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万多只育成母鸡在接种新城疫疫苗后7-10天内几乎死亡殆尽。死亡鸡具有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变。死亡非因疫苗引起。从饲料的鱼粉中分离出的致病因子能致死鸡胚,并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中产生病变,致病因子为30和50nm的病毒粒子,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为阴性,用分离美丽接种的试验鸡不出现临床症状;隔一定时间接种新城疫疫苗时,有部分鸡出现鸡新以样症关,病毒毒力由于继代很快减弱,故难以复制与现场死亡完全相同的病例。作者推论,三万多只鸡死亡的可能原因是:来自鱼粉中的病毒,可能属于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或亚型,通过消化道反复感染育成鸡,虽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但严重地破坏了育成鸡的免疫系统,致使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引起比自然新城疫更高的死亡率。这一推论,有待更多的观察证实。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幼龄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不仅能引起鸡的死亡、淘汰率增加、增重减少,同时该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等病原更易感。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典型的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雏鸡和青年鸡发病死亡,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对养鸡业可造成严重危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虽然有疫苗预防,但保护效果欠佳,尤其发病时用一般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传播地区广泛,且发病时间连续不断,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4月市某养鸡场20日龄鸡发生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症的传染病,造成1 000多只鸡发病,已经死亡鸡200多只。对剩余800只感染发病鸡进行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特征、抗原和毒力变异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特征、抗原和毒力变异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直接造成鸡只死亡、增加淘汰率、影响增重,更重要的是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他病原更易感,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更易感,对新城疫疫苗等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该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它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极易导致鸡只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可以导致易感鸡死亡外,还可以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在临床上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能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严重影响新城疫病的免疫,甚至造成免疫失败,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非典型新城疫病对目前养禽业危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雏鸡的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引起鸡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同时该病毒可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等病原更易感。笔者临床遇到一例典型的法氏囊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一旦受疫病损害,造成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死淘汰率升高,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影响鸡的免疫应答和抗病力,使病鸡对腺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性疾病。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诊治不及时可造成鸡群大规模的死亡。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非免疫鸡群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禽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病毒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丧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是导致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宜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引起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近几年来,虽然饲养户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有所加强,但该病仍然时有发生,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3~6周龄的鸡发病,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病毒的抗原变异及血清不同亚型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能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多种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为2~3d,病程短,呈双尖峰死亡曲线。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成为养鸡业生产中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严重危害养刃业发展,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该病又称鸡传染性胫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萎触传染性疾病。它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握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极易导致鸡只死亡,给养鸡生产造成了极大地损失。那么,在生产中如何控制该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