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红脂大小蠹是危害油松生长的第一病虫害,基于此,主要阐述了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和易出现虫害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多年工作,总结出了防治红脂大小蠹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红脂大小蠹主要是通过美国进口木材而传入我国的,主要威胁的树种类型是松树,并且主要危害的是油松,2001年在陕西省也发现了油松红脂大小蠹虫害,这对于我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详细内容如下。1油松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油松红脂大小蠹具有繁殖量大,既能够钻蛀较为衰弱的树木,也能钻蛀健康的树木。随着树木逐渐的衰弱,每株树木上的虫口数量也会逐渐的增加,但是否会在这课树木上定居和发  相似文献   

3.
王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07-109
利用引诱剂对北京门头沟地区红脂大小蠹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监测,并结合北京油松的实际生长和分布情况,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了防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地区红脂大小蠹综合控制策略,为有效控制该地区红脂大小蠹危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5.
梁丽梅 《北京农业》2016,(4):105-107
为了给防治红脂大小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在研究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基础上,提出关帝林区的红脂大小蠹的治理模式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经过3 a的防治,油松危害株率已下降到1.3%,减退率达93.0%;枯死率为0.6%,减退率为88.2%,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生物学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7):1011-1014
1999年在关帝林区发现部分油松林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2000年开始设立多个防治观察期样地,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油松受害株率进行调查和监测。多年数据表明,红脂大小蠹在关帝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油松纯林。有虫株率平均8%,最高达85%;油松死亡率平均为6%,最高达38%。成虫一年在林间主要扬飞2次,第1次在4—6月;第2次在8—9月。林分健康状况越差的油松林地受红脂大小蠹的为害越严重;树龄越大的油松林越容易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阳坡林地受害较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红脂大小蠹攻击;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7.
红脂大小蠹属国家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松属类树种杆基部和根部,也可在树杆基段原木的树皮下进行危害,危害严重,防治效果不理想,加之该虫生活史不整齐,隐蔽性强,很难根除.针对危害油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涞源发生红脂大小蠹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红脂大小蠹是来自北美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1998年在山西省首次发现。1999年底,该虫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相继大面积发生,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高达30%;红脂大小蠹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造林绿化成果造成了巨大损失。1红脂大小蠹发生情况2017年凌源市在松树排查中发现了疑似全国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红脂大小蠹,专家鉴定确定为红脂大小蠹。各级对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灵空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油松的受害情况,探讨红脂大小蠹发生危害程度与坡向、坡位、林分组成、林龄、是否割脂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坡向、坡位、林分组成、林龄、割脂对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均有显著影响;且以阳坡重于阴坡,坡下重于坡上,林缘重于林内,纯林重于混交林,成熟林重于幼龄林,割脂重于未割脂。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压力较大。美国白蛾在我县已危害多年,自2016年以来又相继发生了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虫害,对我省森林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1.1红脂大小蠹防治红脂大小蠹的防治工作需根据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火烧型立木,可采取将油松树干基部周围挖开一周的方式进行防治。深度30厘米,将树根的树皮向下扒掉20厘米,用氰戊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县林地持水量和固持水土的能力,以当地柠条、油松、沙棘、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5种典型人工林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入渗以及水分贮存特征值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容重表现为沙棘最大(1.452 g·cm-3),油松最小(1.042 g·cm-3);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为油松>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各林分达到稳渗的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相一致,各样地的稳渗速率在0.47~1.32 mm·min-1之间,土壤入渗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只有油松纯林和油松×柠条混交林更接近考斯加柯夫公式中的系数1/2。混交林地比纯林地对水分的贮存能力高,而油松×柠条乔灌木混交林比沙棘×柠条灌木混交林的最大持水量高112.8 t·hm-2。在阴山北麓地带更适合种植油松×柠条类的乔灌木混交林,乔灌木混交林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林地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12.
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麻栎、油松、及其混交林中,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了枯落物的生物量、持水性能和养分元素含量。结果是:天然林各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在10.22~13.89t/hm2之间,差异甚小;油松人工林最高,为23.67t/hm2。净拦蓄量以麻栎林最高,为30.62t/hm2;松栎混交林次之,为20.73t/hm2;择伐油松林最低,为13.77t/hm2。择伐可使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减少约41%,净拦蓄量降低约22%。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中,养分元素总贮量有很大差异。以松栎混交林最高,为532.92kg/hm2;麻栎林次之,为434.31kg/hm2;油松林最低,为383.80kg/hm2。但各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皆为:Ca>N>K>Mg>P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人工和天然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娟  上官周平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26-131,136
以甘肃省正宁县中湾林场为研究点,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人工油松林和天然油松林群落α多样性动态特征、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和天然油松林均具有比较丰富的物种组成,分别为69种和57种,两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群落总体的多样性除Pielou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阴坡的天然林外,群落总体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在阴坡的人工林达到最高峰,表明生长在阴坡的人工油松林,其群落总体的多样性指数较大。不同坡向的天然林群落相似性显著高于处于不同坡向的人工林,无论在物种组成还是在多样性及群落空间结构上,天然林和人工林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黄土丘陵区通过适当人工抚育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林下植被的种类和盖度,促进人工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以嘉陵江源头风景区7种林型(锐齿栎林、红桦林、油松林、华山松林、巴山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及灌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地土壤不同层次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华山松林、油松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土壤趋于中性,锐齿栎林、红桦林、灌木林的土壤趋于弱酸性,而巴山冷杉林的土壤呈酸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pH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综合肥力优劣为华山松林<油松林<针阔混交林<锐齿栎林<灌木林<巴山冷杉林<红桦林。  相似文献   

15.
子午岭油松林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6个样地70个小样方的调查分析,对子午岭油松林土壤种子库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子午岭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平均储种量为639.1粒/m2,其中,油松种子的平均储量为564.5粒/m2,最小储量为256.3粒/m2,最大储种量为1 046.5粒/m2;油松林土壤种子库中约80 % 的油松种子为空瘪种子,完整种子的生活力极低,但林下仍有油松幼苗分布,说明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从种子分布垂直格局看,种子库中80 % 多的种子集中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和0~2 cm土层中,5 cm以下土层中几乎没有种子分布。子午岭油松林土壤种子库储量为中等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能够为林分天然更新提供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油松是松科针叶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原产地在我国的东北、中原、西北和西 南等省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甘肃省庆阳市油松人 工纯林的覆盖率越来越高。但因林种单一,导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害生物发生率较为频 繁。基于此,分析甘肃省庆阳市油松人工纯林主要有害生物发生物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 以供营林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北京市低效油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方法]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油松人工林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低效油松人工林的树种组成结构、树高结构和直径结构。[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该林分低效的主要原因有林分过密、立地条件差、人为干扰和没有适地适树等。[结论]针对引起低效林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营林和造林过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子午岭群落演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刘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50-5551,5598
分析子午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和辽东栎林的生境和植被群落特征,研究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土壤水分、容重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缓慢的演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和林分的正向演替呈现负相关,即:山杨>白桦>油松>辽东栎;演替导致群落的生境发生改变和剧烈的种间竞争,物种丰富度明显减少,各林分物种数和个体数目的大小关系为:山杨>白桦>油松>辽东栎;土体构型逐步得到改善;立地条件和扰动致使各林分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林龄差距不大的条件下各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大小关系为:辽东栎>白桦>山杨>油松。该研究揭示了森林群落自然演替的规律,对森林群落的经营管理和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造林边坡应力应变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该文以刺槐林、油松林固坡为例,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刺槐和油松林边坡的应力和变形特性,探讨不同根型树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能将表层土体的应力通过根系传递到深层,起到弱化浅层土体应力的作用,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刺槐林边坡坡脚向土体内侧存在一个位移集中带,是边坡不稳定的主要部位;在边坡偏上部出现位移集中带,最大位移也出现在边坡偏上部,是边坡变形滑动时“滑出”的位置。油松林边坡未出现上述两种情况,说明油松林显著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油松根系的固土作用及增加边坡稳定性效果要好于刺槐林边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