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以松嫩平原自然盐碱草地为对象,研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盐分随生长季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及相互关系,以初步探讨土壤酶活性对盐分离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表现出一定的顺序作用。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在5月到9月先降低后升高,在6月最低,主要受转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土壤全盐含量从5月到9月逐渐降低,以6月、8月降幅最大,与5月相比分别降低28.04%、39.33%,主要受Mg^2+、HCO3^-含量降低影响。在整个生长季内,土壤酶活性与各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较好,随季节变化两者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在8月、9月相关性最强。不同季节不同土壤酶与不同盐分离子间的量化关系较好,而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与盐分离子间的量化关系较差。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季节随土壤盐分离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尝试选用单一土壤酶活性指示不同季节单一盐分离子的变化,而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不能指示土壤盐分离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1990~1993年在柴达盆地尕海地区弃耕地进行土壤可溶性盐分测定,测定结果,该地区土壤盐分组成为氯化物-硫酸盐和硫酸盐-氯化物,大部分地区耕层盐分含量小于10g.kg^-1,少部分盐荒地表层含盐量高达70g.kg^-1,牧草生长季节中,土壤盐分含量最低期在6月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定南充市文峰镇嘉陵江右岸桑园为研究区域,研究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和特定金属营养元素相对含量对桑树生长的影响,得出其中制约桑树生长的主要条件。其中研究区①区汛期洪水造成的缺氧,②、③区的粘土矿物含量成为影响各区域桑树生长最主要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三个区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实现桑园增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分是影响湿地水生态质量的重要要素,其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与湿地水分状况息息相关。为探究草原河流湿地不同淹水状态下表层土壤盐渍化特征,2020年7—8月在呼伦贝尔草原辉河湿地,沿辉河干流河道水平和垂直方向分别设置5个取样区和3种淹水状态,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辉河湿地盐渍化严重,62.5%的土壤处于盐化状态,土壤盐化类型以硫酸盐盐土为主,由源头至汇水口土壤盐渍化程度逐渐加大;受淹水状态及河流不同区域的显著影响(P<0.05),辉河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盐分分布及离子组成呈现出不同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特征因子为Na+,Cl-,SO2-4,土壤盐渍化程度主要受盐分含量、碱化特征和土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盐分和土壤含水量对营养生长期柳枝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明确柳枝稷对盐渍化边际土地的适应性,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分别以北京潮褐土和兰州灰钙土为土壤基质,用盆栽土培法研究了土壤盐分类型、盐分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营养生长期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 cv. Alamo)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柳枝稷生长对于土壤盐渍化的响应方式受盐分类型、盐分浓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以北京潮褐土,柳枝稷对不同盐分类型的适应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重碳酸盐>硫酸盐>氯盐;对于以兰州灰钙土,由强到弱依次为:硫酸盐>重碳酸盐>氯盐.以柳枝稷生物量为衡量指标,各盐分类型的适宜浓度范围分别为重碳酸盐≤0.4%,硫酸盐≤0.6%,氯化盐≤0.2%.  相似文献   

6.
以赣南脐橙18个县(市)果园为采样区,共采集了果园土壤农化样1405份和背景样229份,测定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从果园土壤有机质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机质随土壤类型以及种植年限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农化样有机质含量变幅在1.01~47.58 g/kg之间,81%的果园土壤表现为有机质缺乏;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本身的结构和特性紧密相关,紫色土有机质缺乏表现最明显;对不同种植年限果园,随园龄增加,在前10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之后稍有下降并趋于稳定。基于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对果园的现状调查,提出了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庆庆隆高尔夫球场果岭土壤理化性状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重庆庆隆高尔夫球场果岭土壤粒径、pH值、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铁、有效硫和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球场果岭区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除个别果岭外,大都处于5~10g/kg,含量偏低;氮磷钾含量比例不平衡;pH值均在7.8以上,为碱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偏低;土壤粒径分布总体偏细,影响果岭草坪的通气透水性。建议球场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磷肥的施用量,适当调节土壤pH值以适合果岭草种的生长;另外,球场还应进行测土平衡施肥以保证果岭草坪草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8.
唐高溶  郑伟  王祥  朱亚琼 《草业科学》2016,33(8):1476-1485
为了探究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植被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根据喀纳斯景区游客活动离游道的距离远近、景点吸引游客数量、景点草地植被状况,将样地划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4个区域,测定4个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区域植被和土壤的C、N、P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植被和土壤的C、N、P含量均呈递减的趋势,植被和土壤的C∶N、C∶P、N∶P值均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旅游干扰较强的区域,植物生长易受P限制,旅游干扰弱的区域,植物的生长受N限制。对喀纳斯草地植被与土壤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减轻旅游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喀纳斯景区科学合理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隧道在高原山岭等地区道路建设中被广泛采用,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土壤有机碳(SOC)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抗干扰能力,本研究以雅鲁藏布江下游隧道建设为依托,设置工程影响区(ED)和非影响区(CK)监测样地,从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团聚体和土壤酶活性等角度探究隧道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影响区SOC、LOC含量分别为291.40和110.28 mg·kg-1,CK区域中分别为255.31和91.19 mg·kg-1,两个区域差异不显著(P> 0.05)。ED和CK中,土壤粒径> 0.25 mm的团聚体占比均超过80%,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ED的S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ED与CK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隧道建设未改变植被凋落物量,对SOC的输入与输出未产生显著影响。ED与CK区土壤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团聚体组成无显著差异,表明隧道工程建设对SOC稳定性的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土壤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无显著影响,对SOC稳定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土默川平原3个样地对盐生植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盐分的测定表明,耐盐植物空间分布的优势度随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植物体内的离子结构特点与土壤离子结构有关。如果植物体内的K++Na+、Cl-浓度高,植物的耐盐性就较强,如碱蓬、碱地风毛菊、碱蒿等的耐盐碱能力较强。同一种植物的盐分离子含量随土壤盐分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植物体内盐分含量变化幅度比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要大,植物耐盐性越强,植物盐分变幅越大,表明植物能够富集土壤中的相应离子。  相似文献   

11.
遮阴对10种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野生观赏植物在遮阴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及寻求适度的遮阴比例,选取兰州地区10种野生观赏植物为试验材料,比较测定不同光强生境(全光照、25%、50%、70%遮光率)对10种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和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含水率随着遮阴度的增加而增加,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在75%遮阴度时干重最大,显著高于其余遮阴处理及全光照(CK)(P0.05);藤本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遮阴度的增加而减少,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角茴香、水杨梅(Geum aleppicum)和驴蹄草的叶绿素含量随着遮阴度的增加而增加;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角茴香和驴蹄草在全光照下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香青(Anaphalis sinica)和水杨梅在75%遮阴度下丙二醛含量较高。综上所述,香青、莓叶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藤本铁线莲和野棉花(A.vitifolia)比较适合全光照生长;鹅绒委陵菜、小花草玉梅、东方草莓、角茴香和水杨梅可以忍耐适当的遮阴环境;驴蹄草适合在遮阴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一年生墨西哥羽毛草(Nassella tenuissima)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对墨西哥羽毛草进行水分胁迫,测定其各项指标,以期为墨西哥羽毛草的养护管理与在园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40%、60%处理(D20、D40、D60)的植株株高生长速度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大幅度地降低,复水后D20、D40、D60各处理的叶片含水量与对照(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相差7.11%、2.68%、0.80%,只有D20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各处理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复水后,D20、D40、D60各处理相对电导率分别比对照高12.1%、5.92%、2.42%,D20、D40、D60处理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52.18%、151.92%、133.97%,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水分胁迫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酶(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复水后,D20、D40、D60各处理SOD活性恢复到对照的82.65%、90.68%、97.13%,只有D20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余处理均恢复到对照水平,D20、D40、D60处理POD活性与对照相差7.54%、5.55%、11.73%,D20、D40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墨西哥羽毛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够适应40%田间持水量的土壤水分条件,是干旱地区优良的园林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山东省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山东省小麦田田间杂草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田杂草共有 69种,隶属于21科,54属,其中禾本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最多,禾本科杂草为15种,菊科杂草11种,十字花科杂草8种,优势杂草有播娘蒿、荠菜、猪殃殃、雀麦、麦瓶草、小花糖芥、麦家公、看麦娘、节节麦和打碗花等10种,这10种杂草是构成山东省各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此外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5种,一般性杂草有44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7个区域中鲁西南平洼区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其次是鲁南山区和鲁中山区,而鲁西北平原区和鲁北滨海区的辛普森指数最高。经聚类分析,山东省小麦田杂草群落分为4组:鲁西南平洼区和鲁南山区群落结构类似为一组,此组杂草种类和数量均多,发生重;胶东丘陵区、胶潍河谷平原区和鲁中山区群落结构类似为一组,此组杂草种类和数量介于中等,发生较重;鲁西北平原区和鲁北滨海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单独划为两组,这两组杂草发生种类和数量均少,跟其他组差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14.
施用生物炭对西南地区紫色土和黄壤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究施用生物炭对紫色土和黄壤的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数量、pH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紫色土和黄壤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以紫色土和黄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CK)、0.8%(CT1)、2.0%(CT2)和4.0%(CT3)的稻壳生物炭,通过180 d温室油菜盆栽试验,测定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植株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改善了两种土壤的性状,且CT3效果最佳。添加生物炭后CT3黄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CK的1.3、1.2、4.0、1.1、0.9、33.1和18.0倍,而紫色土中则分别是CK的1.4、1.0、1.5、1.1、0.9、3.8和6.0倍;CT3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黄壤和紫色土分别提高了1.5和0.9个单位。生物炭显著增加了两种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促进了紫色土真菌数量增长,CT3黄壤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了677%、395%;CT3紫色土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较CK分别提高了20%、88%、82%。CT3紫色土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了106%和30%,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黄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平均分别提高约150%和130%,但蔗糖酶活性平均降低了约40%。CT1对油菜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黄壤中分别增加了4.6和11.4倍,紫色土中分别增加了17%和8%,而其他处理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施用适宜比例的稻壳生物炭可以改良紫色土和黄壤的酸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微生物数量并改善作物生长状况,可作为紫色土和黄壤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高寒草甸处于生态脆弱带,人类活动会对若尔盖草甸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草甸为对象,以植被盖度作为放牧干扰强度的划分依据,将其分为:D1,盖度0%~20%;D2,20%~40%;D3,40%~60%;D4,60%~80%;D5,80%~100%,分析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革兰氏阳性菌(G+)及革兰氏阴性菌(G-)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G+/G-在D3处最大,D4处最小。以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作为数量测度,引入生态学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D5>D4>D1>D2>D3,且不同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放牧强度不仅与高寒草甸植被生产力密切相关,还与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群落紧密相关;因此,控制放牧强度是高寒草地恢复、维持其生产力和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和抗倒酯(TE)对人工种植的二年龄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长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羊草分蘖期施用多效唑、矮壮素和抗倒酯均使羊草株高、穗长降低,而生殖枝数、基部茎粗、小穗数和种子产量增加,且以多效唑处理效果最明显。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对羊草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当处理浓度为0.6,1.2和1.8kg/hm2时,多效唑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分别增长1.63,3.32和4.18倍(P0.05);矮壮素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分别增长16.10%,113.12%和161.43%(P0.05);抗倒酯在1.8kg/hm2处理下种子产量比对照增长103.98%(P0.05),其余浓度间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12个处理组合中,多效唑喷施浓度为1.8kg/hm2处理种子产量最高(260.6kg/hm2),其次为多效唑喷施浓度为1.2kg/hm2处理(217.3kg/hm2)。因高浓度(1.8kg/hm2)多效唑处理对羊草生长抑制较重以及土壤残留药剂较多等问题,在羊草分蘖期喷施1.2kg/hm2多效唑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牦牛和藏羊践踏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分异,于甘肃天祝高寒草甸布设试验,研究了模拟践踏和降水对高寒草甸土壤物理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践踏强度和降水量的增大,0~10 cm土层土壤的紧实度和容重也随之增大,而土壤饱和导水率呈递减趋势。0~1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随践踏强度的增大而降低,牦牛和藏羊重度践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7%和45%,而土壤呼吸速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随着践踏强度的增大,土壤表层的细菌菌落数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而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菌落数均逐渐减少;三大类土壤微生物随降水量的增大均呈递增趋势;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微生物数量均呈递减趋势。10 cm以下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受家畜践踏的影响不显著(P>0.05)。同一降水量下牦牛践踏对土壤的压实效应高于藏羊;藏羊践踏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0%和39%以上,牦牛践踏后的土壤容重和紧实度较对照增幅达23%和44%以上;且牦牛践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饱和导水率、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小于同践踏强度下的藏羊处理。总体而言,随着家畜践踏强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土壤物理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受其影响越大;家畜的践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作用于0~10 cm土层,且牦牛对土壤的压实效应和对微生物分布的抑制作用均大于藏羊。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江西寻乌县脐橙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为该区的脐橙果园土壤改良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脐橙种植年限、土壤类型、地形等的不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果园45个作为取样点,分析了其土壤pH值及养分含量,并基于R软件研究了土壤养分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寻乌县脐橙果园土壤整体偏酸,其中强酸性(pH<4.8)和偏酸性(pH值4.8~5.5)的土壤占样本总数的91.2%,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每年以0.01个单位下降;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普遍偏低,其中79.7%的脐橙园土壤有机质偏低,87.8%脐橙园土壤速效N、75.6%土壤速效P、74.9%脐橙园土壤速效K处于缺乏状态;土壤养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有机质主要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其中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壤土,速效磷主要受种植年限的影响,种植时间越长,土壤速效磷越高;而速效钾主要受地形影响,坡地土壤速效K较平地或盆地容易流失而减少;碱解氮主要受种植年限和土壤类型的共同作用,受地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1982-2013年新疆不同植被生长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逐像元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MODIS NDVI数据对AVHRR-GIMMS NDVI 数据进行时间序列拓展,建立了1982-2013年间长时间序列生长季最大NDVI数据集,分析了新疆不同分区的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北疆平原地区、南疆平原地区和南疆山地地区的植被NDVI变化呈显著增长趋势,北疆山地地区的植被呈下降趋势。2)水分条件和最低气温是影响新疆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分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北疆平原地区植被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其中最低气温对农田植被影响较大;南疆平原地区植被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作用;山地地区植被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3)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水分条件对草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地,农田植被受水分条件的限制较小,与灌溉有着直接关系。4)增温增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北疆山地地区植被退化趋势受气候变化、火灾、平原草地围栏保护后放牧压力向山地转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山东烟区蓄水保墒的栽培模式。选用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中烟100,通过一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集雨栽培对烟田土壤水分含量、烟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沟垄集雨栽培提高了烟田2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云烟87现蕾期的叶长、叶宽及现蕾和平顶期的单叶面积,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28.5%,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中的氮素含量以及氮素积累量,降低了总糖、还原糖含量,提高了总氮和钾含量。沟垄集雨栽培显著提高了中烟100现蕾期的叶长和叶面积,并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14.8%,显著提高了双龙村旺长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总植物碱含量较常规栽培降低了12.7%,其他化学成分变化较小。沟垄集雨栽培技术通过对雨水的利用,调节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了烤烟的生长发育,改善了两个品种的香气量、余味和杂气,最终提高了烟叶的感官评价质量。沟垄集雨种植是适宜山东丘陵山地烟区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