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总结了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3.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两种重要的松属(Pinus)蛀干害虫,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通过林间自然调查,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横坑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侵入孔位置,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数万公顷云南松林被纵坑切梢小蠹毁损,选取滇中地区石林县长湖及宜良县小白龙云南松蠹害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不同阶段抽样伐树调查,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危害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多光谱遥感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状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方法】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影像结合实地采集样方数据,应用DNN深度学习模型定量反演研究区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信息,分析虫害等级光谱图像发现GNRE指数和NDVI指数对虫害造成的枯稍率的相关性。【结果】将两指数应用于模型拟合,对比结果发现植被指数NDVI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的枯梢率相关性为R~2=0.67696,高于GNRE的R~2=0.45331,且危害等级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71.11%,Kappa系数为0.6751,危害等级由高到低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8%、8.60%、73.73%、16.47%。【结论】利用无人机影像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可准确得到切梢小蠹分布信息,且危害等级分布呈现出由道路以及树林密度较小区域向密度较大区域其危害性逐渐减小,可为后续大范围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对昆明市西山林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林场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状况等方面探讨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 展和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 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 各种挥发 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 发性化学 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1、小蠹虫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小蠹虫在我国分布很广,对林木危害极为严重。据报导,1951年在长白山孤子了一带小蠹虫发生面积达28666hm^2,被害落叶松1309万株;1987年云南发生松纵坑切梢小蠹面积达6666hm^2;1999年山西发生强大小蠹面积达128666hm^2,造成林木枯死351.6万株。近年来,在我省落叶松八齿小蠹、云杉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多毛切梢小蠹等危害十分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岳锋  杨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49-14651
[目的]以藏柏、樟树、滇青冈为试材,研究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 g6∶g,1 g5∶g,2 g∶4 g,3 g3∶g,4 g∶2 g,5 g1∶g,6 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为空白,观察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反应。[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当非寄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越来越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 g2∶g,5 g∶1 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 g0∶g)相比,其对云南切梢小蠹引诱率相差较小,最大相差14%。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 g∶5 g,2 g4∶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下降,下降最大值为4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松纵坑切梢小蠹及松横坑切梢小蠹在辽宁省内常常是同时发生于油松、赤松等林分中,幼松被集中侵害后,几乎全部无成材希望,危害十分严重。本文详细描述了松蠹的形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提出将松蠹的集中繁殖时期作为重点防治时期,成虫营养和越冬时期作为辅助防治时期。林场必须加强清理工作,贯彻剥皮制度和运材检疫。本文并提出松蠹的预测、可能为害面积及铒木设置数量的推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及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昆明地区方旺林场、金殿林场、易门悬大龙口、小龙口、西冲和裱罗林区为研究基地,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枞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平均虫孔数为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为0.52%,平均株估梢率为4.74%,有虫株率为5.14%。  相似文献   

14.
室内药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参试药剂中以48%乐斯本乳油、40%乐果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1%力虫晶乳油等对横坑切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毒杀效果较好,为林区药剂防治切梢小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巫山县5种危害华山松小蠹虫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记述了巫山县危害华山松的5种小蠹虫:纵坑切梢小蠹、冷杉梢小蠹、小小蠹、油松四眼小蠹、月穴星坑小蠹,对其形态进行描述,且对5种小蠹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云南省寻甸县害虫预测预报数据,并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路线调查法、查迹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调查华山松和云南松主要害虫的地理分布与危害程度。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2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未发现害虫危害华山松,1个乡镇未发现危害云南松。危害华山松的害虫主要有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松梢斑螟(Dioryctria splendidella)、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 punctatus)、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其中萧氏松茎象(H.xiaoi)的危害最严重,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株率为1%~87%,分布在海拔1 923~2 249m,海拔高差326m。危害云南松的害虫主要有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楚雄腮扁叶蜂(Cephalica chuxiongnica)、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其中云南切梢小蠹(T.yunnanensis)的危害最严重,主要危害干部、梢部,受害株率为1%~43%,死亡株率在1%~17%,分布在海拔1 909~2 350m,海拔高差441m。  相似文献   

17.
利用粉拟青霉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粉拟青霉的菌剂毒力及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拟青霉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平均死亡率78.8%,蛀干期成虫平均死亡率78.1%。说明粉拟青霉是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杀虫剂,有待深入开发、适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g:6g、1g:5g、2g:4g、3g:3g、4g:2g、5g:1g、6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置6 g云南松针,观察云南切梢小蠢的嗅觉行为.结果表明:当非奇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g:2g、5g:1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g:0g)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相差小,最大相差8%.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诱引率越来越小.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g:5g、2g:4g两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蠢的诱引率下降最大值分别为32%和26%.  相似文献   

20.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8):190-193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