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猪的疝气病临床常见有:脐疝、腹壁疝、阴囊疝三种。对该病的治疗,专业书籍及兽医临床资料基本上只讲到疝气内组织与肠道正常情况下的治疗。但在实践中存在猪的疝气病情差异很大,如:疝气病时间的长短,疝气病所在部位与疝孔宽窄不同,猪的活动形式、采食的干稀与量的多少等情况,会使疝气内组织与肠道发生系列变化。有的疝气病随着猪的生长而自行消失,或疝气面积缩小、变大;有的猪只病疝内的皮下组织与肠道粘膜、肠系膜相互发生粘连,继发炎症、组织粘连或坏死,乃至造成  相似文献   

2.
猪疝气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指猪腹腔内脏器及腹膜壁掉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内所引发的病症,根据发生位置不同,可细分为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等。该病对生猪健康和生长发育危害较大,发病原因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少数为外伤所致。结合工作实际对猪疝气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疝气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健 《猪业科学》2015,(6):77-77
<正>猪疝气病是猪腹腔的内脏器官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出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内的一种常见疾病,疝的内容物多为直肠或小肠,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以猪、牛、羊、马比较常见,多发生在幼畜,无传染性。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外伤性原因引起;根据疝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脐疝、腹股沟疝、阴囊疝、腹壁疝等;根据疝内容物是否可以复原,分为可复性疝和难复性疝。猪疝气如果任其发展,不进行治疗,将会延误最佳的冶疗时机而出现严重的后果。凡此类  相似文献   

4.
<正>疝气也称赫尔尼亚(Hernia),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壁天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移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一种疾病。疝气主要有腹壁疝、会阴疝、膈疝,多发生于成年动物或老年动物。有调查研究表明该病以犬、猫、猪、牛等动物多见,马属动物少见。而膈疝是一种内疝,是指腹腔内一种或几种内脏器官等通过膈的破裂孔异位移动到胸腔内的疾病状态。由大结肠通过膈疝进入胸腔形成的大肠嵌闭而引发的急腹症则很少见。  相似文献   

5.
<正>疝又称赫尔尼亚,是腹部的内脏从天然孔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解剖腔的常见外科病。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猪、马、牛、羊更为常见。小动物中的犬、猫亦可见到。疝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疝多发生于朷生幼畜;后天性疝则见于各种年龄的家畜,通常是由于机械性外伤、腹压增大、小母猪阉割不当等原因引起。文中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疝,供读者参考。1脐疝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仔猪、犊牛为多见,幼驹也有发  相似文献   

6.
郑凯 《中国猪业》2019,14(5):95-96
腹股沟阴囊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多发于仔猪,常由于腹股沟管闭锁不全,腹腔中肠管等在腹压增大状况下被挤进鞘膜管和鞘膜腔中形成。该病妨碍仔猪生长,严重时发生肠粘连,发病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局部肿胀、疼痛等全身反应,继而休克死亡,治疗该病常与去势同时进行。本文介绍了一例猪腹股沟阴囊疝气附带去势病例,以期为仔猪阴囊疝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猪李氏杆菌病是人和家畜共患传染病,多发于春季和冬季,各种年龄的家畜均能感染,幼畜比成年畜的发病率高,且发病急,死亡快,主要特征是脑膜脑炎和败血症,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近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病比往年有上升趋势,且多发生于猪。笔者通过几年来在临床上反复摸索和采用用中西结合治疗本病,收到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归纳,请同道鉴证。  相似文献   

8.
正猪疝气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养殖户对该病不重视且不及时治疗,也会造成经济损失。鉴于疝气病的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本文对猪疝气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疗对策,供参考。1病因分析现阶段猪疝气病产生的原因通常为:猪的腹内压力过高以及猪的腹壁强度降低。猪的腹内压力过高主要因为以下几方面,例如猪的腹部被外力多踩踏以及挤压、猪的排尿困难  相似文献   

9.
白肌病是家畜和禽类肌肉营养不良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幼小家畜,尤其是偶蹄畜(猪、羊、牛)及禽类,幼驹也有发生。我们对该病采取补充硒和VE为主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规模化养殖场实验猴疝气临床治疗和综合预防措施。将近5年来32例实验猴发生疝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治疗方案。实验猴疝气主要类型为阴囊疝46.9%(15/32)、脐疝34.3%(11/32)和腹壁疝18.8%(6/32),阴囊疝多发于幼龄猴中,占85%(12/15),脐疝则多发于成年猴,占72.7%(8/11),腹壁疝多发于老年猴,占83.33%(5/6)。采用非手术治疗10例和22例手术治疗方法,22例经过手术治疗完全治愈(100%),6例非手术治疗完全治愈(60%),4例发生组织坏死和腹膜炎。实验猴疝气采取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置病猴,可有效降低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构树发酵饲料在猪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资源丰富,在我国各地已被广泛种植,构树叶中粗蛋白质、粗纤维和糖类含量较高,还富含黄酮、生物碱等多种功能性活性物质,具有耐贫瘠、适应性强和生长迅速等优点,是一种开发利用价值极高的畜禽饲用原料资源。但鲜构树叶饲喂难以被猪禽直接消化,因此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式产生构树发酵饲料,以提高饲料消化率。构树发酵饲料替代部分常规饲料,饲喂猪禽,不仅绿色环保,适口性较好,而且改善了猪肉及鸡蛋的质量及风味,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本文着重介绍了构树作为一种新型蛋白饲料原料资源的饲用价值及构树发酵饲料替代部分其他饲料原料饲用于猪、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构树发酵饲料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品种抗旱性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引进的12个紫花苜蓿品种分别于苗期和初花期进行了盆栽抗旱性试验和田间抗旱性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死亡率调查以及田间限制水分生长试验测产,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于干旱地区生产栽培的抗旱品种3个。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_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_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2)、等量化肥+有机肥(T_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4)、高量化肥+有机肥(T_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_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_1~T_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_3>T_5>T_4>T_2>T_1>T_0,T_1、T_2、T_3、T_4、T_5比T_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_3、T_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_2、T_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_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根茎-平卧型多年生苜蓿,分布于甘肃清水、定西半阴湿山脚地带,经植物学、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栽培紫花苜蓿相比,其生长速度慢,叶片小且数量少,根系为根茎型,无主根,茎纤细且平卧或半平卧生长,分枝能力强,耐践踏,抗寒、抗旱,有许多栽培苜蓿所没有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以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2号为对照,对甘肃省内5份野生草地早熟禾材料进行抗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期间,各种草地早熟禾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POD和SOD的活性在轻度干旱时上升,而在重度干旱时下降。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草地早熟禾材料抗旱能力大小顺序为:陇西安定午夜2号西和秦州清水。  相似文献   

16.
9份甘肃野生驯化草地早熟禾种质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开发利用甘肃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驯化筛选乡土草地早熟禾优良材料,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域采集草地早熟禾种质,经栽培驯化,筛选了9份优良材料,以康乐野生小药早熟禾(Poa micandra cv.Kangle)、青海扁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var cv.Qinghai)为对照,在兰州进行了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均于3月初返青,返青率达92%,越冬表现好,其中天祝、安定、渭源和秦州草地早熟禾的生育期为69~82d,是早熟型材料,兴隆山、西和、夏河、清水和肃南草地早熟禾的生育期在90~98d,为晚熟型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兴隆山、夏河、安定草地早熟禾在分蘖数、盖度、地上生物量鲜重、地上生物量干重及地下生物量干重5个性状的生态性能较好,是良好的生态型材料;清水、渭源、秦州草地早熟禾不仅以上5个性状表现好,且在叶茎比、粗蛋白及相对饲喂价值上也表现较好,是良好的生态兼牧草型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安定、清水、陇西、西和、秦州5个地区收集的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和商用品种巴润为试材,比较发芽率及多胚苗的发生率,分析了多胚苗的出苗类型,多胚的形成,多胚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来源的草地早熟禾多胚苗发生频率差异很大,其中,双胚苗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巴润,14.2%;清水,12.9%;陇西,9.6%;定西,8.9%;陇南,7.2%。三胚苗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陇西,0.98%;秦州,0.34%;清水,0.28%;定西,0.20%;巴润,0.10%;陇南野生草地早熟禾中未发现三胚苗。通过种子萌发的苗数可将草地早熟禾多胚苗分为3种类型:正常单苗,双苗和三苗;双苗种子又包括簇生双苗、对生双苗、间生双苗3种情况,簇生双苗在双苗中发生频率高;三苗种子又包括对生三苗、簇生三苗,三苗发生频率极低,还不到百分之一。多胚苗的发生涉及多胚的形成和多胚苗的表现两大阶段,多胚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Qingshui’)与‘WL168’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WL168’)的杂交后代选育系RSA-01,RSA-02和RSA-03为研究对象,于种植第5年对其表型特征及生理特性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RSA-01,RSA-02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WL168’(P<0.05),而RSA-03显著高于‘清水’;RSA-02,RSA-03茎粗显著高于‘清水’和‘WL168’,而茎叶比均低于‘清水’;各形态指标中,茎粗变异系数最小,且RSA-03值最小,为2.17%;通径分析表明,RSA-01,RSA-02和RSA-03的茎叶比、茎粗与其地上生物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49和0.709,-0.700和0.422,-0.858和0.189,茎叶比、茎粗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关键因素;RSA-01,RSA-03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清水’和‘WL168’。与亲本‘清水’相比,RSA-03的地上生物量和茎粗都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但其抗逆性减弱,该研究结果为后期产量改良及抗逆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脱落酸对3个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高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境内采集的3个野生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为材料,研究了脱落酸(ABA)对高温胁迫下野生草地早熟禾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ABA提高草地早熟禾耐热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0 ~30 mg·L-1 浓度范围内,随ABA浓度的增大,3个材料叶片相对膜透性先降低后增大,可溶性糖(SS)含量、叶片含水量先增加后下降,游离脯氨酸(F-pro)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强后减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增强,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综合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ABA浓度20 mg·L-1野生草地早熟禾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积累最多,膜受到的伤害最小,保护酶系统活性最强, 对野生草地早熟禾高温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3个材料各生理指标最适浓度20mg·L-1处理与对照相比,耐热性强的材料草地早熟禾(清水)SS、 F-pro含量和CAT活性增幅最大,MDA含量降幅最大,抗高温伤害能力增效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4份苜蓿材料根系形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直根型陇东苜蓿、根蘖型甘农2号杂花苜蓿,野生黄花苜蓿和根茎型清水苜蓿在甘肃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3个不同生态区的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根茎型清水苜蓿在天水半湿润区和兰州半干旱区主根长度较长,适应性较强;直根型陇东苜蓿在兰州半干旱区主根长度、主根直径、侧根数、根颈直径、根颈入土深度及分枝直径均最大,生长最为适宜;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