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胎衣不下是母牛的常见产科病。本文主要介绍了母牛胎衣不下的常见治疗方法:人工去除胎衣法、激素药物法、胶原酶法、子宫内给药法等。应用催产药和中兽医辩证施治疗法,对治疗母牛胎衣不下效果显著,必要时需进行人工去除胎衣。  相似文献   

2.
胎衣不下是母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在舍饲牛群中较多发生。在治疗上一般是采用补充气血,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或施行手术剥离,但都不尽如意,往往导致奶牛的屡配不孕,直接影响着奶牛的生产。中草药益母草是一种行血祛瘀、活血养气的理血药物。从古至今,被人们称作产后病的良药。近年来,我们采用益母草膏配伍麸皮盐水防治本病,治疗147头母牛胎衣不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牛胎盘与子宫之间特殊的绒毛叶嵌合结构,产后胎衣不下是牛临床上较为多发的产科疾病。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手术剥离,但易损伤子宫内膜,造成子宫内膜炎。近年来,笔者采用生菜油子宫内灌注,成功治愈牛胎衣不下4例,特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牛胎衣不下是一种常见的产科疾病 ,诊治不及时 ,将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新村乡是青冈县奶牛生产基地乡 ,奶牛饲养量 2 0 37头。从 1998年以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共诊治胎衣不下乳牛 4 2头 ,治愈 4 0头 ,治愈率为 95 2 % ,效果较佳。1 治疗方法产后胎衣滞留 12~ 2 4h为胎衣不下。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方法 1 灌服中药 :酒烧车前子 2 0 0g、党参15 0g、益母草 15 0g、蝉蜕 30g、蛇退 2 0g、红糖 2 5 0g ,研末后用开水冲调 ,一次灌服。方法 2 盐水四环素溶液冲洗子宫 :即用 10 %浓盐水 10 0 0~ 15 0 0ml,加入 5 0 0…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实际生产中发现 ,用“浓盐水四环素溶液”灌注子宫的方法治疗牛胎衣不下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盐水四环素溶液”是由10 %的氯化钠溶液1000毫升加入800万四环素粉剂 ,摇匀后制成的。牛产犊后如果胎衣滞留12~24小时 ,则认为是胎衣不下。如出现这种情况 ,先用0.1 %高锰酸钾溶液洗净母牛的肛门 ,随后将手伸入阴道 ,轻握可能触及的胎衣 ,缓慢的向外牵引 ,剪去外露的胎衣后 ,术者手握冲洗子宫用的输液瓶或漏斗所连接的长胶管 ,徐徐插入子宫口内 ,灌入“盐水四环素溶液”。隔1~2天再灌注1次。该治疗方法中 ,四环素主要是起到防止胎衣腐败 ,并延缓其溶解的作用。浓盐水则能形成高渗环境 ,使胎衣组织脱水收缩 ,减轻胎盘水肿和防止子宫内容物被机体吸收 ,并刺激子宫收缩 ,使胎衣和子宫内膜脱离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笔者用该法治疗牛胎衣不下23例 ,大多数病畜灌2~3次即可治愈。残留胎衣多数4~5天可自然脱落。病畜精神良好 ,体温、食欲、反刍正常 ,子宫恢复很好。无一例出现全身症状或继发子宫内膜炎 ,子宫积脓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盐水时 ,浓度要准确 ,注入量要足 ,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容量和渗透压不足而导致治...  相似文献   

6.
中药"宫净"、"宫净油"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宫净”、“宫净油”是由杭州元亨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在解决奶牛子宫内膜炎疾病取得的全面突破。它从奶牛产后五个方面解决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问题。1胎衣不下首先,我们不主张手术剥离,因易造成子宫内膜的损伤和不易配种的后果。使用“宫净”能有效地制止胎衣腐败,给胎盘充分成熟的条件,使之与宫阜完整脱离,即所谓“瓜熟蒂落”;同时“宫净”具有迅速增强子宫收缩力的作用。因此,针对奶牛胎衣不下,只要灌注“宫净”即可。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具体方法:将“宫净”通过导管直接注入胎衣与子宫壁之间,每次灌…  相似文献   

7.
赵刚  袁丽娜 《北方牧业》2006,(23):27-27
<正>在奶牛的产科病中,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很高,因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淘汰的屡见不鲜,给奶牛养殖者造成很大损失。治疗胎衣不下传统的做法是人工剥离,但因剥离时可引起子宫肉阜损伤和子宫出血,以及剥离不净,发生子宫内膜炎。而近年来有人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促进胎衣排出(主要是子宫内投放抗生素,及注射子宫收缩药),可有时效果不很好,很多时候用药几天胎衣也不能排出,造成胎衣腐败分解而引起子宫内膜炎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8.
奶牛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时多采用手术剥离,并且很难将胎衣完整剥离,往往引起子宫出血,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瘀血等子宫疾患,使子宫复旧时间长,受胎率低,或屡配不孕。笔者在多年兽医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胎衣不下76例,治愈率达100%。治愈的奶牛受胎率与正常排出胎衣的奶牛受胎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母牛产犊后,胎衣未能在12小时内排出即称为胎衣不下。牛胎衣不下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需用手术剥离法治疗。胎衣手术剥离是利用手指强制性地使密切嵌接的母子胎盘在不借助药物的辅助作用而使之脱离。临床中因剥离胎衣时操作不当,可造成患牛子宫阜大面积损伤,子宫内翻、子宫脱出、术后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甚至败血症、不孕不育等严重并发症被迫淘汰。术者施术后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案例屡见不鲜。胎衣剥离要成功,适时施术是基础,正确剥离是关键,严防感染是保障,掌握好这三大技术要点,就可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奶牛胎衣不下能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给养牛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以往治疗胎衣不下的方法中,我们一直采用人工剥离的方法,此法即损伤子宫内膜又易感染、剥离胎衣腥脏恶臭,是兽医人员最不愿意干的工作,我们自94年开始,凡奶牛胎衣不下者,一律不用人工剥离,让其腐烂自然排出,适时输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产房卫生条件差,临产母牛的外阴、尾根部污染粪便而未彻底洗净消毒;助产或剥离胎衣时,术者的手臂、器械消毒不严,胎衣不下腐败分解,恶露停滞等,均可引起母牛产后子宫内膜感染。母牛患子宫内膜炎后,屡配不孕,延长产犊间隔,影响养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母牛分娩后超过12h胎衣不能全部娩出,则可视为胎衣不下。治疗可分为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如果在药物治疗24h内还没有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就应该采取手术治疗了。笔者对几十头胎衣不下的奶牛进行了手术剥离,效果非常好。1操作助手将牛尾巴拉向牛体左侧,术者左手握住垂于阴门外的胎衣,同时稍用力加以捻转,使胎衣稍拉紧张,并稍用力向外拉紧,然后右手经消好毒后沿胎膜与阴道壁之间伸入子宫内(注意,如遇有患畜努责,手暂停)。先剥离子宫体部的胎盘,逐渐向子宫角尖端的胎盘剥离。进入子宫的手,用食指和中指,或中指和无名指夹住胎盘的根部周围的…  相似文献   

14.
权国栋 《畜牧兽医杂志》2010,29(5):120-120,122
天祝白牦牛胎衣不下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少见,可是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时多采用手术剥离,但很难将胎衣完全剥离,往往引起子宫出血,继发子宫内膜炎、子宫积血等疾患,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祝白牦牛胎衣不下症82例,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母牛产后应观察其胎衣排出情况,产后48小时内如果胎衣未排,应及时请兽医治疗。胎衣排出不完整也应治疗,以防造成子宫炎症,影响以后的配种受胎。母牛产后身体虚弱,十分疲劳和口渴,应给予15~20kg温热小麦麸盐水汤(其配方是:10升水中加小麦麸1~1.5kg、食盐50~100g、红糖0.5~1kg、益母草或益母草膏1kg)或稀粥  相似文献   

16.
慢性子宫炎是奶牛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是子宫黏膜慢性炎症的过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多数奶牛因在配种、分娩、接产及助产时,病原微生物侵入而感染,也有的由于大量药液冲击子宫没有完全排除,粗暴接产,剥离胎衣时子宫内膜感染而引起,母牛患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子宫迟缓,产道损伤,难产,患有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均可激发本病.子宫复旧不全、胎衣停滞,剥离胎衣后,不能合理冲洗子宫,则必发生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17.
胎衣不下是耕牛产科常见病,单纯用药物治疗或手术剥离,效果不够理想,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温盐水剥离法处治本病28例,其中水牛17例,黄牛11例,效果满意,现整理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8.
母牛的胎衣不下是产后并发病之一,常在几个月内不能受孕。当胎衣不下时,一般采用保守疗法,手术疗法和复合疗法,目前都在产后5—7天着手治疗。如果此时胎膜仍在子宫中,建议进行不同的保守疗法(如一次饮用温的第一次挤出的初乳或羊水3—6升。子宫内注入人造胃液,或注入5—10%高渗盐水,或注入抗菌制剂,抗生素或磺胺类,或注射激素制剂等)。如果保守疗法不见效,那么经过24小时后,可进行手术剥离胎衣。尔后为预防子宫内膜炎,可采用子宫内  相似文献   

19.
催产激素穴位注射预防奶牛胎衣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往往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而导致不孕。我们通过对427头分娩奶牛的调查,奶牛分娩后3小时未排下胎衣的,有97.6%造成胎衣不下,仅有2.4%能在24小时内自行排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采用过手术剥离、子宫内送药等办法,但都不够理想。为此,从1985年开始,对分娩后3小时胎衣未下的奶牛采取穴位注射催产激素的方法,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为了和同行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