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组合同/异型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影响,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全株青贮玉米,并用乳酸菌对其进行发酵,共分为4组:CK组不加任何菌剂;T组按照1∶1比例添加同型发酵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添加量均为1×105 cfu/g;Y组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布氏乳杆菌,添加量为1×105 cfu/g;TY组按照1∶1∶...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对低水分粳稻(Oryza saliva subsp keng)秸秆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稻秸(含水量50.47%)为青贮材料,设有4组,即对照组(CS),布氏乳杆菌H4001组(HS,5×10~6 cfu·g~(-1)FM),植物乳杆菌S2406组(SS,5×10~6 cfu·g~(-1) FM)及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混合组(MS,5×10~6 cfu·g~(-1)FM),发酵时间60d,取青贮粳稻秸秆样品测定其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同型发酵乳酸菌植物乳杆菌S2409可显著降低青贮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P0.05),提高青贮的乳酸、粗蛋白和干物质含量(P0.05),而异型发酵乳酸菌布氏乳杆菌H4001可显著提高青贮的乙酸、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同型发酵乳酸菌和异型发酵乳酸菌在青贮开窖后可分别延长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时间36h、65h。混合组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合不同情况单独或混合使用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可获得更加优质的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3.
以新饲玉10号全株青贮玉米为研究材料,旨在探究同/异型发酵乳酸菌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率特征的影响。采用真空袋法调制青贮,共设计4个发酵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菌剂(CK);复合同型发酵乳酸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T),添加量为1∶1,1×10^5 cfu·g^-1;异型发酵乳酸菌布氏乳杆菌(Y),添加量为1×10^5 cfu·g^-1;复合同、异型发酵乳酸菌(TY),添加量为1∶1∶1,1×10^5 cfu·g^-1。通过对模拟开窖60 d主要营养成分和绵羊瘤胃降解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DM)、中/酸性洗涤纤维(N/ADF)、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脂肪含量最优均为Y处理,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各试验处理均极显著高于CK处理(P<0.01),粗灰分含量最高为CK处理。DM和NDF有效降解率按高低排序均为T和Y处理>CK和TY处理(P<0.01)。有机物(OM)有效降解率最高为Y处理(P=0.003)。各处理ADF有效降解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玉米青贮中Y处理可显著增加开窖60 d时各营养成分含量(粗灰分除外),且显著提高DM和OM有效降解率,TY处理可显著提高NDF有效降解率。综合营养成分和有效降解率12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评价,各处理按优劣排序为:Y处理>T处理>TY处理>CK处理。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收割至青贮装填前乳酸菌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以甜玉米(Zea mays L.)和热研四号(Pennisetum purpureum×P.americanum‘Reyan No.4’)王草为材料,检测从刈割、切短、放置8h和放置24h四个阶段乳酸菌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未切短(4.25lg cfu·g~(-1) FM)到切短(5.69lg cfu·g~(-1) FM)阶段乳酸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主要是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c)、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乳酸菌种类变化随植物品种而异,甜玉米切短后发现柠檬明串珠菌,放置24h后发现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而热研四号王草切短后菌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消失。  相似文献   

5.
侯建建  白春生  张庆  玉柱 《草业科学》2016,33(10):2119-2125
以第1茬现蕾期刈割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料(干物质含量为42.56%),结合康奈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研究不同浓度的单一和复合乳酸菌对苜蓿青贮品质及蛋白组分的影响。发酵40d后取样分析其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所有乳酸菌处理组都能显著降低苜蓿青贮饲料的氨态氮含量(P0.05),并且均未检测到丁酸;添加量为1×10~7 cfu·g~(-1)的单一乳酸菌处理组氨态氮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最高;除添加量为1×10~5cfu·g~(-1)的复合菌处理组外,其它乳酸菌处理组的pH均显著低于无添加剂处理组(P0.05);乳酸菌处理后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复合菌处理组的非蛋白氮含量显著低于无添加剂处理组(P0.05);单一和复合乳酸菌都能降低蛋白组分中的非蛋白氮(PA)含量,增加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和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含量,复合菌处理的真蛋白质(P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的(P0.05)。综上所述,高浓度的单一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处理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最好,复合菌能保护更多的真蛋白不被降解。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菌酶对喀斯特地区全株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新型青贮菌剂的应用提供参考。以真空袋法青贮全株玉米,设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为添加等量纯化水(对照组)、植物乳杆菌(试验A组)、纤维素分解菌(试验B组)、纤维素酶(试验C组)、植物乳杆菌+纤维素分解菌(试验AB组)、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试验AC组)。其中植物乳杆菌添加1×105CFU/g;纤维素分解菌为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2∶1,添加量为3.0×105、1.5×105 CFU/g,纤维素酶按0.3%添加。发酵60 d后同时采样并测定全株玉米的发酵特性、乳酸菌数量、营养成分、有氧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均有微弱香味,对照组则气味较平淡,综合评分均到达一级;试验组pH均低于4.2,达到优质青贮料标准,C、AC组pH显著低于A、B、AB组(P<0.05);A、B、C组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乙酸(AA)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丙酸(PA)和丁酸(BA)均未检测出;A、B、...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评价不同添加剂对窖贮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初花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田间凋萎至干物质含量50%左右时进行青贮。4个处理组:1)CK:对照组(不加添加剂),2)LAB:添加2×105 cfu·g-1乳酸菌组,3)LAB+M:添加2×105 cfu·g-1乳酸菌+2%糖蜜组,4)SD:添加0.1%脱氢乙酸钠组。青贮90d启窖取样分析青贮饲料发酵指标和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有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良好。添加LAB、LAB+M和SD可显著提高苜蓿青贮的乳酸含量、乳酸/乙酸和干物质回收率(P0.05),显著降低氨态氮/总氮(P0.05),对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SD处理在pH、乳酸及氨态氮/总氮指标上的青贮效果要低于LAB和LAB+M处理,LAB和LAB+M处理的青贮效果相当。启窖后,LAB、LAB+M和SD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添加LAB的效果优于LAB+M和SD。综上表明,在紫花苜蓿窖贮条件下添加LAB可获得品质最优的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乳酸菌和酵母菌联合在苹果渣中液态发酵培养的条件,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7℃、菌种比例1∶1∶1∶4、培养时间4d,在此条件下活菌总教可达2.39× 108 cfu/mL.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干燥和贮存对瘤胃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存活率和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瘤胃中分离的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作为试验菌株,经过冷冻干燥和室温干燥处理,室温贮存30 d和90 d。平板计数法测定干燥菌株活菌数,通过瘤胃体外发酵评定干燥后存活菌株的活性。按活菌量4×109cfu/L(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活菌数比为4∶1)添加于瘤胃体外发酵体系中,培养24 h测定发酵参数、干物质降解率和产气量。结果表明:(1)冷冻干燥处理的菌株存活率高于室温干燥,后者为前者的53%~77%。(2)与对照组相比,室温干燥降低了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P0.05),但两种干燥方法处理的菌株对发酵pH值、氨氮(NH3-N)浓度、菌体蛋白含量、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冷冻干燥菌株存活率高于室温干燥,但两种干燥方法处理后存活菌株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评价禾草源同型发酵和/或异型发酵乳酸菌发酵对无芒雀麦青贮有氧稳定性的作用效果。将从禾本科牧草上分离筛选出的2株同型发酵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ti)及1株异型发酵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制成发酵剂。选用开花期无芒雀麦,刈割切段至2~3 cm,根据所喷发酵剂菌株的不同,分为4个处理:1)对照处理(con处理),喷洒无菌去离子水;2)异型发酵处理(he处理),喷洒布氏乳杆菌液;3)同型发酵处理(ho处理),喷洒植物乳杆菌和蒙氏肠球菌混合液(2种菌1∶1混合);4)同型发酵+异型发酵处理(he+ho处理),喷洒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蒙氏肠球菌混合液(3种菌1∶1∶1混合)。各处理喷洒量均为10 m L/kg鲜牧草,喷洒总菌数约为5×105CFU/g鲜牧草,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实验室常温发酵60 d后开封,通过测定无芒雀麦青贮营养成分、菌群数量及中心温度变化评价其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经60 d青贮发酵后,4个处理的p H均较青贮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发酵效果均较好(p H≤4.3),尤以ho处理效果最优。而在有氧暴露试验期间,con和ho处理的p H迅速增加,至第8天时达到7以上;he+ho处理p H增加幅度略低于con和ho处理,其p H至第8天时为6.3,显著低于con和ho处理(P0.05);he处理p H增加非常缓慢,至第8天时仅为4.4,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经60 d青贮发酵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以ho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con处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在有氧暴露试验期间,WSC含量在ho处理中迅速降低,在he处理中缓慢降低;至第8天时,WSC含量以he处理最高,he+ho处理显著低于前者(P0.05),而con和ho处理则显著低于he和he+ho处理(P0.05)。青贮发酵后霉菌数量明显受到抑制,且以单独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和混合添加同型发酵和异型发酵乳酸菌时抑制效果较优,这2个处理均未检出霉菌,且he+ho处理在有氧暴露至第5天时仍未检出霉菌,he处理在有氧暴露至第8天时仍未检出霉菌。在有氧暴露第3和5天时,he和he+ho处理酵母菌数量显著低于con、ho处理(P0.05)。在有氧暴露第8天时,he+ho与he处理的乳酸、乙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另2个处理(P0.05)。he、he+ho、con和ho处理的有氧稳定性依次降低,分别为194、126、62和58 h。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布氏乳杆菌单独或与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接种可有效抑制无芒雀麦青贮的有氧腐败,保证无芒雀麦青贮有氧暴露期间品质的稳定,且前者更有效;接种同型发酵乳酸菌蒙氏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未能在提高无芒雀麦青贮有氧稳定性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冬小麦套种草木樨地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动态规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对根瘤菌进行计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包括水分、pH、容重、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结果表明:1)从冬小麦返青也是草木樨播种时期(4月)到刈割期(9月),根瘤菌数量分布为10~20 cm>0~10 cm>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根瘤菌数量7月达到最大值,为6.89 lg cfu·g-1,20~40 cm土层根瘤菌数量8月达到最大值,为6.46 lg cfu·g-1;非共生期根瘤菌比共生期增加7.33%~10.63%。2)4-9月土壤pH下降0.23%~1.40%,全盐下降3.45%~37.69%;0~40 cm土层4-8月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呈下降趋势,但在9月草木樨刈割时较8月有所增加,其中0~40 cm土层的有机质增加7.65%~26.98%,全氮增加16.67%~44.12%;0~20 cm土层碱解氮增加20.27%~160.68%;10~20 cm土层有效磷增加167.74%;0~20 cm土层的有效钾含量提高10%。3)根瘤菌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线性回归分析,0~40 cm土层全盐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R=-0.81,P<0.05)。此外,0~20 cm土层水分还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高(-0.81≤R≤-0.73,P<0.05),20~40 cm土层全氮的相关性高(R=-0.88,P<0.05);通径分析中,土壤全氮、全盐、有机质与根瘤菌数量相关性最高,其中与有机质呈正相关(P5=0.56),与全氮、全盐呈负相关(P6=-0.50,P4=-0.64),有机质是促进根瘤菌的主要因子,全氮、全盐是制约主要因子。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该增加有机肥,适当减少氮肥施量,降低土壤盐分,促进根瘤菌增殖,提高固氮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紧实度对全株玉米青贮有氧暴露期间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变化的影响,为生产实践选择适宜的青贮紧实度提供参考。以新饲玉10号青贮玉米为材料,发酵装料密度设计为5个梯度(350,400,500,600,700 kg/m3),发酵期为50 d,检测开窖后各紧实度处理第12,24,36,60,108 h青贮发酵品质和主要微生物的变化,并用多通道温度记录仪监测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有氧暴露时间与紧实度的交互作用对pH、乳酸、乙酸和氨态氮含量以及乳酸菌、霉菌、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开窖108 h后,紧实度为600 kg/m3青贮饲料的乳酸菌数量最多,达到8.17 lg cfu/g FW,其pH值和氨态氮含量最低,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最少,分别为5.38和7.72 lg cfu/g FW;且紧实度600 kg/m3有氧暴露后稳定的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达到100 h。通过综合评价,在有氧暴露后紧实度为600 kg/m3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最好,建议600 kg/m3为全株玉米最佳青贮紧实度。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刈割时期及添加剂对苜蓿(Medicago sativa)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个茬次,现蕾、初花、盛花3个时期刈割,并以无添加(CK)、丙酸钠(SP,0.5%)、乳酸菌(LD,106 cfu·g~(-1))3种处理进行苜蓿青贮制作,在贮存45d后取样,分析其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结果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青贮苜蓿pH值呈下降的趋势;丙酸钠及乳酸菌添加剂的添加对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随着同一茬次生育期的延长,青贮苜蓿中的粗蛋白(CP)含量显著降低(P0.05);刈割时期可显著降低苜蓿青贮饲料的pH值并明显提高乳酸含量(P0.05),对乙酸及丙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添加剂可显著增加乙酸含量(P0.05),两者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添加乳酸菌的现蕾期苜蓿青贮品质最佳。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提出的方法测定表明,第1茬盛花期的苜蓿青贮饲料的非蛋白氮(PA)含量较高,苜蓿青贮饲料各处理中的中速降解蛋白质(PB2)含量均是占可降解蛋白质(PB)含量的最大比例。  相似文献   

14.
提高甘草原生质体游离产量及分裂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昕  余斌  陈晓燕  王清 《草地学报》2011,19(2):294-298
为探讨影响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原生质体游离的因素,提高原生质体游离产量和分裂频率,试验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离析酶不同浓度组合的酶解液,在3种酶解方式下对甘草叶片、下胚轴、愈伤组织进行了原生质体游离。结果表明:苗龄11 d的甘草叶片、下胚轴及继代5次的愈伤组织是原生质体游离的良好材料,三者均在2.0%纤维素酶+0.5%果胶酶和2.0%纤维素酶+0.25%离析酶+0.5%果胶酶的酶解液中原生质体游离频率最高,其产量和活力分别为1.25×105~1.26×105个·g-1,65.7%~70.5%;1.43×105~1.44×105个·g-1,69.5%~72.8%;1.10×105~1.16×105个·g-1,61.9%~69.4%;纵向切割的下胚轴平均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高于叶片和愈伤组织,分别为1.19×105个·g-1,65.2%。此外,在40 r·min-1摇床上处理7 h的酶解混合物中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而先静置后缓慢震荡(40 r·min-1)的酶解方式可得到最佳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将原生质体密度调整到1×105个·g-1并培养于KM8P培养基中,能获得最高频率的原生质体分裂频率(2.34%)。试验获得了较好的甘草原生质体游离及分裂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前期筛选出的5株对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具有优良抑菌活性乳酸菌的复合物及其与CaCO3、酶及尿素不同组合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进一步筛选优质复合青贮生物制剂,共设置7个不同组合添加物进行全株玉米青贮,并设空白对照组,测定青贮3、10和30 d时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5株乳酸菌混合剂有提高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的趋势;同时添加CaCO3和复合乳酸菌能进一步增加青贮饲料的乳酸(LA)和乙酸(AA)产量,尤其是AA产量,防止pH值过分降低,也有提高青贮营养品质的趋势;同时添加尿素和复合乳酸菌能进一步提高青贮的AA和氨态氮的含量,防止pH值过分降低,显著提高粗蛋白(CP)含量,从而提高青贮营养品质;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复合物可以提高发酵产物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及LA和AA产量,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复合CaCO3、尿素、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复合乳酸菌的添加对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效果最好;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在前3 d变化最快,发酵不同阶段不同添加组合的变化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草甸草原牧草为试验原料,设置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是LLAB(低密度,乳酸菌2.2×10^5cfu/g)、LCE(低密度,纤维素酶0.2g/kg)、LCK(低密度,无添加,CK),MLAB(中密度,乳酸菌2.2×10^5cfu/g)、MCE(中密度,纤维素酶0.2g/kg)、MCK(中密度,无添加,CK),HLAB(高密度,乳酸菌2.2×10^5cfu/g)、HCE(高密度,纤维素酶0.2g/kg)、HCK(高密度,无添加,CK)。60d青贮后开袋测定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结果显示,天然牧草青贮中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以增加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牧草营养品质,降低纤维类物质含量和pH值。裹包密度较高时,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越好。因此,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及高密度裹包有利于改善天然牧草青贮品质,且乳酸菌添加剂效果优于纤维素酶,高密度裹包优于低密度裹包。添加乳酸菌和高密度裹包可获得较好的天然牧草青贮饲料,可在草原牧区进行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布氏乳杆菌(LAB)、黑曲霉(AN)、热带假丝酵母(CT)、枯草芽孢杆菌(BS)与植物乳杆菌(LAP)组合对木薯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发酵效果最优的混合菌组合。试验以木薯渣为发酵原料,对LAB、AN、CT、BS与LAP进行不同菌种的菌液以1∶1体积比组合,共设5个不同组合,组合1:LAB+AN+CT+LAP;组合2:LAB+AN+BS+LAP;组合3:LAB+CT+BS+LAP;组合4:AN+CT+BS+LAP;组合5:LAB+AN+CT+BS+LAP;各组合分别添加1%尿素或者1%尿素+0.6%红糖,空白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对照组Ⅰ添加1%尿素;对照组Ⅱ添加1%尿素+0.6%红糖,各组均用生理盐水调制含水量为65%左右,于聚乙烯薄膜袋中真空发酵10 d。结果表明:1)不同微生物添加剂组合发酵木薯渣对木薯渣营养成分改善效果5菌组合优于4菌组合。其中,LAB+AN+CT+BS+LAP+尿素+红糖组合发酵木薯渣效果最好,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了发酵木薯渣p H(P0.05),提高了乙酸和丙酸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为最低,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粗蛋白质(CP)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5)。2)添加相应的菌种+尿素+红糖发酵木薯渣有利于产生丙酸。3)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尿素能显著提高木薯渣CP含量(P0.05)。4)在木薯渣发酵过程中添加尿素+红糖比只添加尿素对木薯渣营养成分改善效果好。综上所述,LAB、AN、CT、BS与LAP组合添加尿素和红糖固态发酵木薯渣,可以有效改善木薯渣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乳酸菌及丙酸钙对全株玉米和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微生物数量、霉菌毒素含量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蒸馏水(CK组)、复合乳酸菌(LAB组,添加量为5×105 CFU·g-1鲜样)、丙酸钙(PACA组,添加量为鲜草重的0.4%)以及乳酸菌和丙酸钙复合(LAB+PACA)分别添加进全株玉米和燕麦原料中青贮120 d。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优良而萎蔫后的燕麦青贮丁酸和氨态氮含量较高。添加剂在不同青贮饲料中表现不同。所有添加剂均显著提高了燕麦青贮饲料的乳酸和乙酸含量,降低了pH值、氨态氮、丁酸含量和酵母菌数量(P<0.05)。而PACA和LAB+PACA组则显著提高了玉米青贮饲料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有氧稳定性并且降低了霉菌和酵母菌数量(P<0.05)。LAB和LAB+PACA的使用有效降低了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P<0.05)。在两种青贮饲料中丙酸含量只有PACA和LAB+PACA组能够显著增加。因此,添加剂尤其是LAB+PACA的复合添加对于提高玉米和燕麦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