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物质缺失致使自交衰退新假说。遗传物质缺失致使自交衰退假说认为:由于同源染色体遗传物质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遗传物质在自交后有不存在于自交子代的可能,从而造成自交子代相对于亲本的遗传物质缺失,致使自交子代衰退。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论证这一假说,并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三个遗传学现象。最后,比较隐性有害基因纯合致使自交衰退和多基因平衡破坏致使自交衰退学说的错误,并从遗传物质缺失致使自交衰退的角度解析了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济南250100)王桂娥自交不亲和系植株花期自交及花期系内姊妹交都不易授粉结实,因此,要保质保量繁好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原种,必须克服其自交不亲和性。1蕾期授粉法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在花期虽然不能自...  相似文献   

3.
棉花的良种繁育是保证优良品种持续发挥良种增产优势的基础.棉花是常异交作物,异交率一般为8%~10%.根据田间实际测定,棉花在田间的异交率在13%~14%.由于棉花群体内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剩余变异(异质性),同时再发生品种间的异交、机械混杂,必然导致棉花的生物学混合.杂种个体的逐代增加,造成品种退化速度加快.为了提高棉花个体的纯合度,降低群体的异质性,减缓种性退化,进行人工自交保纯是最隹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半夏生产中种茎的退化问题,为半夏的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对三叶半夏和掌叶半夏进行自交与杂交,观测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授粉、结实情况及出苗率。结果表明,掌叶半夏、三叶半夏的人工杂交、自交均能结实,但种间杂交表现不育;掌叶半夏与三叶半夏种内杂交结实率分别达65%和60%,平均单株结种子分别为37粒和17粒。掌叶半夏和三叶半夏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88.24%和62.5%;半夏自然授粉植株的单株种子数及其种子出苗率都明显高于自交和杂交植株,对异株的花粉有一定的排斥作用。半夏属于同株异花授粉植物,种间杂交不育;其种子不具有休眠特性,应趁鲜播种;半夏有性繁殖可以选育新品种,提高种茎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5.
玉米育种及自交系原种生产中,每年均需开展大量的人工套袋自交(杂交)工作,其技术操作中的质量控制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本文结合实践,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对生产上所用的自交系普遍混杂退化严重,纯度普遍偏低的局面,我公司对玉米自交系的套袋自交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玉米自交系套袋自交技术,使繁种用的自交系基本达到了田间不去杂的水平。1选典型单株:选好单株是自交系提纯复壮的基础。把选好的优系种植...  相似文献   

7.
葛宇  许明  石研 《种子》2008,27(4):31-33
利用荧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经过处理的白萝卜自花授粉花期和蕾期柱头,发现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及花粉管在柱头表面和花柱中的生长情况有很大差异。白萝卜自交不亲和系06074花期有少量的花粉粒萌发,并在柱头表面发生反应且花粉管的形态不正常,不能穿越乳突细胞壁;而蕾期柱头上,花粉粒几乎都能萌发。另外,老龄植株花的亲和性比幼龄植株花稍高。  相似文献   

8.
9.
综述了近20年日本梨中与自交亲和和自交不亲和有关的S4基因的研究进展。这些结果包括:“二十世纪”(基因型为S2S4)为自交不亲和品种,其突变品种“奥嗄二十世纪”(基因型 为S2S4SM,SM=stylar part mutant;花柱部分突变)为自交亲和型。“奥嗄二十世纪”自交亲和的原因有三点:(1)S4SM基因被删除或者是低水平表达。(2)S4SM基因仅在柱头表达。(3)S4SM基因表达较迟。这主要是由于“二十世纪”S基因座上的S4等位基因发生了高度突变成为S4SM基因或者S4等位基因被删除,导致其基因产物花柱中的S4-RNase受到高度抑制或缺乏的缘故。S4基因由997bp组成,其中85~768bp为684bp的阅读框,925~931bp和943~950bp为多聚腺苷酸信号。S4基因的表达产物为S4蛋白,S4蛋白由2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N端的27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成熟的S4蛋白由20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S4蛋白的生理功能是抑制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相似文献   

10.
自交不亲和系植株的种子往往出现退化现象,为了研究种子的退化现象是否与甲基化相关,因此本文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技术,以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系9#种子、自交亲和系14#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发育过程种子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种子萌发不同时期DNA,然后通过MSAP分析、统计扩增条带,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对9#种子DNA甲基化状态分析表明,萌发前期(0~2 d)发生甲基化位点数目持续增多,但萌发后期(2~8 d)发生去甲基化的数目大量增加,整个萌发期去甲基化位点数目是甲基化位点数目的11倍,说明9#种子萌发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在相同发育时期,9#在总甲基化、全甲基化、半甲基化水平上均不同程度高于14#。随着种子的萌发,9#全甲基化水平明显上升,半甲基化水平几乎不变,而14#变化趋势与9#相反,半甲基化水平明显上升,全甲基化水平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1.
棉花自交混繁法的应用山东省夏津县棉花原种场孔庆森我场自1963年建立以来,直到1988年一直采用“三圃制”法生产棉花原种。从1989年起改用“自交混繁”法生产。通过5年的实践,证明后者较前者有以下优点:第一,原种生产速度快。第一年种植同样数量、面积的...  相似文献   

12.
秦家友 《中国种业》2014,(11):67-67
玉米套袋授粉技术是育种过程中最基本的田间操作技术。本文介绍了一种操作简单,省时、省工、成本低的高效套袋授粉技术。该技术应用时雄穗不套袋;套雌穗的纸袋无需回形针或大头针固定;纸袋在花丝全部萎焉后及时回收,可重复使用2-3季。  相似文献   

13.
14.
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是禾本科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殖隔离现象,有利于防止近交衰退、保持遗传变异。已报道自交不亲和禾本植物有着相同的自交不亲和系统,是一种特殊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类型,和单一位点控制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同,其不亲和性由非连锁的两个复等位基因位点S和Z控制。自交不亲和反应中涉及了花粉蛋白质的磷酸化、Ca2 浓度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参与,因此可能存在着复杂的信号传导级联反应,详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S、Z基因的克隆和编码产物的鉴定均未有成功的报道,天蓝虉草可作为禾本自交不亲和性研究的一个模式作物,运用分离群体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构建S与Z位点的精细连锁图谱,以对自交不亲和基因进行图位克隆,是当前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的一个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5.
芸芥与芸薹属植物具有亲缘关系,也是芸薹属植物的重要育种资源。自交亲和性是芸芥的一种重要变异性状。为了探明芸芥自交亲和基因的表达器官,并分离与自交亲和性有关的 cDNA 片段,以芸芥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自交亲和系(SC)与自交不亲和系(SI)为试材,利用差异显示 RT-PCR 技术分别对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叶片、花药和柱头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论开花前还是开花后,芸芥自交亲和系与自交不亲和系的叶片或花药间的扩增带型是一样的,但在近等基因系的柱头间得到了差异表达条带。这证明芸芥自交亲和基因不是组成型表达,而是组织特异性表达,柱头是其唯一的表达器官。在开花前的自交亲和系中共得到了2条 cDNA 片段,一条小于100 bp,另一条为750~1000 bp,在开花后的自交亲和系中得到了1条300 bp 的 cDNA 片段。据分析这3条 cDNA 片段可能与芸芥的自交亲和性密切相关。在开花前的自交不亲和系中共得到了2条 cDNA 片段,一条为500 bp,另一条为750 bp,同时在开花后的自交不亲和系中得到了1条500~600 bp 的 cDNA 片段。这些 cDNA 片段可以用来区分芸芥的自交亲和系与自交不亲和系,还可用于克隆自交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杂种优势及自交衰退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 NCⅡ交配设计,估计了陆地棉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计算了56个组合的杂种一代平均优势和30个组合的杂种二代平均优势。通过不同世代间的比较,对7个性状杂种优势及自交衰退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铃重和纤维长度不但有极显著的 F_1杂种优势,而且也有显著的 F_2杂种优势,这些性状的优势主  相似文献   

17.
辣椒三种自交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常用的自交方法有3种:套袋法、套管法和缠棉花法,它们各有优劣。2004年我们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缠棉花法结果率、结籽率均最高,操作也比较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自交方法。  相似文献   

18.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对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机制和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与S-核酸酶(S-RNase)、花粉管胞质自由钙离子以及其他因子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旨在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基因定位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普遍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止自交退化,且有利于异花授粉、保持遗传多样性的一种生殖隔离机制。并且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机制多种多样,调控其性状的基因数量也不等。目前,许多实验已经证明禾本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属于S-Z型双因子自交不亲和系统,该类型的自交不亲和系统受到2个不连锁的复等位基因座S和Z的控制。本研究介绍了禾本科植物双因子S-Z型自交不亲和系统的起源,并且归纳了多年来对黑麦、天蓝虉草、球茎大麦和黑麦草等禾本植物自交不亲和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还对禾本科植物S-Z双因子自交不亲和系统提出质疑。最终提出通过克服长雄野生稻的自交不亲和性来构建自交不亲和群体,从而用于精细的图位克隆。  相似文献   

20.
棉花自交混繁原种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常异交作物,一般异交率在5%~20%,据调查在新疆推广的新品种新陆早6、7、12号,辽棉15号,平均异交率14.6%。由于棉花品种群体内存在一定的剩余变异(异质性),如果再发生机械混杂,必然导致生物学混杂。特别是一个地区种植多个棉花品种,在自然授粉条件下难以得到高度纯合的群体,所以,人工自交保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现有良繁体系(三年三圃制)始终消灭不了一定比例的异交率,加之它有过多的选择频率,使良繁工作进入育种范围,为此我们对南京农业大学陆作楣先生提出的“自交混繁法”进行研究,想找出一套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