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样方法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不同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的生态位特征。优势种长苞铁杉在3个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均较大,Levins指数依次为: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0.83)>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0.95)>长苞铁杉纯林(0.93);Hurlbert指数依次为: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0.96)>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0.84)>长苞铁杉纯林(0.75)。各类型长苞铁杉群落生态位重叠分配格局增减不一,总体上呈先增后减趋势。3个群落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布趋势也不同,整体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依次为: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20.42%)>长苞铁杉纯林(20.16%)>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19.78%),差异不明显。研究区内长苞铁杉生态位宽度及与其他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均较大,其利用环境资源的程度高,对环境的适应与竞争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小叶青冈群落11个主要优势种进行了生态位研究,测定其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等生态位特征值.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小叶青冈、甜槠、木荷、弯蒴杜鹃、乌饭和深山含笑.小叶青冈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值相对较高(猴头杜鹃例外),表明它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相对激烈,易与生态位宽的树种形成共优群落.  相似文献   

3.
对长苞铁杉林林隙梯度上物种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到非林隙的微观空间异质性梯度上,乔木层及灌草层物种α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均匀度变化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乔木层从林隙近心区到扩展林隙区物种β多样性最小,从林隙中心区到近中心、扩展林隙区到林隙边缘区及林隙边缘区到非林隙区这3个过渡区β多样性依次升高;灌草层β多样性从林隙中心到林隙近心区最小,而在其它3个过渡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长苞铁杉林林隙内外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优多指数(Z)、生态优势度指数(λ)及群落优势度指数(C)分析长苞铁杉林林隙与非林隙物种多样性;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定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长苞铁杉森林群落林隙以个体数为基础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H)指数及均匀度(E)明显高于非林隙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以重要值为基础计算的Shannon-Wiener指数(H)及均优多指数(Z)也是林隙高于非林隙;林隙植物群落均优多指数(Z)显著高于非林隙,而生态优势度(λ)和群落优势度(C)又明显低于非林隙,表明林隙的存在增加了群落物种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群落的稳定性,且这一结果与M法所测的群落稳定性结果相一致,M法结果也表明整个森林群落处于典型的亚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天然柳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中12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等相关指标对生态位等方面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中,占大多数的主要是广生态位种群,狭生态位型物种相对较少些.生态位宽度较大的4种物种为柳杉>闽粤栲>细叶青冈>甜槠,群落内部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6.
天宝岩典型森林群落粗死木质残体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和柳杉林典型森林群落粗死木质残体(CWD)现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宝岩3种典型森林群落CWD现存量分别为33.6、45.3、31.8 t/hm2,处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的中间水平;2)3种森林群落中,CWD的不同形态组成较不同腐烂等级对现存量差异的贡献度更大;3)猴头杜鹃林和长苞铁杉林内各种类型CWD现存量表现为倒木枯立木树桩,柳杉林内CWD现存量则为树桩枯立木倒木;4)中高腐烂等级CWD现存量为猴头杜鹃林长苞铁杉林柳杉林,而在低腐烂等级中呈现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林;5)在柳杉林内,未受人为干扰地段枯立木和树桩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受干扰地段,而倒木的比例则很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为闽北天然林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12个林隙内外进行植被调查,将林隙分为50,50~100,100~150,150~200m~2共4个林隙大小等级,在林隙的中心区、近心区、林冠区、边缘区和非林隙区中设置4m×4m的样方,对乔木层、灌木层、灌草层3个不同林层进行调查,通过计算不同大小等级、不同林层梯度林隙内外物种的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生态优势度指数λ与均优多指数Z,结合方差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对林隙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不同林层中,林隙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且高于非林隙区。在不同大小的林隙空间内,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隙由中心区向非林隙区的不同梯度变化,物种多样性由差异显著向差异不显著转变。【结论】闽北闽粤栲天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林隙内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差异不显著,林隙的形成有利于闽粤栲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更新,对现有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的经营应以保护与自然恢复更新为主。  相似文献   

8.
长苞铁杉林主要木本植物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湖南分布的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类的局域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区内的7个长苞铁杉群落木本植物有168种;组成上除长苞铁杉外,仅福建省的天宝岩、梅花山和大丰山长苞铁杉群落共有种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各群落物种种数在前几位的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集中在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樟科(Lauraceae)等少数几个科;整个分布区内除长苞铁杉外没有共有种,群落与群落之间的偏宜种有33种,群落的特征种共有134种.  相似文献   

9.
长苞铁杉林主要木本植物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湖南分布的长苞铁杉 ( Tsuga longibracteata)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类的局域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分布区内的 7个长苞铁杉群落木本植物有 1 68种 ;组成上除长苞铁杉外 ,仅福建省的天宝岩、梅花山和大丰山长苞铁杉群落共有种为甜槠 ( Castanop-sis eyrei)、木荷 ( Schima superba)和深山含笑 ( Michelia maudiae) ;各群落物种种数在前几位的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集中在壳斗科 ( Fagaceae)、杜鹃花科 ( Ericaceae)、山茶科 ( Theaceae)和樟科( Lauraceae)等少数几个科 ;整个分布区内除长苞铁杉外没有共有种 ,群落与群落之间的偏宜种有 33种 ,群落的特征种共有 1 34种 .  相似文献   

10.
长苞铁杉林林隙物种更新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扩散指标Iδ、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K对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大小级林隙中长苞铁杉幼苗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林隙发育的前、中期长苞铁杉幼苗在林隙中呈聚集分布,而在林隙发育的后期为随机分布,但在不同大小级的林隙中,长苞铁杉的分布格局并元差异;随林隙的不断发育,长苞铁杉幼苗在林隙中的密度依次降低,在林隙发育的前期密度最大,中期次之,到林隙发育的晚期密度最小,且在较大的林隙中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邻格子的取样方法”,在武夷山黄岗地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了调查.以主要优势种群木荷(Schimasuperba)、甜槠(Castanopsiseyrei)和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在不同年龄阶段群落中的相对优势度作为生态位重叠的计量,以优势植物种群在正常成熟林中优势度作为其容纳量,并用Lotka-Voltera竞争方程讨论了群落中优势种群木荷、甜槠和青冈的竞争,结果表明:平衡时,它们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33.24%、38.37%、28.39%.即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群落将由木荷、甜槠和青冈三种植物共优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未来极端干旱的强度与频率将增加,势必影响树木的生长与生存。然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的含量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落叶树种(无患子、枫香)和常绿树种(深山含笑、苦槠、木荷、青冈栎、杜英、樟树)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和致死性干旱(D)两个处理,研究干旱死亡时各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S)和淀粉(starch,ST)]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致死性干旱胁迫下,深山含笑、苦槠、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下降;枫香、深山含笑、苦槠及青冈栎的叶、茎、根的淀粉含量下降;深山含笑、苦槠、青冈栎、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无患子的叶、茎、根与木荷的叶、根却显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树种在干旱死亡过程中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碳饥饿”威胁,但存在树种与器官间的差异。另外,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之间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干旱响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定量分析了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米槠、栲树、青冈、木荷等树种是福建广域分布的物种 ,具有较大的 WI值范围 ;赤枝栲的分布区域窄小 ,WI值的分布幅仅达 34.8℃·月 ;红栲、乌莱栲、红鳞蒲桃等南亚热带成分具有较高的 WI值 ,与硬壳桂、黄瑞木、蕈树、甜槠、闽粤栲等典型的中亚热带成分交界的 WI值约为 1 75~ 1 85℃·月  相似文献   

14.
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杨梅Myrica rubra,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浙江省主要生态经济造林树种,开展容器类型和规格对其1~2年生容器苗生长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容器苗对不同容器类型和规格的生长反应差异很大。对于1年生容器苗培育,以无纺布网袋容器作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表现最优,在林木穴盘、塑料薄膜容器和软质塑料杯等3种育苗容器中各树种容器苗生长均属正常,而硬质锥形塑料管和纸杯容器其容器苗生长表现较差;对于2年生容器大苗培育,以可拆式塑料容器作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表现皆显著优于其他类型容器,以无纺布网袋容器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均较好,以软质塑料杯和纸杯容器为育苗容器的容器苗生长较差。相关分析发现,各树种1年生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干物质积累量和根体积等生长性状与育苗容器直径和高度相关性不显著,而各树种2年生容器苗的主要生长性状与容器规格皆呈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为培育2年生的容器大苗,选择规格较大的容器是关键的技术措施之一。表4参17  相似文献   

15.
粤北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设置2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乔木层优势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生态位特征,探讨群落结构和动态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乔木层优势树种径级结构为"L"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2)结合垂直分布型结构与生态位宽度分析,可知群落中米锥、荷木Schima superba等占据资源位较多,个体数量及幼苗储备丰富,对资源的竞争力最大;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及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次之,尾尖叶柃Eurya acuminata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力最差;(3)应用方差均值比、Lloyd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以及负二项分布指数对优势种群进行格局分析,各种群整体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随着径阶增加,种群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这既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优势种群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保护和开发野生早樱这一珍贵木本观花植物,利用群落学研究方法,对福建武夷山野生早樱群落种进行了调查。在野生早樱、木荷Schima superba与青冈栎Cyclobalanoposis glauca为优势树种的群落中,以其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采用相对优势度求得群落内的种间竞争系数,并用Lotka-Volterra方程研究了该群落中优势树种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以野生早樱为优势的群落,经过若干年的群落演替,平衡状态时,野生早樱、木荷与青冈栎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8.65%,62.17%和9.18%,表明未来的野生早樱群落仍将由野生早樱、木荷和青冈栎等3种植物共优组成,但木荷将取代野生早樱的优势地位,成为绝对优势种群支配整个群落。建议适度的干扰和开辟林窗,有利于野生早樱的繁衍。表4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