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茶秆竹笋竹两用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茶秆竹 Pseudosasa amabilis Mc Cl.是我国南部湿润地区典型的混生小径竹 ,其竹材优良且笋味独特 ,是我国笋竹两用优良竹种。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野生茶秆竹资源 ,我们分别进行茶秆竹留笋长竹时间、不同出土高度采笋、施用发笋肥、抚育措施等系列试验 ,探索上述试验因素对竹林发  相似文献   

2.
毛竹笋期切秆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竹笋期切秆育苗与造林技术的7 a研究.结论是;(1)采用笋期切秆培育的毛竹苗具有竹秆分枝高度降低,竹节密度增加、枝条生长旺盛的特点.竹苗矮化、健壮,尤以笋期抽枝展叶前切秆培育的竹苗,其造林成活率为95.91%,第1年发笋株率为79.1%,发笋株单株发笋数为1.66个,分别比普通毛竹苗增加了21.31%、27.26%、53.7%,造林效果明显优于未切秆培育的普通毛竹苗.(2)切秆时期和切秆高度不同,对毛竹苗质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笋期展叶前切秆、切秆高度在1.0~1.3 m的苗木造林效果最佳.(3)笋期切秆育苗是毛竹苗培育的一项技术创新,能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加快成林,提早受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4.
阿帕斯竹出笋期5月中旬~10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为出笋盛期;单株埋秆育苗的出笋数、成竹数分别是单株埋蔸育苗的3.9倍、3.8倍,而新竹径级较埋蔸的下降43.5%,两种育苗方法可结合应用;竹丛结构调控可显著提高竹丛出笋数(21.9%)和新竹地径(84.1%),退笋率降低36.9%;综合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的季节性施肥效果,以6月最佳,其次为3月。  相似文献   

5.
峨优1号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Eyou 1‘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方竹属Chimonobambusa Makino的方竹Ch.quadrangularis(Fenzi) Makino,2004年发现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大堡镇,随后作为笋用竹在大堡镇引种栽培,是方竹变异植株经人工驯化、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峨优1号’与方竹栽培型‘Quadrangularis’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中上部秆环甚隆起,竹秆多见"之"字形弯曲,秋季笋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春季在土层深厚肥沃处有2次发笋现象,去箨笋节呈明显翠绿色;后者中上部秆环不及前者隆起,竹秆通直,秋季笋期9-10月,春季无二次发笋现象,去箨笋整体偏黄。  相似文献   

6.
香笋竹是云南特产优质笋用竹种,也是箭竹属中秆型较大和分布海拔较低的一种。由于具有鲜笋品质优良、抗寒性强、秋季发笋等特点,开发价值较高。文中报道了香笋竹基本生物学特性和人工培育技术试验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和论述了产业化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毛花酸竹(Acidosasa hirtiflora)是一个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优良大中型笋、材两用散生竹种,在云南东南部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分布。本文首次对滇东南屏边县分布的典型毛花酸竹天然竹林进行了个体结构特征调查,对随机选择的128株标准竹解剖测量后,拟合了秆重(W)、秆高(H)、胸径(D)、壁厚(T)等秆形指标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其中秆重与秆高、胸径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95D^1.449H^0.834(r=0.996),并以此回归模型构建了毛花酸竹基于秆高和胸径的二元重量表。本文对于全面了解毛花酸竹的个体结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可为毛花酸竹天然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大径级竹秆材培育技术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早园竹:禾本科,刚竹属。散生竹,秆高8-10米,胸径5cm以下,节间短而均匀,节间在分枝有凹槽,每节具2分枝,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耐寒,适应性较强,轻碱地、砂土低洼地均能生长,而以湿润肥沃土壤生长最好,具有发达的鞕根系统,生  相似文献   

9.
沙罗竹(Schizostachyum fughomii)为大中型丛生竹类,用途广、产量高、篾性好、笋质佳,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该文对其林分的秆龄结构、叶面积指数因子变化规律首次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列出了相应的公式和计量数表,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长沙地区3种优良观赏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沙地区观赏竹的引种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这3种竹的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竹发笋期在4月初,花秆早竹和花毛竹在3月中下旬,历期均为20~25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同一竹种不同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的平均每株母株发笋数分别为1.09、1.85和1.16株;造成3种观赏竹退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初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盛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为机械损伤和营养缺乏等,而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主要是营养供应不足;3种观赏竹3个不同时期萌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均较好地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过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3种观赏竹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均优于末期,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萌发笋为宜;3种观赏竹幼竹昼夜生长均呈现一定节律,且夜间增长量均高于白天增长量。  相似文献   

11.
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甜龙竹秆基芽目发育规律、芽目发笋顺序、发笋规律、秆高生长、秆龄识别、退笋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约120 d,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  相似文献   

12.
广西柳州市杂交竹枯死情况值得关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撑×绿杂交竹 3号是广西柳州地区林科所以撑篙竹Bambusapervariabilis为母本 ,大绿竹 (Dendroca lamopsisdaii)为父本 ,通过人工控制授粉 ,经多年培育筛选出来的优良新竹种 ,具有出笋多、笋体大、产量高、食用性好 ,分枝高、造纸性能好 ,无性繁殖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 ,近几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但是 ,最近发现个别地方有成片枯死现象 ,值得关注。调查和观测发现 ,枯死症状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开始时是少量须根坏死 ,以后坏死须根增多 ,并引致秆柄、秆基坏死 ,伴有霉臭味。成竹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甜龙竹为云南省特有的笋材两用竹,包括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Kurz)、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 Nees et Arn.ex Munro)。甜龙竹为大型丛生竹,笋体粗大,秆较实心,秆高15~20 m,直径10~16 cm,梢端长而下垂,基部数节环生一圈气生根。甜龙竹是中国常用30多种笋用竹中优秀的笋用竹。其笋无苦味,无麻味,有一定的甜度,不涩口,可作为水果鲜食,  相似文献   

15.
黄秆乌哺鸡竹引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益阳进行黄秆乌哺鸡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黄秆乌哺鸡竹鞭芽的萌动、竹笋的出笋、退笋、成竹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适合于湖南益阳山区、丘陵、湖区引种,出笋成竹率高,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梁山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是一种优良的纸浆用竹种,是目前宜宾市的主要造纸竹种之一。研究以竹材高产量为选育目标,综合考虑生长适应性,选取了地域分布不同的11个无性系,通过各无性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表现,选出了优良无性系2号(选取于兴文县麒麟乡),其生长量指标为:平均发笋量17.7株、胸径5.0 cm、竹高6.7 m、平均单丛秆重17.80 kg,适应性强,性状表现稳定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7.
象牙竹秆高5—7米,径3—7厘米,是一种中秆型竹种.该竹竹梢不下弯.中部最长节间长25—30厘米,秆环突出,箨环亦明显,因此节部较大.始笋期4月中旬,较同地淡竹笋期略早,较毛竹迟.据1982年观察,4月14日开始发笋,5月9日结束,笋期长26天.笋体棕绿色,秆箨稍厚,淡黄绿色,秆箨背面疏生黑褐色斑点.竹秆基部竹箨箨小叶基部宽1厘米左右,上部秆箨箨小叶皱折,箨舌短,有箨耳,长纤毛.竹叶长而狭,叶色较浓绿.笋期亦一边发笋一边换叶,要迟至8月份换叶全部结束.竹材劈裂性好,可破六层竹蔑供编织蓆条和箩筐,耐腐性强,故整秆用做水中竹簖.目前我省溧阳、宜兴有少量栽种,且生长良好,如溧阳横涧乡窑家边朱家一片林分  相似文献   

18.
绿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绿竹[Dendrocalamusoldhami(Munro)Kengf.]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优良丛生竹种(指没有竹鞭,地下茎粗短,竹秆呈丛生状的竹子,也称合轴丛生竹)之一,主要分布在闽台、两广和浙江省平阳、瑞安、苍南等地。绿竹出笋期长,其笋形似马蹄,俗称"马蹄笋",笋味鲜美,营养丰富,肉色白,味甜松脆可口,可鲜食或制作笋干、罐头,为笋中上品。竹秆通直高大,节间长、匀称、竹壁厚,坚而韧,竹材纤维含量丰富且易于离解,是制造高、中档纸的优良用材,而且秆中层可入药,有清热解暑之效。绿竹竹林密度大、枝繁叶茂、色泽浓绿、株型优美、秀雅宜人,宜于庭园观赏和河溪两岸、房前屋后绿化栽  相似文献   

19.
对花叶女竹的笋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花叶女竹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出笋,直到6月上旬结束,共持续52天左右;退笋发生在盛期和末期,退笋高度一般小于20 cm;竹秆的高生长节律遵循"慢—快—慢"的规律,昼夜高生长量差异不明显;光照充足的林地四周,新生叶片保持白色条纹特性,但条纹长短、宽窄、位置不同;林地密集的中间地带,多具大叶秆型,叶片恢复绿色。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笋期与发笋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和发笋节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引种麻竹的笋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各竹丛间笋期93~171 d不等,平均126 d.累积发笋率的概率单位(P)依发笋天数(X)的线性回归方程P=1.883 5 0.030 7X,其回归和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F=642.418 4**,相关系数r=0.987 8**.据此可将麻竹笋期大致划分为为始发期(Ⅰ)、始盛期(Ⅱ)、高峰期(Ⅲ)、盛末期(Ⅳ)和结束期(Ⅴ)5个时期,其中从7月中旬至10上旬的发笋盛期(Ⅱ~Ⅳ)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83.79%.麻竹发笋前10~60 d的旬平均温、最低温、最高温、≥10℃积温以及降雨量和温湿系数对发笋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