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解剖学特征看骆驼刺属植物的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在新疆分布较普遍的两种骆驼刺进行了解剖学对比观察,并与典型的旱生及中生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结合它们的生境特点,对其耐旱性及生态类型的划分予以了探讨,结果如下: 1.骆驼刺属植物具有一些重要的旱性结构,如:厚的角质层、发达的栅栏组织及输导组织,包括发达的木质部导管,具发达的管腔及厚的管壁、叶与茎中具大量的粘液细胞或胶囊等等。两种骆驼刺相比较,骆驼刺比疏叶骆驼刺旱化程度高。2.与典型的旱生植物蒙古沙冬青及典型的中生植物播娘蒿比较,骆驼刺属植物的旱化程度低于前者而高于后者,结合其生境特征,该屑植物应属于中生向旱生过渡类型,趋向旱生。  相似文献   

2.
建立骆驼刺药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有效控制骆驼刺药材的质量奠定基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为Waters Atlantis T3 C18(4.6 mm×250 mm,5 μm),用乙腈-0.2%甲酸水溶液线性梯度洗脱,以 1.0 mL·min-1为流速,检测波长为 280 nm,采集时间为 100 min,分析了10批骆驼刺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了分离度较好的骆驼刺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标定出了11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确定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骆驼刺药材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土壤含水量变化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08年7~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外围设置了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T-80,下同)、60%(T-60)和40%(T-40)3种灌溉梯度。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对骆驼刺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骆驼刺幼苗气孔导度增大,蒸腾速率也随之增加,同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而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干物质积累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与T-60相比,高水分条件(T-80)和低水分条件(T-40)下骆驼刺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同时干物质积累减少,根冠比和根质比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利于骆驼刺幼苗的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过高和过低都会限制其光合能力,减少生物量积累及地下分配的比例,最终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地区骆驼刺群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驼刺群落在吐鲁番地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吐鲁番盆地中心一带.生长环境严酷,群落植物组成少,由于生境的水盐变化这里发育8个骆驼刺群落类型。可利用总面积76×103ha,产草量1185kg(ha·年)。载畜能力9万只羊单位。群落盖度小,物质生产.太阳能转化率都较低。但是骆驼刺群落还是有利用价值的牧草,草药和防风固沙的经济植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利用效率.人工种植扩大资源,是吐鲁番地区骆驼刺群落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新疆常见的 2 种建群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状况、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在塔里木河中游和昌吉老龙河下游的胡杨林分别采集了 13 个土壤和根系样,在骆驼刺根周围分别采集了 8 个土壤和根系样,对土样中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根系菌根的侵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根周围 AM 真菌的优势种为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大果球囊霉(G.macrocarpum)、沙荒球囊霉(G.deserticola)、透光球囊霉(G.diaphanum)和象牙白球囊霉(G.eburneum).骆驼刺根周围 AM 真菌的优势种为沾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um)、摩西球囊霉(G.mosseae)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胡杨根系侵染频度和侵染强度分别可达80%和100%,骆驼剌根系侵染频度和侵染强度分别达65%和90%.说明胡杨和骆驼刺是丛枝菌根依赖性很强的植物,且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也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6.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防护林下的骆驼刺和自然光照下的骆驼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光照环境下骆驼刺地上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下相比,①林下骆驼刺比叶面积较高,而叶片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较低,地上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叶比重升高,同化枝比重降低;②林下骆驼刺的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 b)含量明显较高,叶绿素a/b(Chl a/b)降低;③林下骆驼刺的最大荧光(F_m)、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_v/F_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o)均显著升高,而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捕获的能量(TR_o/RC)和耗散的能量(DI_o/RC)低于对照条件下的骆驼刺。在林荫环境下,除了通过改变骆驼刺地上生物量的分配、叶形态特征来响应光照环境的变化外,叶绿素a/b(Chl a/b)比值的变化和PSⅡ光化学效率的提高,反应中心数量的增加也是骆驼刺适应荫蔽环境的重要生理途径。形态和生理上更好的光资源利用和响应特点是骆驼刺适应弱光环境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骆驼刺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各草场类型中,骆驼刺作为建群种或伴生种的,有70多万ha。骆驼刺草场可作放牧或放牧刈割兼用草场。最高混合鲜草产量每公顷7.86t,一般每公顷3~4t。针对目前情况,骆驼刺草场可以进行带式刈割。骆驼刺可以作深加工,加工成优质的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8.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的优势植物种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为研究对象,设置当年春季砍伐、春季火烧,上一年秋季砍伐和对照处理,研究刈割和火烧对骆驼刺不同器官N、P、K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扰处理下骆驼刺不同器官N、P、K含量及其N∶P比差异显著,并且在不同生长阶段变化规律不一致,其平均N、P、K含量以及N∶P比均为叶片高于茎和刺。在骆驼刺的生长阶段(8—10月),叶和刺中均为P含量及N∶P比的季节变异较小,N及K含量的季节变异较大;茎中N及K含量的季节变异较小,P含量及N∶P比的季节变异较大。对骆驼刺N、P、K含量及其N∶P比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骆驼刺N和P主要受不同器官的影响,而K和N∶P比主要受生长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策勒绿洲前沿两种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20 0 3年夏季 ,在策勒绿洲前沿地区同一生境条件下 ,研究了骆驼刺 (Alhagisparsifolia)、多枝柽柳(Tamarixramosissima)水势和蒸腾作用的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 ,多枝柽柳的水势低于骆驼刺的水势。多枝柽柳的蒸腾作用与得到充分水分供应的植物一致 ,而骆驼刺则表现为中午限制供水的植物类型。多枝柽柳和骆驼刺气孔导度的变化是影响蒸腾速率最主要的因子 ,环境因子中气温、大气相对湿度与蒸腾速率的相关性最显著 ;有效光合辐射与水势的相关性最高。大气相对湿度与水势呈正相关 ,与蒸腾速率呈负相关。从两种植物表现出的水势和蒸腾作用的特点看 ,多枝柽柳较骆驼刺更适应所处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植物形态和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植物的阻沙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灌草丛植物地面植株平均高度和沙堆的平均高度均相近,但骆驼刺灌丛的平均冠幅面积和冠幅体积,分别是花花柴灌丛的近1.8倍;灌丛沙堆的平均底面积和体积,分别是花花柴沙堆的近1.7倍和2.0倍。骆驼刺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花花柴沙堆,骆驼刺灌丛沙堆的底面积及体积的增长幅度较花花柴大。总体而言,骆驼刺灌丛具有更强的空间占有能力,对地表的防护作用面积大,植物个体阻沙能力强。但在两种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花花柴则显示出较强的阻沙性能,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两种植物的阻沙能力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漫溢补水干扰下骆驼刺+黑果枸杞群落的波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为群落波动的表征值,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对漫溢补水与非漫溢干扰下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中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群落的波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漫溢补水干扰下,骆驼刺+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物种数和层片结构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结构由简单向复杂转化;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及种类发生改变,而黑果枸杞、盐生草(Halogeton glom eratus)和骆驼刺种群始终有较高的优势度。骆驼刺+黑果枸杞群落对人工漫溢补水这种植被修复措施发生了正向波动响应。  相似文献   

12.
沙漠边缘三种主要天然植物再生性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骆驼刺、叉枝鸦葱、花花柴不同刈割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再生速度、分枝性能、再生强度及再生草产量的观察研究表明:以上三种植物齐地面刈割能刺激侧芽的发生和生长,增加分枝数,提高再生草产量。以骆驼刺为例:齐地面刈割再生草产量比地面以上10cm、地面以下10cm和地面以下20cm留茬高度分别高60.73%、48.97%和132.05%;春天刈割再生草生长旺盛、能正常开花结实。夏天刈割时,因气温和沙  相似文献   

13.
策勒绿洲外围优势草本植物的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Greig—Smith的区组分析方法,对半固定沙丘和丘间沙地生境优势草本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其规模作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半固定沙丘和缓平的丘间沙地上,骆驼刺、花花柴、叉枝鸦葱种群的水平空间配置状况均为集群分布;然而,上述各种群在不同地段上所表现出的集群格局规模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小范围内,即在1×1m2的面积,骆驼刺与叉鸦葱种群在半固定沙丘上趋于随机分布,花花柴种群趋于集群分布,前两种种群在丘间沙地上表现为均匀分布,花花柴种群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肤须斑螟研究初报杨四美,陈卫民(新疆伊犁州农业学校伊宁835000)娄水清,何玉鲁(伊犁地区蝗虫测报站)肤须斑螟(PogonotnophustancreiSauber)1986年首次发现于新疆伊宁,此虫严重为害新疆主要牧草伏地肤[Kochiapros...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盐生豆科植物骆驼刺与盐敏感植物绿豆在盐胁迫下光合日变化与光合“午休”现象的成因,在网室培养,并用0 mmol•L-1(对照)、50 mmol•L-1、100mmol•L-1、200 mmol•L-1 NaCl处理2周,测定光合作用日变化、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大亚基基因的表达等参数。结果表明:未经盐处理时,骆驼刺和绿豆光合日变化均呈单峰型;经盐处理后,两者光合日变化响应有明显差异。骆驼刺50~200 mmol•L-1NaCl处理后,其净光合速率(Pn)均比未处理(对照)上升速率快,而其他处理峰值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绿豆对照光合速率的上升则比盐处理的快,盐处理光合速率峰值低于对照。骆驼刺50 mmol•L-1、100 mmol•L-1和绿豆50 mmol•L-1处理Pn没有出现“午休”现象,而骆驼刺200 mmol•L-1处理与绿豆100 mmol•L-1处理出现“午休”现象。骆驼刺在重度盐胁迫下,由于气孔导度(Gs)下降而引起轻微的“午休”现象,而盐处理绿豆中Rubisco被抑制,对Pn 午休的贡献比其Gs的贡献更为显著。在绿豆中大亚基基因(rbcL)的表达量随着盐胁迫的提高而下降。骆驼刺中rbcL的表达在50 mmol•L-1和100 mmol•L-1处理下有所增加,而在200 mmol•L-1处理显著降低。绿豆和骆驼刺的总叶绿素含量及其Chl a/b比值的动态变化表明,绿豆PSI复合体下降速率较PSII快;与此相反,骆驼刺盐处理后PSI复合体浓度的增加却比PSII复合体快。  相似文献   

16.
疏叶骆驼刺幼苗根系生态学特性对水分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人工壕沟挖掘法,对疏叶骆驼刺幼苗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根系生态学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土壤水分较好的环境中,疏叶骆驼刺幼苗大量拓展水平根,并产生分蘖植株竞争光照资源;而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时垂直根系发达,向深层土壤拓展资源空间.根系形态的可塑性是疏叶骆驼刺幼苗获取水分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②根冠比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增加,且在生长季后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增加根冠比是疏叶骆驼刺幼苗适应干旱的策略之一.③幼苗根系的扎根深度和垂直生长速度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增加.④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在垂直剖面上呈倒金字塔状分布.根系生物量形成过程符合Logistic"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总生物量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策勒绿洲外围2种植物幼苗对NaCl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年8~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围,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Shap.)、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Ledeb.)一年生幼苗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 2种植物幼苗的水势(ψ)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尽一致;然而,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②在较高NaCl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2种植物幼苗的ψ都呈下降趋势,而柽柳幼苗的Pn无明显变化,骆驼刺幼苗的Pn则出现进一步下降的特征;③柽柳较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盆地骆驼刺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研究》2021,38(4):1104-1110
基于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和无人机影像,通过建立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覆盖度关系,计算像元二分模型的参数值,反演1996—2020年吐鲁番骆驼刺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再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吐鲁番骆驼刺保护区历年植被覆盖度演变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5 a来,骆驼刺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显著改善区面积占比20.14%,植被覆盖度由3.09%增加至18.30%,主要分布在由西向中部沿白杨河尾闾处和西部、东北部居住用地附近。研究结果可为像元二分模型参数值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为吐鲁番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极端干旱区3种植物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热平衡法包裹式茎流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优势植物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以下简称骆驼刺)生长季茎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进行持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气象因子如太阳辐射(Rs)、气温(Ta)、相对湿度(RH)以及风速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不同植物液流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梭梭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为双峰或多峰型,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而头状沙拐枣呈单峰或多峰型,骆驼刺则表现为单峰型,两者均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头状沙拐枣与骆驼刺液流启动时间比梭梭延后1 h左右,却提前1 h左右到达液流峰值,液流速率下降时间基本一致;② 整个生长季中,梭梭单枝液流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在7月达到最大值,而头状沙拐枣和骆驼刺则在8月时达到最大值;③ 3种植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速率大小依次为:晴天>沙尘暴>阴天>雨天;④ 3种植物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和空气水汽压差(VP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则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新疆野核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巩留县以南的凯特明山东端的前山峡谷中分布着一片野核桃林,它是新疆伊犁野果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是珍贵的山地“残遗”九落。新疆野核桃与栽培核桃在形态上及品质上极其相似,它是栽培核桃的直升祖先,由于长期的实生繁殖,它有许多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