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利用2 552胎约克夏母猪的历史繁殖数据,分析背膘厚度与体况评分,分别对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不同妊娠阶段的背膘厚度与繁殖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况评分法并不能准确地评判妊娠母猪背膘厚度,更不能反映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初产母猪不同妊娠期的背膘厚度和主要繁殖性状无显著相关性。经产母猪不同妊娠阶段的背膘厚度与繁殖性状显著相关(P<0.05),妊娠期背膘厚度变化量与繁殖性状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为使经产母猪繁殖性能达到最佳,妊娠期间母猪的背膘厚度应控制在10~14 mm,并且保持相对稳定。在妊娠期不同阶段应根据母猪背膘厚度进行精确饲喂,以确保母猪达到最佳背膘厚度,并在整个妊娠期维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背膘是衡量母猪营养体况高低的重要指标,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本试验以妊娠率、窝均产仔数和弱仔数为分析指标,探讨断奶母猪高背膘(P220 mm)、中高背膘(16 mm≤P2≤20 mm)、中低背膘(12 mm≤P216 mm)和低背膘(P212 mm)对定时输精生产成绩的影响,为猪场定时输精生产中母猪背膘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妊娠率表现为中高背膘中低背膘高背膘低背膘,其中中高背膘组与高背膘组差异显著(P0.05),低背膘组与其他3组差异均显著(P0.05);窝均产仔数表现为中高背膘高背膘中低背膘低背膘,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高、中高、中低和低背膘组断奶母猪的窝均弱仔数分别为1.55,1.49,1.56和1.70,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而言,断奶母猪中高背膘厚即16≤P2≤20 mm的断奶母猪繁殖性能最佳,而背膘厚大于20 mm或小于12 mm均会降低母猪妊娠率和产仔数。  相似文献   

3.
选取福建某猪场149头2~3胎长大的二元母猪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波背膘仪测定其在1个繁殖周期内断奶、配种及产前3个生理阶段的背膘厚度,分析不同阶段背膘厚度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断奶和配种阶段背膘厚度在16~19 mm时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及窝质量最大,断奶母猪背膘厚度在13~15 mm的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最短,产前母猪背膘厚度在21~24 mm时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及窝质量最大,不同阶段母猪背膘过肥和过瘦都会影响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集约化、规模化的饲养管理模式下初产长大母猪妊娠期不同阶段背膘厚度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522头体质量相近的长大后备母猪,在第2次发情时进行配种,跟踪测定其配种当天、妊娠30、60、90、110 d时的背膘厚度,并对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初生窝质量、初生个体平均质量等繁殖性能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长大初产母猪妊娠60 d之前保持16~18 mm中等膘情,妊娠60 d之后维持18~20 mm适度膘情对当胎繁殖性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大初产母猪全妊娠期背膘增长厚度6 mm时总产仔数、健仔数均显著低于背膘增长厚度2 mm、2~4 mm和4~6 mm的妊娠母猪,背膘增长厚度在2~4 mm时提供的健仔数最多,为(10.96±2.02)头,且初生窝质量最大;妊娠110 d背膘厚度和全妊娠期背膘增长厚度与当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表明,在实际生产中按照膘情制定差异化饲养方案,使初产母猪在妊娠60 d之前背膘厚度保持在16~18 mm,妊娠60 d之后背膘厚度达到18~20 mm,同时控制好整个妊娠期的饲喂量,避免全妊娠期背膘厚度增长过多(6 mm),可使初产母猪获得最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究母猪妊娠期饲养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温氏种猪公司初产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挑选434头体况均匀一致的两批次后备母猪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逐渐加料和先减料后加料的饲喂方式饲养。记录初产母猪上产床的P2点背膘和头胎繁殖数据。结果显示B组饲喂方式的母猪,头胎生产成绩优于A组,其中总产仔、活仔和健仔数分别达到14.2、12.4和10.7头。背膘为16.0~20.0 mm的母猪繁殖数据最佳。另外,B组初产母猪背膘厚达到16.0~20.0 mm的比例比A组高6.8%,且偏"肥"的母猪更少。说明对于头胎母猪妊娠期的饲养,先减料再加料的方式繁殖性能更优,综合效益更大。  相似文献   

6.
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福建省某猪场3 972窝长大二元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阶段长大二元母猪508头测定其背膘厚度并记录产仔情况,按胎次、产仔月份及背膘厚度分别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第1胎总产仔数、初生均重较低,显著低于2~7胎(P<0.05),产活仔数显著低于2~6胎(P<0.05);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在2,3,5月份较高,在1,11,12月份较低,产死胎窝数母猪最多在7,8月份;配种背膘厚18~20 mm组的总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背膘厚度≥21 mm组(P<0.05);断奶背膘厚16~20 mm组产仔性能较好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产前背膘厚度为20~23 mm组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0~15 mm组(P<0.05),背膘厚度≥24 mm的母猪产死胎窝数比例最高为58%;泌乳阶段母猪背膘损失4~6 mm之间母猪断奶至下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最短,显著少于背膘损失>6 mm组及<0 mm组(P<0.05)。表明胎次、产仔月份、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母猪断奶时背膘厚度对配种间隔和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关系.采用超声波测定母猪刚断奶时的背膘厚度并分析其对断奶至配种间隔和下一胎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断奶背膘厚与发情间隔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发情间隔随背膘厚的增加而增加。母猪断奶时背膘厚平均值为12.5—18.0mm时母猪产仔数最高,平均可达11.92头。说明母猪背膘厚度适中繁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评估一胎转二胎背膘损失对二胎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计算母猪背膘损失,并分析繁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一胎转二胎背膘损失超过2 mm会显著降低二胎母猪的总产仔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胎母猪的临产背膘不宜超过18 mm。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母猪背膘厚度分析,经产母猪在配种期间背膘的厚度和本胎窝均产仔数及初生窝重关系;和哺乳时期结束后对母猪背膘的厚度减少与其断乳到发情期间隔的关系。结果表明母猪背膘的厚度与繁殖性能存在影响,在母猪配种时期背膘厚度13.5~18.5mm区间繁殖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0.
日粮纤维是猪饲粮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猪妊娠期营养的研究较多。文章综述了日粮纤维来源、理化特性及其对妊娠母猪背膘厚度、繁殖性能、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测定三系配套母猪的配合力,在华农温氏皇宫猪场,对5种组合W211、W212、W362、W351和W352的杂交母猪生长发育性能进行对比;用S121系公猪与上述5种杂交母猪配种,生产商品肉猪,比较不同杂交母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体型外貌和繁殖性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母猪的体型外貌有一定差异,其中,W211系猪乳头数偏少、体长偏短;W212系猪有效乳头数较多、体长中等;W362系猪有效乳头数偏少、体长短;W351系猪有效乳头数偏少、体长较长;W352系猪有效乳头数较多、体长最长。W352系母猪在产仔性能和配种分娩率方面都比W211系母猪要好,其中,一胎猪胎均总仔高0.7头,胎均活仔高0.6头,胎均健仔高0.5头;经产猪的胎均总仔高0.7头,胎均活仔高0.9头,胎均健仔高0.8头。W352系猪生长速度快、背膘稍偏厚。不同杂交母猪都有一定的杂交优势,但W352系母猪在产仔数方面的杂交优势率较明显(大于5%)。W352系猪体型高长、繁殖性能优势明显;三系母猪因杂交优势、高产纳入利用,平均每头出栏肉猪新增获利达13.9元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索定时输精技术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温氏种猪公司华东某猪场,对杜洛克正常发情后备母猪、无情期后备母猪及断奶母猪使用定时输精技术后,测定其繁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定时输精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正常发情后备母猪以及断奶母猪的发情率、配种率、参繁受胎率、参繁分娩率以及繁殖效率,同时对无情期后备母猪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使其达到4.06头的繁殖效率。定时输精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杜洛克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母系种猪测膘调料的效果。开展为期1年的母系种猪测膘调料工作,同期对比繁殖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测膘调料后可以实现精准喂料、合理控制母猪体况、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从而提高猪场效益。  相似文献   

14.
饲喂杂交狼尾草对乐平猪(东乡花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杂交狼尾草对乐平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根据母猪体况、妊娠时间、胎次一致的原则,选取30头东乡花猪经产母猪。按饲喂新鲜杂交狼尾草的量不同,试验设3个处理,每组10头,按妊娠前期(30 d前)、中期(30~90 d)和后期(90 d后)3个阶段,分别饲喂0、2.0和3.0 kg/d杂交狼尾草(即对照组、替代15%精料组、替代25%精料组),基础日龄相同,进行了一个繁殖周期的试验,结果表明:以60日龄窝重比较,2个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1.07%和12.55%,达到显著差异(P<0.05);每头母猪年增收分别达398.55元和487.70元;另外,饲喂狼尾草提高了生态效益,净化了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10月8日至2010年1月20日,在云南邦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水生猪养殖基地,选择48头初产长大二元杂种怀孕母猪,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2~4组为试验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3%,5%,10%的普罗宝酶解蛋白粉(EP - 45),研究EP - 45替代部分豆粕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与10%添加组的妊娠母猪背膘厚、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5%添加组的产活仔数也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郭远玉  侯生珍  杨葆春  刘永福  吕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97-11698,11701
[目的]为青海互助八眉猪杂交的利用及优良二元母猪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首次引入白色杜洛克、大约克夏和长白猪作为父本,分别与青海互助八眉母猪杂交,研究杂交父本对青海互助八眉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以杜洛克、大约克夏、长白猪为父本对青海互助八眉猪进行杂交改良,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母猪泌乳量均有较大提高。以白色杜洛克(♂)×青海互助八眉猪(♀)或长白猪(♂)×青海互助八眉猪(♀)的杂交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青海互助八眉猪的繁殖性能,同时具有青海互助八眉猪的优良肉质性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结论]在生产中应大力开展白色杜洛克或长白猪与青海互助八眉猪杂交,生产繁殖性能高的杂一代母猪。  相似文献   

17.
猪是多产家畜 ,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可达 10~ 11头。中国猪有较好的繁殖性能。猪的繁殖技术是养猪业的重要问题。猪的繁殖技术包括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等。母猪繁殖技术又是生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母猪繁殖率和窝产瘦肉量是发展商品猪生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提高母猪繁殖率和窝产瘦肉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