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商品猪生产中母猪利用年限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母猪利用年限可以减少购买后备母猪的花费以及相关的隔离、培育和驯化方面的成本,从而提高养猪效益.母猪利用年限是一个复杂的性状,有多种因素影响繁殖群中母猪利用年限,例如,营养、泌乳期长短、繁殖紊乱、肢蹄健康、圈舍和母猪的行为等.母猪利用年限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定义,从经济方面研究,关注的主要是母猪一生的繁殖力,而从遗传、营养或其它方面研究则关注寿命的长短、繁殖年限、淘汰时的胎次等性状.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养猪场而言,母猪的繁殖能力除了与品种、胎次、配种以及个体基因的遗传性生理因素有关,还和猪舍环境、饲养方式、饲料营养和管理条件等外部因素有关,母猪的利用年限除了受到种猪品种影响以外,还与猪场的地位有直接关联,如核心种猪场的母猪利用年限可达到2年半,而商品猪场的利用年限则为5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母猪繁殖障碍是影响养猪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使母猪不孕、不育和降低繁殖力、产仔率、使用年限等繁殖机能,也增加了母猪饲养成本。一般母猪可利用繁殖年限6~8年,每年产仔2.5窝,目前因繁殖障碍使母猪实际使用年限只是3~5年,并且每年产仔1.5~2窝,这样大幅提高了母猪利用成本和仔猪繁育成本,进而推高了肥育猪养殖成本和压缩了养猪业的利润空间,从而降低养猪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母猪繁殖障碍包括病理性、生理性和营养性繁殖障碍,环境因素、繁殖技术与管理等因素也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大白母猪利用年限相关性状的遗传结构,实现早期选种,本研究采用国家生猪产业体系华南种猪遗传评估网1998年1月至2014年8月收集的大白猪繁殖性状数据,使用DMU(V6)分析计算母猪第1胎分娩日龄、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第5胎稳定性、终生总产仔数、终生产活仔数和终生日龄间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子数、终生产活仔数、第5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132~0.198,属于低遗传力性状;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第3胎稳定性遗传力为0.230~0.271,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第1胎分娩日龄、终生日龄遗传力为0.492~0.642,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大白母猪第1胎总产仔数、第1胎产活仔数、前3胎产活仔数、前5胎产活仔数、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有较强的正遗传相关,与终生日龄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与第3胎和第5胎稳定性有较弱的正遗传相关。母猪初产日龄与终生总产仔数和终生产活仔数间呈一定的负遗传相关,而初产日龄与终生日龄呈强的正遗传相关。通过对母猪利用年限的遗传参数估计有望通过选育提高利用年限,通过母猪利用年限有关性状与其他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有助于早期选种加快延长母猪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5.
养猪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繁殖性状是一个复杂的性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繁殖群中母猪的利用年限等各个方面,母猪繁殖指标具体包括总产仔、产活仔数、初生头(窝)重、断奶(或60日龄)头(窝)重、仔猪育成率、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配种受胎率等。这些对母猪繁殖性有影响的因素需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研究并在生产中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根据本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出合适科学的管理措施,使母猪繁殖性能得以提高,充分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优势,提高生猪饲养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影响母猪泌乳量的因素很多,母猪泌乳量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饲养管理的水平措施影响。合理的科学管理对提高母猪泌乳量,促进母猪泌乳,增加奶水分泌,提高仔猪免疫力与成活率,防治仔猪腹泻有一定作用。并且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在小猪断奶后仍能保证正常的发情且进行早期配种。本文主要综述影响母猪母乳性能的因素及提高母猪泌乳量的有效措施,为提高猪场生产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种母猪的繁殖力是养猪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母猪每次排卵20枚左右.卵子的受精率在95%左有,而母猪产活仔猪数大概在10头左有,证明有一半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影响胚胎死亡的原因主要有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管理和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等方面。为提高种母猪产仔率,仔猪成活率,提高饲养母猪的经济效益.就要在后备母猪、空怀母猪、怀孕以及分娩前后各个时期.实施综合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种母猪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决定猪场效益的关键因素是母猪的生产性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延长利用年限、提高多壮全活的仔猪是饲养管理的重点工作。本文就影响母猪繁殖方面疾病的防控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母猪的能量与蛋白质营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最初阶段,母猪生产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环节的利润。由于遗传育种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也随之提高,因此对营养的供应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要。 1青年母猪的营养 现代母猪的初配年龄越来越早,初配体重也相应随之降低。同时,对营养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起初,人们发现小母猪初情期前提高采食量可得到最大的排卵率,由此认为体脂含量与蛋白质的比率是影响初情期的主要因素( Kirkwood等, 1985)。提高小母猪的采食量可以促使其提早发情,但这并不能区分究竟是脂肪还是蛋白…  相似文献   

10.
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益,因此研究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对生产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母猪繁殖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养殖场只有优选种公猪和母猪,选择合适的品种、年龄、胎次和季节进行配种,保证母猪日粮的营养水平,并在饲养过程中注意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方法,才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温热环境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母猪作为生猪养殖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是决定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的第一大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商品猪出栏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5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生产中母猪的生产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母猪的营养摄取、机体特性、饲养空间环境及胎次等,其中温热环境是影响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适宜的温热环境有利于保障母猪的机体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反之,不适宜的温热环境会引起母猪的热环境应激,破坏体热平衡,甚至导致生产停止,使机体进入病理状态,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母猪的温热环境需求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文章从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和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生猪养殖场母猪生产管理的温热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方面。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变化。在行为方面,高温环境下,由于侧卧时母猪体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可增加机体散热量,母猪会通过行为姿势改变进行热调节,如增加侧卧时间、减少站立和俯卧时间,而母猪姿势行为的频繁改变会增加仔猪压死率。在生理方面,热应激时母猪会通过减少采食量、增加呼吸率和皮肤血流量等途径来减少代谢产热、增加散热,同时母猪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会增加、甲状腺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这些生理变化会破坏母猪机体内分泌和能量平衡,进而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流产和泌乳量下降。在生产性能方面,热应激会对母猪发情间隔、产仔数和泌乳量等生产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妊娠前期热应激主要影响返情率和产仔数,妊娠后期主要影响产活仔数和死胎数,分娩后则主要影响仔猪存活率,环境高温通过影响母猪的泌乳量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影响母猪的采食量、泌乳期母猪失重和体内生殖激素的分泌,导致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2)温热环境调控技术方面。母猪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猪舍整体降温和局部降温两种,整体降温以"湿帘-风机"蒸发冷却降温技术为代表,通过风机排风造成舍内负压,迫使舍外未饱和的空气流经湿润的多孔湿帘,引起水分蒸发吸收大量潜热,降低进入舍内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降低舍内温度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经济高效的优势。猪舍局部降温主要是针对猪只躺卧区地板、两侧猪栏、猪栏上方等区域进行温度调控,主要有风管喷气嘴蒸发冷却、冷水覆盖降温和猪舍地板降温等方式,具有降温效果良好和节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靳国旺  蔡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68-2769
[目的]探讨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实用性。[方法]通过测定母猪情期受胎率、受胎母猪分娩率和平均窝产活仔数等生产指标,比较本交与人工授精2种配种方式的生产效果。[结果]采用人工授精共配种母猪323头次,其母猪情期受胎率为84.2%,受胎母猪分娩率为90.8%,平均窝产活仔数10.3头;对照组本交共配种母猪156头次,其母猪情期受胎率82.7%,受胎母猪分娩率91.0%,平均窝产活仔数10.2头。2种配种方式的生产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授精技术的生产水平已达到或超过猪场本交配种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帮助猪场管理者更好地对母猪进行繁殖管理、预测母猪的高低产、及时淘汰低产母猪,收集和整理包含出生场地、分娩栏位、品种和不同胎次、初生窝重信息的3个母猪群体的生产数据集,制定母猪高低产的分类标准,使用R软件中的Boruta包筛选出影响母猪高低产的重要特征,使用4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OG)、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母猪高低产的分类模型,并进行决策树视图分析探究影响母猪最高产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4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母猪高产分类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均在71%左右,最高可达84%,并且发现SVM作为最佳建模方法在所有数据集和不同分类标准下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LOG和DT。决策树视图显示出生场地、品种和初生窝重是划分最高产母猪的重要叶节点,利用这些特征预测最高产母猪准确率可达73%~82%。以上结果表明在未来的养猪生产中,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母猪高低产的早期预测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分娩母猪母性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的成活率,尤其是一些母性行为失常的母猪直接咬死、踩死、压死仔猪,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母猪分娩是受多种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和胎儿等多方面影响和调控的一个复杂过程。近几年,虽然许多专家对分娩的机理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造成母猪母性行为失常原因及机理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就分娩环境、机体内分泌、母猪遗传背景及产仔经验等影响分娩母猪母性行为的4个主要因素进行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猪是多产家畜 ,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可达 10~ 11头。中国猪有较好的繁殖性能。猪的繁殖技术是养猪业的重要问题。猪的繁殖技术包括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等。母猪繁殖技术又是生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母猪繁殖率和窝产瘦肉量是发展商品猪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提高母猪繁殖率和窝产瘦肉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长白猪的11个繁殖性状,并计算各性状的表型参数和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确定长白母猪繁殖性状选育指标。结果表明:11个繁殖性状被综合为4个主成份,且这4个主成分可保留88.312%的信息量,基本反映了长白母猪繁殖性状指标所含的信息。2种分析结果提示:在长白母猪繁殖性状的选育和性能测定的选育指标中,至少应包括断奶窝重、初生个体重、育成率和乳头数4个性状指标。研究结果为长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猪群生产是猪场日常工作的核心,一个猪场的效益主要由猪群生产的水平高低而直接体现。而猪群生产中的基础母猪数量、每周配种母猪数、怀孕率、分娩率、窝均产仔数、仔猪存活率、育仔存活率、育成存活率、母猪淘汰率和母猪分娩指数等工厂化养猪参数又是直接衡量猪群生产的水平高低的一系列硬指标,因此,利用工厂化养猪参数可以监测某个时间段的猪群生产的状态。原理是依据现有猪场的基础母猪数量和猪群的某个时间段初期的实际繁殖状态,通过计算机根据工厂化养猪理论参数模拟运算产生出标准猪群生产数据,将之与猪场猪群生产的实际数据相比较,并制出曲线对比图,从对比图中可直观看出猪群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优劣,这样就实现了对猪群生产的某个时间段的动态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18.
母猪分娩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关键因素,为调整猪场的猪群结构和准确掌握母猪的繁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方法,跟踪调查了2010~2011年广西某规模猪场配种的1856胎的分娩状况,分别对母猪胎次、季节、发病史、公猪年龄和母猪品种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猪胎次、季节和发病史极显著影响母猪分娩率(P<0.01);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中母猪胎次、季节和发病史3个因素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母猪品种对母猪分娩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都是负向影响,其中以发病史的影响最大.[结论]母猪分娩率主要受母猪胎次、母猪品种、季节、发病史等4个因素的影响,且都是负向影响,其中以发病史的影响最大.因此,今后在母猪的生产管理上要重点控制母猪产道感染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因不同季节激应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优良抗应激品种,调节好母猪群的胎次结构.  相似文献   

19.
缩短非生产天数对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珍  张丽红 《山西农业科学》2013,(12):1391-1393,1415
在养猪生产中,母猪的繁殖效率是养猪业的关键环节,其水平的高低是以母猪的年生产力即母猪每年所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来衡量的。母猪年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很多,涉及到断奶仔猪成活率、妊娠天数、哺乳天数、返情发生比率、断奶与配种间隔以及断奶仔猪数等相关指标。通过对养猪生产中母猪年生产力和非生产天数这2个关键指标的概念进行解析,找出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及缩短非生产天数对母猪生产的影响及实际意义,并详细阐述了母猪非生产天数的综合控制技术及其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