准确率,在茎瘤芥产量的动态预报中,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茎瘤芥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方法的最低单产预报准确率为88.7%,最高单产预报准确率为99.9...  相似文献   

6.
基于前人研究的东北地区春玉米适宜度指标,分别构建以省、市为空间尺度,以候为时间尺度的春玉米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运用积分回归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指数,根据加权法,建立辽宁省和14个市的春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单产丰歉值显著相关,1992—2013年省级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79.6%,该方法可以动态预报辽宁省春玉米单产,满足辽宁省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吉林省1980~2014年春玉米产量、生育期以及逐日气象资料,从春玉米生长发育的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和需光特性等生物学特性出发,构建春玉米生长季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经过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根据气候适宜度指数建立7~8月逐旬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产量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各时段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有效性检验,能够客观反映春玉米生长期内气象要素状况;各预报模型的历史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均大于88.9%,均方根误差小于15.0%;历史回代拟合的气象产量与实际气象产量在年际变化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关性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1981~2011年间各旬单产趋势预报准确年份在21年以上。各时段预报模型对2012~2014年的外推预报结果不稳定,准确率分别在97.0%、88.5%、66.8%以上,趋势预报2014年不准确。总体上,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可为吉林省春玉米产量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是橡胶产量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开展橡胶气象服务及产量预报,利用1992~2014年广东省橡胶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及考虑生物学意义,确定了影响广东橡胶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1~2月最低气温平均、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5~9月最大风速最大值区域平均,在此基础上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广东省橡胶产量预报模型,对橡胶产量进行中期预估预报和后期最终预报。模型历史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90%;对2014年橡胶单产进行试预报检验,预估预报和最终预报准确率≥94%,预报准确率较高,表明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可在业务和服务上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TM遥感信息和产量形成过程的水稻估产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遥感信息获取的瞬时性与广域性,结合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较为简化的水稻估产模型。通过组件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遥感信息和估产模型的耦合,即利用抽穗期遥感影像反演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及时替换水稻估产模型对应参数变量,进而实现对水稻产量形成的估测。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预测水稻产量的RMSE为610.47 kg/hm2,表明利用水稻估产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水稻产量形成情况进行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0.
WOFOST模型在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的校准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检验WOFOST模型在河南夏玉米主产区的适用性,通过大田试验数据,对WOFOST进行参数校准,并利用独立数据,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校准后的WOFOST对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20.7%,茎、叶、籽粒各器官干物质量及地上部生物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NRMSE分别为10.6%、18.3%、21.3%、17.7%,夏玉米收获产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NRMSE为6.1%.校准后的WOFOST可较准确地模拟夏玉米生长动态及生物量积累动态,适用于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生长模拟和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气象因子与水稻生长发育关系基础上,充分考虑黑龙江省的气候形势、地域特征及耕作制度,利用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计算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8℃的天数、≥10℃积温及稻田干燥度指数等。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提出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结论,为黑龙江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世界粮食研究模型(WOFOST)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在黑龙江省中部、东部和北部水稻种植区,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最显著;松嫩平原西部热量资源丰富的齐齐哈尔、大庆和哈尔滨西部以及伊春地区北部的局部温凉区域,气温增高趋势对水稻模拟产量趋势增加的作用次之;仅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泰来县、泰康县和肇源县3县交界的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局部区域,微呈减少趋势。[结论]黑龙江省水稻模拟产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平均值为6.37%,气温增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全球及黑龙江省气候趋势的分析,说明黑龙江省气候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处于持续增温的时期。气温升高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是有利的,使水稻的北界继续向北扩展,水稻适宜区扩大,同时,原水稻种植区积温增加,可以种植更晚熟品种,单产提高。积温增加、CO2浓度提高和育苗条件的改善,实际生产可用品种熟期可比原积温划分区的可用品种晚1~2个熟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是北方重要稻作区,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依据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基于近5年黑龙江稻瘟病乡村监测点调查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的方法,分析黑龙江稻瘟病重点发生区县和核心发生区域,提取稻瘟病重点发生乡村监测点。结果表明,近5年黑龙江稻瘟病发病面积占调查面积的7.3%,发病等级以1级为主,整体发生较轻,稻瘟病重点发生区域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地区哈尔滨市的阿城、尚志、方正、延寿、通河、依兰沿线和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地区佳木斯市的富锦、同江一带,以及嫩江流域大庆市的肇源县和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以及呼兰河流域绥化市北林区,并提取了98个叶瘟和47个穗颈瘟重点监测点。上述结果为黑龙江稻瘟病调查监测区域和监测点的布局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稻瘟病测报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主栽品种互作关系,采用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7个水稻主要种植区的5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20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及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齐齐哈尔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着重在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抗性基因、无毒基因、抗病品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简要提出了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高永刚  姜春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3-11565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学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宝清县、七星河湿地的气温、降水量气候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气温变化趋势与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气温变暖趋势总体一致;气温升高趋势以年平均最低气温最显著、年平均气温次之、再次是年平均最高气温;七星河湿地对当地(宝清县)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宝清县、七星河湿地近50年来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双鸭山地区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在七星河湿地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总体下降趋势下,七星河湿地的保护在水资源方面可能面临着缺水条件的制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可能是解决七星河湿地将面临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寒地早粳稻综合技术育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黑龙江省寒地稻作区的气候条件特殊性、品种进化高层性、遗传变异单独性、稻种资源贫乏性、光温生态特定性和生长发育可塑性的实际,采用系选技术、杂交技术、诱变技术、杂优利用、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育种,提出亲本配组、多桥梁传递、多技术综合、多学科协作、多区点选鉴、多优性集成的育种思路,在综合技术育种的初步实践中,取得龙粳8号,龙粳3号等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概述了黑龙江省气候特点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和水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并列举了目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