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诗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茶文化 ,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 :“茶之尚 ,盖自唐人始 ,至本朝为盛 ,而本朝又至佑陵 (即宋徽宗 )时益穷极新出 ,而无以加矣。”主要表现在茶叶采摘制作以及品茶艺术方面 ,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宋代文化艺术繁荣兴旺 ,关于茶学的著作层出不穷 ,大量的笔记杂著、文集诗词 ,其中茶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今试就顾廷龙主编、清朝吴之振等辑的《宋诗钞》中有关茶文化的内容 ,略加分述 ,以管中窥豹 ,从一个侧面了解宋代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风貌与特色。一、茶叶…  相似文献   

2.
茶诗话     
茶诗话《深圳商报》社侯军九、茶在词中诗、词原本是一家,谈茶诗不妨聊聊咏茶之词。唐诗宋词,早有定评。词到宋朝蔚为大观,以词咏茶之风自然也成了一时之盛。宋代诸词家中,最受推崇的是苏、辛二位。苏东坡的茶诗前面已有专文论述,其实他的同作中也不乏咏茶佳品,例如...  相似文献   

3.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事占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无以复加矣!”这是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一文中对有宋一代特别是宋徽宗时代茶文化兴盛局面的描述。“始于唐、兴于宋”的茶,至此已成为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开门七件事之一,成为文人雅士“棋琴书画诗曲茶”之修身品性要件之一。由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唐文化向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宋文化转型,得益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发展、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为明朗、教育对象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以及奉行“右文轻武”政策的宋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从而创造出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4.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强调"诗词差异"的理论有深刻内涵。结合她的《词论》和诗词创作综合分析比较,她的"诗词差异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诗词声律有宽严之别。近体诗只分平仄,而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和清浊轻重。二是诗词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词多以个人视角,尤其是从女子具体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出发感悟人生,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曲折反映社会人生问题,风格柔媚婉约。诗往往从社会视角,以志士仁人等社会代言人的身份、眼光来审视社会政治、道德问题,题旨严肃正大,风格庄重典雅。三是诗词表现手法的差异。词在表现真实情感上细入幽微,形成深婉细腻的表现手法。而诗多从宏观着眼,境界开阔,形象众多,故多用大笔勾勒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信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地,悠久的饮茶史使得这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本文从佛教渊源、女性特质、水质之美以及民间茶俗四个方面全面解析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品茗艺术、茶与歌舞、茶与诗词等方面探讨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多角度展现了信阳茶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茶叶业的兴旺始于唐代,发展到宋代,更为人们所崇尚。北宋著名的奸臣蔡京之子蔡绦曾指出:“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祜陵(即宋徵宗,笔者注)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茶叶业的兴衰同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江西气候湿润多雨,丘陵广阔,极宜茶叶的生长,故自唐以降,茶叶就成为江西农村生产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到宋代,江西的茶叶种植、管理及茶叶焙制工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茶叶收入成为江西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宋政府茶利的主要提供地之一。研究宋代江西经济状况,必须提到江西茶叶业的情况;研究宋代茶叶业的发展状况,也必然要提到江西的茶叶业。本文试图对宋代江西的茶叶业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刘焕群 《农业考古》2003,(2):164-165
陆游 ( 1 1 2 5- 1 2 1 0年 )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作诗万余首 (今存九千三百余首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著作。陆游爱国也喜茶 ,先后写下以茶为题材的诗篇有三百九十多首。而唐代白居易只写了六十多首 ,宋代梅尧臣也只写了六十多首 ,苏轼写了八十多首 ,明代文徵明写了一百五十多首 ,清代的厉鄂写了八十多首 ,乾隆帝写了一百多首。陆游的茶诗居历代诗人之冠。那么陆游为何写了如此众多的咏茶诗呢 ?一、世风所致宋代茶风极盛 ,其品鉴之精 ,陈义之高 ,前所未有。风…  相似文献   

10.
茶与书画、诗词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艺术地雕刻着人生时光.作者因将茶、品茶而感悟,娓娓道采,体现了当下文化人对于茶的深刻理解与价值认同.作为东方闲情形态的茶,有融通雅俗之能、尊贵高低之分,具备了生命美学的特殊意义.它不单为品茗者带来了涤荡尘绪、驰骋情思的宁静意象,更因以茶会友,形成相对氛围,共图步入超凡脱俗.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四个步骤进入茶的不同境界,实现诗意般的栖居,在茶氤氲中体悟“澄怀味象”,得到人生的相对自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序 近日茶余,将旧日诗稿稍稍汇集,竟有数十篇之多,恐其冗长,仅录癸末年以来所遗存者,稍作修订,供茶友们赏鉴. 近世号为诗人者甚伙,有各种诗词学会、协会、社团等组织,很是热闹.茶界亦有数人号为能诗者,常常诗笺往来,玉章相酬,诚为盛世之雅事也.  相似文献   

1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13.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和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淳熙年问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三主武夷山冲佑观。诗词皆工,尤以诗著名,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诗词四大家”。“六十年间万首诗”,在《陆游全集》中涉及茶事诗词达320首之多,绝大部分是与建茶有关,是历代写茶事诗词最多的诗人。放翁早年嗜酒,诗作颇多。“孤村薄暮谁从我,惟是诗囊与酒壶。”入闽为茶官以后,“宁可舍酒取茶”;直至晚年“…  相似文献   

14.
董守轩 《农业考古》2022,(5):127-132
中国古代素有饮茶品茗的传统,“茶”作为一种典雅而富有韵味的审美意象,往往会在诗歌中大量出现。这些以茶为主题的诗作或吟咏雅趣,或阐发哲理,或借茶消愁,展示出丰富的内涵。今以《全辽金诗》 《中州集校注》等古籍文献为底本,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发展流变等角度,考察金代咏茶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薛繁洪 《农业考古》2019,(5):108-111
作为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徐兴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爱好品茗、精通茶事的嗜茶之人。由徐氏饮茶生活可以管窥晚明文人品茗风貌。本文以徐兴公涉茶文集、诗歌等文字记录作为史料依据,从茶境之讲究、茶侣之组成、茶类之品味以及茶水之择取等方面论述其清幽高雅的饮茶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柳芳 《农业考古》2006,(5):184-187
苏东坡、黄庭坚都写过不少茶诗词,他们十分嗜茶,而且也很懂茶,他们经常在一块喝茶,或者有什么好茶都不忘送给对方。茶成为他们友情的一种纽带,经常互赠佳茶,从他们的茶诗词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重视友情,可以称为茶友。他们的茶诗中有不少是表现了以茶来往的主题,远方的友人送来新茶让自己品赏,心中自是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一品好茶的清香,更在品茶时感受到友情之珍贵。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友情常萦绕心田,更增茶叶之甘甜清香,往往要做诗答谢。当诗人有好茶的时候,也不忘与远方的知己分享,以茶相赠,情浓意更长。茶叶,是清雅…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与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具作为饮茶品茗的器具,也同样历史久远.茶与茶具相伴相生,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与茶     
君子相交淡如水,文人与茶多结缘。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爱酒也爱茶,他与茶、酒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癣的地步,其作《望江南》词即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嗜酒事,笔者另有专论,兹不赘)。他一生沉浮宦海,辗转四方,到过南方许多产茶区,耳濡目染,不仅对茶叶功用和饮茶方法很精通,而且对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也在行,堪称一位品茶高手。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即出自苏轼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在诗中,苏学士既赞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又誉称“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他在中年时即有诗千余篇,曾自毁诗稿三分之二。去世前两年,再度陷入党祸,朝廷下诏销毁黄庭坚、秦观等诗文集。因而遗留下来的诗篇为一千八百多首。其中以茶为主题和叙及茶事者,约有百首之多。笔者拜读黄庭坚的茶诗,时而引起联想翩翩。在阅览其他书刊文章有关其茶诗情节及观点时,关注之念油然而生,日积月累,拾掇不止。现不拘一格提供出来,求教于茶文化的爱好者。一黄庭坚59岁的夏天,写了《和凉轩二首》。其一:“打荷着急雨,俗月任行云,夜半蚊雷起,西风为解纷。”有的论著认为这是黄庭坚以急雨打荷、行云吞月、蚊声如雷,而暗喻北宋后期党争  相似文献   

20.
《茶与生活》一书,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0年1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书由江苏省常州武进市农村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原中共武进县委宣传部长钱世康编著。全书分:茶的故乡、陆羽茶经、天下名茶、茶与健康、茶叶识藏、茶水沏泡、品茗茶具、古今茶馆、饮茶习俗、名人论茶、茶诗神韵、茶联拾萃、茶道漫话、茶的开发、茶在世界等十七章。作者祖籍在有2500余年历史的八邑名都武进,古称毗陵,该邑古风厚朴,史有“诗国”之称,作者多年发掘整理了毗陵古今茶诗一束,别有韵味。 本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