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应用胴体重法鉴定黑线姬鼠种群年龄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探讨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种群年龄的鉴定方法,对贵州省余庆县捕获的180只黑线姬鼠(其中雌鼠73只,雄鼠107只),以胴体重为指标划分种群年龄,根据胴体重的频次分配,将黑线姬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确定了胴体重划分年龄组的标准为:幼年组(I),胴体重≤12.9g;亚成年组(Ⅱ),胴体重13.0~16.9g;成年I组(Ⅲ),胴体重17.0~20.9g;成年Ⅱ组(Ⅳ),胴体重21.0~25.9g;老年组(V),胴体重≥26.0g。不同年龄组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胴体重与体重、体长、尾长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采用胴体重法划分黑线姬鼠种群年龄是合理可行的,方法简便且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黑线姬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黑线姬鼠种群年龄组成和种群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线姬鼠种群年龄组成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成亚比与3个月后的种群密度相关密切。提出了应用种群成亚比和种群雌成亚比提前3个月预测种群密度的两个回归方程:y=0.3785x-22.65;y=0.2176x-9.49,预测值与实值值基本吻合,误差在1.49%-1.66%以下。  相似文献   

4.
黑线姬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 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 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 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 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 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 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国内针毛鼠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资料并为其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4-2013年贵州省余庆县、岑巩县、凯里市和雷山县的稻田与旱地耕作区鼠情监测中捕获的针毛鼠数据,对其种群年龄组的划分标准及繁殖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毛鼠平均体重为(70.12±23.60)g,根据体重的频次分布特征,参照其繁殖状况,将针毛鼠种群年龄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体重≤35.0 g,亚成年组(Ⅱ)35.1~55.0 g,成年Ⅰ组(Ⅲ)55.1~75.0 g,成年Ⅱ组(Ⅳ)75.1~95.0 g,老年组(Ⅴ)>95.0 g。不同年龄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变化,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雌鼠怀孕率和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数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该鼠的主要繁殖群体。不同季节种群年龄组成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贵州农业科学》1996,24(1):15-19
  相似文献   

8.
黑线姬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种群的空间格局属典型的聚集分布。集群在农田内为随机分布型。黑线姬鼠个体群具有明显的领域性和巢区范围,而同一家族或个体群内的个体之间却有相当的内聚力。黑线姬鼠种群的聚集强度是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3-4月密度最低,聚集度最高,6-7月密度最高,而聚集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余庆县2002~2007年1143只黑线姬鼠胴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胴体重最低4.13g,最高34.58g,平均胴体重为(19.06±5.34)g,其个体胴体重主要分布在12.01~24.00g,占总鼠数的75.40%,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胴体重为13.82g,睾丸下降鼠最低胴体重为13.41g,胴体重达13.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胴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胴体重达17.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26.83%、62.50%,接近雌鼠总怀孕率24.7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64.56%,繁殖指数达0.5921,接近总繁殖指数0.5755。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其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贮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兵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89-2390,2398
[目的]探讨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并研究鼠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在牡丹江西山及周边的庄稼地内随机选择20个样方,采用挖洞测量法研究了牡丹江城市郊区庄稼地的黑线姬鼠的贮食习性。[结果]11月和12月挖开的31个黑线姬鼠鼠洞的总贮食湿重为10.100 kg,最大贮食量为0.930 kg,最小贮食量为0.140 kg,平均每洞贮食量为0.265 kg。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属于集中贮食。食物采自以鼠洞口为中心半径5 m的区域,取食高度为10 cm左右。洞口朝向受方向影响较少,受食物源影响较大。黑线姬鼠是杂食性鼠种,以取食农作物为主。黑线姬鼠最大食量为12.70 g,最小食量为0.91 g,平均食量为5.13 g。黑线姬鼠一年四季皆活动,春、秋季活动比较频繁。[结论]该研究为揭示啮齿动物的贮食习性和鼠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黑线姬鼠肥满度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K=100W*L-3作为肥满度指标,黑线姬鼠雌雄鼠肥满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差别不大,不同生境肥满度差异不显著.肥满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冬季较低.  相似文献   

13.
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年均捕获率为6.90%±2.57%,一年内在5—6月和10—11月出现2次数量高峰期,最高峰在6月,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制定了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建立了应用早春3月种群数量基数(X1)、4月种群数量×4月繁殖指数(X2)预测数量高峰期6月种群密度(Y)的2个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3669X1 5.6175;Y=0.4988X2 7.2940,可提前3个月和2个月预测当年数量峰种群密度和发生程度,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平均吻合率为86.61%和86.11%,数量级预测吻合率均为78.95%,结果比较准确,故该预测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重与体长的比值作为胴体重长指标KWL',对贵州省余庆县2003~2004年捕获的326只黑线姬鼠(其中,雌鼠160只,雄鼠166只)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在1.31~3.25,平均为2.09±0.38, 雌雄鼠胴体重长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内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逐渐增加;不同生境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显著;不同月份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具有一定差异,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高峰期,其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形态特征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胴体重和体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尾长、后足长、耳长在进入成年状态后,生长的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16.
余庆县黑线姬鼠的发生动态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6~2000年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6.32%。对其雄鼠睾丸下降率、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5.71%,平均怀孕率为32.50%,平均胎仔数为5.18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59%,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两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省余庆县2004~2005年捕获的437只黑线姬鼠(其中,雌鼠200只,雄鼠237只)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肝脏重量变动幅度在0.41~2.87 g,平均肝脏重量为1.17±0.49 g,肝脏相对重量变动幅度在2.45~7.18 g,平均肝脏相对重量为4.33±0.97 g;雌雄鼠肝脏重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肝脏相对重量差异极显著;不同生境肝脏重量、肝脏相对重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肝脏重量差异极显著,肝脏相对重量差异不显著,且随着种群内年龄的增长,肝脏重量、肝脏相对重量逐渐增加;不同月份之间肝脏重量、肝脏相对重量具有一定差异,在4~5月和8~9月出现两个高峰期,其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低。肝脏重量、肝脏相对重量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