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5年秋季种植不同类型的玉米材料,研究了籽粒蛋白质含量,2006年春季选取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Ⅲ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做试验材料,研究了亲子代遗传.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蛋白质含量远高于其它类型的玉米,微胚乳玉米Ⅲ型杂种优势较显著.正交F1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反交F1.同型系之间蛋白质含量差异1.27%~3.50%,同株系之间蛋白质含量差异0.07%~3.38%,同型系之间较同株系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大.F1与双亲平均值、母本和父本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改良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互为正反交的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和对照的胚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在授粉后49 d达到峰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则在授粉后42 d达到峰值。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28 d达最高值。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均在授粉后21 d出现较小峰值,49 d达到最大峰值。授粉后21~42 d,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部位及整粒的可溶性总糖鲜重百分含量都高于对照,且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Ⅰ高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Ⅱ。3种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大部分时期非胚部位的可溶性总糖单粒含量高于胚。[结论]非胚部位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在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 d达最大,第37 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 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 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 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 d增加较慢,27~37 d增加迅速,37 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27 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胚乳玉米8个主要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以上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胚乳玉米与非微胚乳玉米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微胚乳玉米的油分不仅存在于胚,而且在去胚籽粒中也含有6.21%~12.92%的油分。【结论】3大类微胚乳玉米以上的6个性状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微胚乳玉米籽粒胚乳少、胚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育种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淀粉的积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微胚乳玉米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稍低于高油115,非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则远低于高油115,收获时高油115的淀粉百分含量达微胚乳玉米的3.4—4.5倍。高油115收获时的胚淀粉重比只有3%-4%,而微胚乳玉米中胚淀粉重比可达16%-22%。此外,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淀粉积累速度不尽一致,收获时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的淀粉含量也具有较大差异。[结论]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6.
对两种互为正反交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及对照高油玉米115子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胚、非胚及整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单粒干重随子粒的发育而逐渐增加。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都表现为单峰变化规律,非胚单粒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子粒单粒干重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般为授粉后35d。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含量在授粉后21~49d都明显低于高油玉米115。  相似文献   

7.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微胚乳玉米ME558和ME5912为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组配的F1组合。高油115(Gaoyoul15)购于中国农大种子公司。1.2田间种植、取样和测定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2006年3-7月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种植,姊妹交人工授粉。授粉后第7-42天取样,每隔7d采样1次。将授粉21d后的玉米籽粒的胚与非胚部位剥离,之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水分含量。水分含量用烘干法测定。  相似文献   

8.
氮钾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N、K处理,研究了N、K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K施肥量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产量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其中K1处理(150kg/hm2)显著优于K2处理(300kg/hm2);N3处理(240 kg/hm2)显著优于N1(不施N)、N2(120kg/hm2)、N4(360 kg/hm2)处理;最优组合为K1N3,即K施肥量为150kg/hm2,N施肥量为240kg/hm2。  相似文献   

9.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含油率与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显微结构、遗传育种模型和种质创新、生理生化与油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种子萌芽和N、K施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利用SSR标记划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了50份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从64对SSR引物中,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58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07个多态性条带,涉及58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3.569个,变化范围2~7个;平均PIC值为0.560,变化范围从0.232到0.784。经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把供试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8个亚群)。聚类后的群内遗传相似系数大于群间遗传相似系数,这表明所选取的SSR引物可以有效地区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划分结果是客观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9-13540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年限设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设施蔬菜主产区不同年限的设施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表层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与种植年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为8.46,最低值为7.43;表层土壤EC值和年限呈一定的二次相关关系,其含量范围是0.12~1.25ms/cm;有机质的含量范围7.5%~36.8%,变异系数为31.3%;碱解氮含量为112~311mg/kg,变异系数为31.9%,碱解氮与种植年限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含量范围在3.72~290mg/kg,变异系数为70.0%,该变化与种植年限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72~1 744mg/kg,并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表层土壤中的金属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均与种植年限呈显著的相关关系(Fe:r=-0.855**,Mn:r=-0.533**,Cu:r=-0.623*,Zn:r=-0.841**,n=27)。综上所述,该产区设施番茄土壤中不同养分指标和有效态微量元素随着年限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趋势,并存在着一定的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啤酒中β-葡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啤酒易滤性的测定,发现溶解状态的β-葡聚糖对啤酒的过滤没有明显的影响,而β-葡聚糖凝胶对啤酒过滤有严重影响.啤酒中β-葡聚糖凝胶的分子量在300 000以上,当含量达到20 mg/1时,就会使啤酒膜过滤困难.啤酒的易滤性与β-葡聚糖含量之间里r=-0.222的不显著负相关,而与β-葡聚糖凝胶的含量之间呈r=-0.841~(***)的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周霞  南艳平  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24-142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夏中β-谷甾醇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VP-ODS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结果]β-谷甾醇在0.200~2.0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1.07%(n=5),RSD为2.96%;半夏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的平均含量为1.59mg/g。[结论]该方法分离度较好,可用于半夏药材中β-谷甾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氮、钾处理,研究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的纵切面积、胚/胚乳纵切面积及氮、钾施用量与籽粒含油率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胚/胚乳面积比对微胚乳玉米籽粒含油率的影响最大,其通径系数(P3y)为3.7557,其次是胚面积,(P2y)为1.8027,胚乳面积影响最小(P2y)为-0.0358,氮、钾肥施用量都是通过胚/胚乳面积比而对含油率产生间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新鲜的时候,外观看上去和普通鲜食甜玉米无异,而脱水之后,胚乳干瘪,胚芽却很大。"这个品种是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华健1号'。大家都知道,胚乳的主体是淀粉,胚芽则用来榨油。微胚乳意味着胚乳少、胚芽更大,出油率更高。"广西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钢告诉笔者,"‘华健1号'不仅可以整粒压榨,而且其含油率可高达25.7%。"  相似文献   

17.
美味猕猴桃叶片有效铁含量与黄叶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关中渭河流域42个猕猴桃园60个美味猕猴桃叶样(其中正常叶30个,黄叶30个)中铁含量的测定分析,认为美味猕猴桃叶片中所含有效铁及全铁间无相关性(绿叶的相关系数r=0.28010;黄叶的相关系数r=0.14607).在正常叶中,有效铁含量E=67.13±27.63 (mg/kg),全铁含量T=164.75±52.10 (mg/kg);黄叶中有效铁含量E=55.02±19.68 (mg/kg),全铁含量T=166.13±50.52 (mg/kg).t检验证明无论有效铁(t=3.70)、全铁/有效铁(t=3.98)还是有效铁/全铁(t=2.85),黄叶和绿叶间均差异显著(t0.01=2.74).唯有全铁含量差异不显著(t=0.16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贵州典型汞矿区作物的受污染状况和汞矿污染对作物品质的影响,采用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贵州典型汞矿区水稻和玉米作物体内的汞累积特征,以及不同汞浓度下的作物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汞矿区水稻籽粒的总汞含量为0.14~0.71mg/kg,甲基汞含量为4.85~16.85μg/kg;玉米籽粒中的总汞含量为0.13~0.17mg/kg,甲基汞含量为2.31~3.67μg/kg:总汞含量均高于国家食品安全中的汞限量卫生标准(总汞≤0.02mg/kg)。2)水稻籽粒中的总汞和甲基汞含量普遍高于玉米。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汞矿区,水稻和玉米中的淀粉和粗蛋白与作物中的汞含量普遍呈负相关,其中,务川汞矿区水稻籽粒中的粗蛋白与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996和-0.972),淀粉与甲基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64);滥木厂汞矿区玉米籽粒中的粗蛋白与甲基汞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结论:贵州省典型汞矿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且高浓度的汞含量还影响了作物的物质转化,使水稻和玉米籽粒中的淀粉和粗蛋白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评价共和盆地常见植物的生长状况及生境的养分供给能力,通过野外采集共和盆地15种高寒荒漠植物的叶片,并对叶片中的C、N、P、K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室内测定、对比并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90.70~514.70 mg·g~(-1),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9.46~44.50 mg·g~(-1),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6~3.48 mg·g~(-1),K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6~34.85 mg·g~(-1)。两种生活型植物叶片之间的化学元素含量有所差异,其中叶片C、P含量表现为:灌木>草本;叶片N、K含量表现为:草本>灌木。植物叶片C∶N与N∶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538),植物叶片N∶K与K∶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599),植物叶片C∶P与N∶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88),植物叶片C∶N与叶片N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971),其余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相关性不强。共和盆地两种生活型的植物叶片化学元素组成存在差异,15种植物生长过程主要受到N和P的限制,且相比而言更易受N的限制,基本不受K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农田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耕层土壤碳库变化,并采取合理的种植管理方式来减少土壤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本文通过对杭州湾南岸滨海围垦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的研究,揭示在不同围垦年限、土壤类型演变及典型种植模式条件下,滨海围垦区土壤耕层有机碳库的变异规律。2007—2009年,共调查采集了浙江省慈溪和余姚2市北部滨海围垦区域内耕层(0~20cm)代表土样2 353个。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方法和GIS空间插值算法,分别计算各因子之间的重要性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围垦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值9.78g/kg,变化范围在1.04~38.22g/kg之间,属中等强度变异。在不同种植模式或土壤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种植模式"稻-稻"及土壤类型为在水稻土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18.13g/kg和21.42g/kg;而在"菜-菜""果园"种植模式与在滨海盐土、潮土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较为接近(介于8.30~9.48g/kg之间)。在不同围垦年限下,有机碳平均含量在7.14~10.96g/kg之间;除1724—1918年外,在其他围垦年限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围垦年限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机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植模式的"稻-稻"与"菜-菜","稻-稻"与"果园"之间有机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具有较高解释能力(22.87%),其次是土壤类型(8.68%)和围垦年限(4.12%),并且土壤类型与围垦年限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r=0.64,P0.001)。研究区内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变异上呈现中北部较低,西北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并与种植模式的分布差异基本一致,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变化,而围垦年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