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年龄结构、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3方面分析了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的结构特征,采用Greig-Smith的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和方差/均值比率法、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Ⅱ龄级的分株所占比例最高(42.3%),其次是Ⅰ龄级的分株(28.9%),表明粽粑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地径主要分布在0.81~1.40cm,占总分株数的88.54%;高度主要集中在169.1~229.0 cm,占总分株数的51.8%。粽粑竹无性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龄级有关,除Ⅰ龄级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
以麻城市五脑山枳椇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置4块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并采用Poisson分布拟合及χ^2检验等测度方式,对枳椇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聚集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枳椇种群不同龄级植株均呈聚集分布;幼龄植株分布格局强度和种群聚集强度均高于中龄植株;随取样尺度的增大,种群分布格局升高,聚集强度下降,平均拥挤度上升;不同的取样尺度中,幼龄植株、中龄植株和全部种群植株分布格局均未出现分布拐点。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赛罕乌拉蒙古栎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对样方内个体定位并测定其树高、胸径等指标,采用年龄大小级划分方法对研究区内蒙古栎个体进行等级划分,使用ADE4对定位数据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蒙古栎种群在0~20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1~25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蒙古栎种群的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高峰后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蒙古栎种群各龄级间关联性不显著,但龄级Ⅰ与龄级Ⅱ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择伐40年后的红桦-岷江冷杉次生林样地中,调查所有岷江冷杉个体的坐标、胸径和高度,根据胸径和树高将岷江冷杉分5个大小级。用点格局分析法(Ripley’s K函数)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不同龄级个体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是个聚集型分布的种群,各龄级在多数尺度下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趋于随机分布,存在过渡到随机分布的特定尺度;大龄级个体的聚集分布可能主要取决于20世纪60年代的择伐干扰,小龄级个体的聚集分布可能与其母树种子散布的方式相关;各龄级间在小尺度范围内正关联较强,随尺度增大,空间关联趋于零,在所有尺度上都未出现负关联,种内关系协调;大树与中树在所有尺度上均是正关联;幼苗仅在7m的尺度内和幼树正关联,在所有尺度下和大树、中树和小树都不关联,相对独立于大龄级个体而存在。结合种群空间属性和不同生长阶段特性,可进行相应的人为干扰,以促进群落向择伐前的箭竹岷江冷杉林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5.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是主要通过地下茎无性繁殖的散生竹类,研究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以揭示毛竹种群的空间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机制。本文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毛竹无性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种群计盒维数在1.449 4-1.596 6之间,信息维数在0.432 2-0.468 7之间。毛竹无性系种群的计盒维数值接近最大理论值2,总体对生态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强。毛竹种群格局分布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其信息维数与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不相关。运用扩散系数法分析也表明,毛竹种群格局的分布表现为随机性,但各样地之间的聚集强度指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种群格局聚集强度与分株种群的斑块特征和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设置30m×30m样地15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格局方面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高度结构、基径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表现为反"J"型,相关性也较明显,基径与年龄的关系为y=13.5640x0.7078(R2=0.9144);总体上,幼苗的后备储量特别大、死亡率也较高,但补充率大于死亡率,种群表现为稳定发展型。在不同尺度下,不同龄级(发育阶段)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分布格局有差异。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各龄级植株的分布格局由聚集趋向均匀分布,聚集强度减弱,同一取样尺度下,龄级越大,聚集强度也越弱。研究结果可为该资源的管理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胡杨种群在干旱区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竞争强度变化,探究种群空间结构对干旱环境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塔里木河下游3个断面处离河道1 000 m的范围内等距离布设15个50 m×50 m天然胡杨林样地,利用地面激光雷达(TLS)获取树木三维结构数据,并通过聚集指数(R)、丛生指数(I)、点格局函数g(r)等空间分布指标以及竞争指数(CI),分析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竞争强度。【结果】1)R和I指数表明,在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下,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分布。2)各样地内在0~25 m半径r距离获取的g(r)函数值分析表明,大部分样地胡杨在r<5 m距离内基本呈现聚集分布格局,在r>5 m距离呈随机分布格局。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加,树木聚集分布的距离r会缩小。3)点格局函数g12(r)结果表明,不同龄级胡杨树分布格局存在差异,中龄树主要呈聚集分布,其他龄级树呈随机分布;中龄树与幼龄树、成熟树之间存在正关联性,表现出相互促进关系,而其他龄级树木之间未呈现显著关联性。4)平均CI指数随离河道距离增大呈递减趋势,单木CI随胸径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连云港地区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群落调查资料,在计算树种种群的重要值的基础上,确定栓皮栎人工林的主要树种,并应用扩散指数、负二项参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指数对该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栓皮栎、盐肤木、黄檀和赤松,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表现为:栓皮栎种群<黄檀种群<盐肤木种群<赤松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树木种群的聚集程度不同,栓皮栎种群聚集强度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减小,而盐肤木种群和黄檀种群的聚集强度则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分布规律与种群个体数的大小和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关.可以进行适当的透光伐作业改善林内的光照条件,促进伴生树种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冀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山杨、白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冀北土石山区典型天然次生阔叶林中的山杨、白桦种群的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种间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山杨、白桦均以中径木为主,林下缺乏可供更新的幼苗、幼树,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山杨、白桦的全部个体在本研究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的增大其聚集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随机分布;山杨、白桦种群随龄级增大,聚集强度减小,以幼树的聚集强度最大;不同生长阶段同种个体间的关联性随尺度的变化,出现正关联、负关联和相互独立的空间关系,以负关联为主;不同生长阶段的山杨和白桦种群间未出现正关联,大多数种对在本研究尺度上为负关联或者在大部分尺度上为负关联;山杨、白桦的种内/种间竞争激烈,群落整体结构不稳定,处于演替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
卧龙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子种群密度及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11月~12月我们采用"定性评估法"、"样方法"、"收获法"和"非损伤重量估测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2002年引种栽培的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等竹种的生长状况、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拐棍竹、白夹竹和方竹均以中等生长状况为主,占50%~100%,美竹则以上等生长状况为优势,达70%左右.不同竹种无性系种群密度平均为拐棍竹467.76株·hm-2、白央竹286.00株·hm-2、美竹326.00株·hm-2、方竹21.33株·hm-2,各龄级的排序均遵循4 a生<3 a生<2 8生<1 a生的递增格局.拐棍竹、白夹竹、美竹和方竹生物量(鲜重)平均分别是41.99 kg·hm-2~、29.40kg·hm-2、188.06 kg·hm-2和16.30 kg·hm-2,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因竹种不同各有差异.不同龄级竹子的鲜重具有明显差异,其排序为1 a生>2 a生>3 a生>4 a生,但均呈现出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竹子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逐渐递增的趋势.利用SPSS 13.0软件建立了不同龄级竹种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1 a~2 a生竹的模拟效果最佳(P<0.001),3 a~4 a生较差,同时根据不同生长状况与竹种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方差分析,以及不同竹种各龄级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食物基地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安徽琅琊山青檀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点格局O-Ring统计法,分析安徽省琅琊山青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檀种群趋于小龄化,种群结构呈倒"J"型,属增长型种群;种群中Ⅰ龄级个体在r<25m的尺度上呈集群分布;Ⅱ龄级个体呈随机分布,随龄级增大,逐渐趋于均匀分布;不同龄级间青檀个体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只有Ⅰ龄级和Ⅱ龄级个体在r>8m的尺度上呈正关联,其余各龄级间均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3.
对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点、古浪点和民勤点及对照点兰州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年龄结构及其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地唐古特白刺年龄结构均呈增长型;由南向北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各地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中龄分株比重增大,呈现出幼龄居群向成年居群过渡的趋势;静态生命表均显示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幼龄分株随着年龄增加,生活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期望寿命逐渐增大,Ⅴ龄级后分株期望寿命逐渐减小,Ⅲ和Ⅳ龄级死亡率和亏损率明显增大;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Ⅲ型;兰州点唐古特白刺种群繁育旺盛,导致空间制约强烈,使得幼龄死亡率较高;景泰点和古浪点中龄分株死亡率低;民勤点各龄级死亡率均较大,Ⅵ龄级分株数反常增加;4地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生存分析整体较为一致,均显示出随龄级增大,生存率单调递减,相应的累积死亡率逐渐上升;由于竞争激烈,兰州点的累积死亡率和危险率较高,而民勤点则在长期的恶劣条件下形成适应环境的种群更新策略,死亡率和危险率均较小;谱分析表明,唐古特白刺分株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受整个生命周期中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总波序末的周期振幅A4能够反映出种群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力和抗干扰能力;动态指数表明,由南向北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增长潜力逐渐降低:兰州南山(1.27%)景泰白墩子(0.37%)古浪马路滩(0.35%)民勤勤峰农场(0.24%),腾格里沙漠南缘3地,特别是民勤勤峰农场,唐古特白刺无性系种群分株的增长潜力有限,需要加强抚育保护,增进种群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基株种群和无性系种群2个水平研究了仙湖苏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仙湖苏铁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不同龄级种群的分布格局不同,基株种群幼苗级、幼树级呈随机分布,中年级和成年级呈聚集分布;无性系种群幼苗级表现为随机分布,其它3个年龄级呈现聚集分布。幼苗贮备的不足将严重影响种群的发展,使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拐棍竹占98%以上,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23.38株·m-2,短锥玉山竹4~10株·m-2.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1.633 cm,竹高198.75 cm;幼竹地径0.928 cm,竹高278.00cm;成竹地径1.477cm,竹高373.0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0.475 cm,竹高90.6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6.855kg·m-2,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75%;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竹枝和竹叶,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仅占1.4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和恢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铁坚油杉天然种群,采用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方法,运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Lloyd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DavidMoore的丛生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对个铁坚油杉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m~2,25m~2和50m~2面积上,S1样地呈均匀分布,S2和S3样地呈Poisson分布;3个样地种群聚集强度随取样面积增大而上升。S1的分布格局可能与人为环境干扰有关;4m×4m尺度上Poisson分布最为明显。种群的保护与恢复,应注重聚集强度最大的取样尺度。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雨林无耳藤竹和响子竹2种攀援竹为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攀援竹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海南岛攀援竹的空间格局特征,揭示其种群动态的生态学过程,以期为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管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海南三亚竹藤伴生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1 hm2固定样地,选择无耳藤竹和响子竹这2种乡土攀援竹,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分析甘什岭热带雨林攀援竹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结果】海南岛甘什岭热带雨林攀援竹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小尺度情况下,无耳藤竹在0.5~34.5 m尺度上、响子竹在0.5~13.5 m尺度上均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其后随尺度增大,2种攀援竹均表现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穿插出现。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种间空间关联随尺度变化差异较大:在0~35.5 m的中小尺度上,二者表现出明显负相关;随尺度缓慢增大,2种攀援竹的相关关系逐渐减弱;在二者距离趋向100 m样地上限时,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结论】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种群内的独立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无耳藤竹聚集的尺度较响子竹更大。在资源限制的情况下,作为同一科的植物,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由于竞争作用在0~35.5 m的小尺度上互斥,在中大尺度上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8.
磴口县沙冬青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沙冬青的株高和冠幅进行分级,研究磴口县3个沙冬青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年龄结构,应用扩散系数C、负二次指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Cassie指数1/K、聚块性指数m*/m和扩散型指数Iδ7种聚集度指标确定不同生境条件下沙冬青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和动态,考察沙冬青种群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沙冬青种群结构有差异,但都呈现衰退趋势.不同生境的沙冬青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和聚集强度不同,聚集强度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样地2在25和100 m2的范围内集群分布, 样地3在150 m2范围内集群分布, 样地1在7个取样面积下,均成随机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分布格局为:幼龄和老龄植株均成随机分布,中龄植株呈聚集分布.环境是沙冬青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色季拉山长期4 hm2监测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成对相关函数(pair-correlation function)点格局方法,分析了色季拉山观测样地灌木层优势种杯萼忍冬和柳叶忍冬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发现两种忍冬都在小尺度上呈显著聚集分布,随着龄级和研究尺度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杯萼忍冬种群和柳叶忍冬种群在小尺度上具有正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澜沧县云南方竹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样方法对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茨竹河村人为条件影响下生长的云南方竹种群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云南方竹种群年龄结构中Ⅱ龄级所占比例最大,占48.8%,其次为Ⅰ龄级和Ⅲ龄级,分别占调查竹株总数比例的26.5%和18.4%;胸径主要分布范围为2.1~3.5 cm,占总体数量的87.4%;竹株高度则主要分布范围为3.1~12.0 m,占总体数量的87.3%。澜沧县方竹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分株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云南方竹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