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HPAM/Cr3+弱凝胶调驱体系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研制了一种可供较高温度、高矿化度油藏深部调剖用的HPAM/Cr3 弱凝胶调驱体系.考察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稳定剂浓度、温度、矿化度以及pH值对成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HPAM/Cr3 弱凝胶体系的最佳形成条件:HPAM聚合物1200mg/L;铬交联剂J(以Cr3 计)浓度40mg/L;稳定剂W浓度40mg/L;体系pH值6~8;最佳使用温度70℃.HPAM/Cr3 弱凝胶体系可实现成胶时间可控,凝胶强度可调.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k)对各单层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Vk下,特别是Vk≥0.3时,高渗透率层位的最终采出程度高(61%~62%),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低(5%OOIP~15%OOIP)。当Vk为0~0.3即油层相对均质时,由于水驱波及效率高,各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相同,约为62%。随着Vk的增大,高渗透率层(第6、7小层)采收率增幅分别从15.71%OOIP和16.27%OOIP降至13.78%OOIP和 6.47%OOIP;中高渗透率层(第4、5小层)采收率增幅保持上升趋势,从14.68%OOIP和15.14%OOIP分别增至30.35%OOIP和23.52%OOIP;中低渗透率层(第1、2、3小层)的则先增加后降低。当全区综合含水98%时,总是高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多,含水率高;低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少,含水率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渗透率相对较低层(第1~4层)。第2~4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分别占该小层孔隙体积的17%、22%和28%,占全区注入量的5%、7%和10%。第2~4小层是该方案条件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贡献层位。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蒙古林砂岩普通稠油油藏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弱凝胶调驱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后续调驱段塞驱油效率较低,导致措施有效期相对较短,失效后油藏含水快速上升。为进一步提高弱凝胶调驱效果,研究通过开展微生物采油来提高驱油效率,室内筛选出2株适合于该油藏条件的微生物菌种,评价了菌种的耐温性、生长性、配伍性和乳化降黏性能。采用气相色谱与红外光谱研究了微生物菌种的作用机理,表明该微生物菌种具有很强的石油烃生长代谢的能力,可以达到降低原油黏度的目的,且还可以产生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生物分子,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现场选择了9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油井吞吐先导试验,其中7口油井见效,取得了比较好的试验效果,措施有效率77.8%,累计增油1093.5t,有效期最长达190d。  相似文献   

4.
在聚合物配制和注入过程中,生成大量胶状物附着在过滤器和管线内壁上,进而对聚合物溶液配制和注入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分析了聚合物驱配注系统中过滤器和管线内壁存在黏性胶状物的成分和产生条件进行,研究了胶状物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胶状物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的新认识,并针对其危害性提出了治理意见,对现场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属于中高温(58℃)油藏,原油物性差,以高蜡、高胶质为主体,油水黏度比高,注水指进导致水驱效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层内层间矛盾突出。根据油田的特点,以整体改善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为目的,研究形成了以微生物驱为主体、凝胶调驱为辅的微生物凝胶组合驱技术,微生物改善原油物性,并适当开展调驱扩大微生物工作液的波及体积,提高微生物凝胶组合驱效果。通过该项技术在宝力格油田持续应用,目前油藏菌体浓度保持在106个/ml 左右,形成了整体的微生物场,原油黏度平均降低率48.1%,微生物凝胶组合驱可使采收率提高9.5%。自2010年开展微生物凝胶组合驱以来,巴19断块增加可采储量63.96×104 t。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油田聚表剂驱油试验区块应用的聚表荆体系,开展了主要性能评价试验和岩心驱油试验,评价了聚表剂体系乳化性能、粘度稳定性、抗盐性能;对比分析了聚合物驱和聚表剂驱的驱油效果。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聚表剂溶液的抗盐性能、增粘性能、粘度稳定性均优于聚合物溶液;驱油效果优于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值高出5%左右,注入能力高于聚合物溶液,且明显改善了有效厚度小于0.5m储层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增油效果明显,水驱后提高采收率20.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化学剂M2ES矿场驱油效果,通过在化学剂注入前、期间、后分别注入不同示踪剂,对连通的7口油井连续取样、化验,判断化学剂注入前后优势注水方向改变情况,分析注入化学剂前后对地层改善作用,评价化学剂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化学剂注入前,井组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化学剂注入过程中平面改善效果显著,化学剂注入结束改注水后平面非均质性有所增强,整体看地层注入化学剂前后起到较好的调整效果。证明示踪剂监测技术可为化学剂驱油效果评价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k) 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k相同时(Vk>0),1~7小层的渗透率从小到大。当0<Vk<0.3 时,各小层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受Vk的影响小,稳定在60% OOIP左右。随着Vk的增大,第1~4小层以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随着Vk的增大而降低;而第5~7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稳定。Vk越大,低渗小层的采出程度越低。当Vk=0.9时,第1~7小层的采出程度分别为OOIP的3.39%、8.22%、21.13%、41.83%、63.38%、63.95%、63.97%。对应的,第1~7小层的S/P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0014、0.0031、0.0077、0.02、0.051、0.1183、0.1971PV。与水驱采收率相比,中、低渗层S/P驱采收率增幅高于高渗层,且渗透率不同,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k不同。第1~5小层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k分别为0.3、0.3、0.5、0.72和0.9;第6、7 小层的采收率增幅受Vk的影响较小。当全区综合含水达到98%时,随Vk增大,各小层的含水率曲线与对应的采出程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最终采出程度低的层位,同时也是含水率低的层位。  相似文献   

9.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层的地质特征,研制了均质、非均质及裂缝型等3类模拟目标储层性质的人造岩心,并利用研制的储层模型开展了水驱窜流影响因素评价实验。实验可知,长6油层组储层受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见水时间早且见水后含水率上升快,同时受微观非均质影响,驱油效率比中高渗透储层驱油效率低10%以上。岩心非均质程度增大,见水PV数逐渐减小,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当渗透率级差为50时,采收率比等渗透率均质油藏低12%。含裂缝的岩心中,注入水窜流严重,裂缝型特低渗油藏与同等渗透率均质油藏相比,采收率降幅近50%。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开发的微生物驱油技术 ,模拟试验区块 (油层温度、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 )的地层条件 ,选用长 6 0cm ,内径 5 .2cm单管模型筒进行物理模型实验 ,证明选用的微生物驱油配方较常规水驱提高 10 %以上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氮肥利用率是一个评价施氮产量效益和环境效应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计算和测定存在计算结果偏低和结果变异大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提出规范、科学、合理的氮肥利用率测定方法。采用长期氮肥检测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空白对照和施肥处理小麦产量的逐年变化特征,应用常规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研究其年际间变化特点,提出测定氮肥利用率的规范的探讨。氮肥利用率测定规范:第一,空白对照吸收氮素达到相对稳定;第二,施肥处理作物吸收氮素量相对稳定;第三,必须采用稳定期内若干年的平均值。通过规范化的测定和计算,能够计算出比较合理的氮肥利用率参数,在施肥量120~180 kg N·hm-2范围内的氮肥利用率为69.2%~76.2%。建议氮肥利用率的测定遵循一定的测定规范,通过制定测定规范,测定出正确合理的氮肥利用率参数具有可比性,便于应用于科研和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茶油添加对凝胶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特性的影响以及结构与凝胶特性间的关系,为其在鸡肉糜类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鸡胸肉于4℃下提取MP,在添加山茶油条件下测定其流变特性,水浴加热制成凝胶后测定其硬度、保水性和水分布特性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表面疏水性(S0-ANS)、总巯基含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分析,探讨山茶油对MP凝胶微观结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热变性的影响,并分析山茶油添加量、凝胶特性和MP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山茶油添加促使凝胶特性改变的原因。【结果】MP凝胶的硬度、保水性和束缚水的百分比(PT21)随着山茶油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在4%时分别达到最大值116.60 g、95.77%和80.05%,5%时有所下降。山茶油添加量为4%时,MP加热过程中的储能模量(G’)最高,凝胶弹性最大,此时扫描电镜下的MP混合凝胶网络结构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最低。山茶油的添加(0-5%)影响MP的二级结构,其α-螺旋含量从39.94%显著降低至26.07%(P<0.05),...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油田考评驱油剂驱油效率的方法,针对四种不同来源的原油对比了可见分光光度法、热分析法、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驱油效率的结果,热分析法和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结果一致,与可见分光光度法有较明显的差异。对所用的方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从理论上来推断方法的可靠性,及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理论上,对于可见分光光度法要使方法合理,必须原油中各种不同的组分洗脱速度一致,实验对比了原油及利用驱油剂洗下的原油的紫外可见谱图,从谱图上来看,洗下的原油的组分分布和原来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判断,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实验中原油的驱油效率存在方法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热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的干扰,本实验中水的干扰很少;因此本实验条件下采用热分析方法测试优于可见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腐植酸和钙镁磷肥包裹颗粒尿素的方法自制了两种缓释氮肥,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和盆栽实验研究了其氮素释放特征和肥效。结果表明,两种缓释氮肥较普通尿素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在室内培养24h后,尿素溶出率为56.78%,而两种自制缓释氮肥分别仅为15.28%和11.58%;以玉米为供试作物,两种自制缓释氮肥与普通氮肥(尿素)相比,均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和氮素表观利用率,其中以腐植酸包裹尿素(SRF2)效果最佳,较普通氮肥增产13.62%,氮素表观利用率达66.2%。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3——2018年中国31省(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31省(区)林下经济效率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林下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特征,林下经济效率水平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于规模效率水平。推进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合理制定各地林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各省(区)林下经济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借鉴林下经济典型示范区域先进经验等促进林下经济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赵亮  苏畅  刘蒙蒙  魏兰  张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350-5351
[目的]制备丹参热敏型眼用凝胶。[方法]以Poloxamer 188和壳聚糖为热敏材料制备丹参热敏型眼用凝胶,考察胶凝温度,累积溶蚀量,凝胶的眼刺激性,采用荧光示踪法观察了眼部滞留时间。[结果]以Poloxamer 188和壳聚糖为凝胶基质提高了凝胶的胶凝温度,凝胶的累积溶蚀量和凝胶的眼部滞留时间增加,凝胶对兔眼无刺激。[结论]丹参热敏型眼用凝胶具有更适宜的胶凝温度,达到了滴入眼内形成凝胶并且延长滞留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提高平末端连接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末端连接反应中,为了提高连接效率,研究载体与片段的分子量比、载体与片段的摩尔比、连接反应体积、连接反应的温度、连接反应时间长短等条件对连接效率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连接效率.因此在做不同的平末端连接反应时,应该把上述因素协同起来考虑.此外,反应时间长短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茶树油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Franz扩散池、离体鼠皮对茶树油(TTO)凝胶剂与TTO脂质体凝胶剂进行体外透皮扩散研究,分别考察不同时间点的体外透皮量、皮肤层滞留量,并对两种制剂的体外透皮规律进行拟合,得出规律方程。研究结果表明,TTO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的皮肤滞留量显着增加,是TTO凝胶的2.54倍,说明以脂质体为载体可对茶树油的经皮吸收起到很好的缓释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在局部炎症皮层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及停留时间,有望成为茶树油应用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19.
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培育新品种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寻求弱筋小麦品种的突破,分析了弱筋小麦品质随着品种和种植环境改变而变化显著,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偏高且年度间不稳定,优质与高产等江苏弱筋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弱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选育弱筋品质标准高且指标较稳定的品种,迅速推广利用溶剂保持力(SRC)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