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化肥有机肥配合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要:通过对不同施肥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尿素深施入土壤后氮素在土-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途径,采用自制装置模拟水田并测定土壤及表层水中氮素浓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此对氮素的迁移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深施方式下,氮素在表层水中发生的反应以氨挥发和硝化反应为主,在土壤中主要进行反硝化反应;尿素深施入土壤15天后系统中氮素损失量占总施肥量的14.86%,其损失来源于氨挥发和生物反硝化作用,分别约占总损失量的68.95%和31.05%。尿素深施方式下水田中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十分复杂,通过分析土-水系统中存在的反应和氮素迁移转化途径可为合理施肥及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田氮素化肥的大量损失,主要是由于氨的挥发、反硝化作用、氮的生物固定以及淋溶损失等原因引起的。农作物一般只能利用总施氮量的25—30%。据土壤科学家们的研究,采用通过特殊处理的肥料和采取不同的施肥时间与施肥方法,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热带——亚热带多雨湿润区旱地土壤尿素氨挥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赤红壤类土壤尿素施用量和施用深度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服用量增加,氨挥发量增大,氨挥发率在每公顷施氮450kg时,达最大值;随氮肥施用深度增加,氨挥发量和挥发率均减小,施肥深度为6cm时,氨挥发损失已很小,可忽略不计;氨挥发作用主要发生在施肥后30d内,但增大施氮量和施肥深度都会使氨挥发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系统了解稻田种植豆科填闲作物紫云英后氮素流通的变化情况,笔者综合阐述了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系统中氮素的输入、输出的影响,整体评价水稻-紫云英种植体系中氮素的平衡,结论主要包括:(1)紫云英能高效固氮并替代部分化肥、提高氮肥利用率;(2)通过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含量,紫云英可以增加水稻收割携走氮量;(3)紫云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氮素的径流损失;(4)紫云英可能具有降低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潜力,但是支撑数据较少;(5)紫云英能够显著减少稻田NH3挥发,但是对N2O的影响尚存争议。综上所述,紫云英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氮素损失所带来的环境风险,有效改善稻田土壤系统氮素平衡情况。  相似文献   

6.
新型缓释尿素的缓释特性及其在土壤中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基于改性基质材料研制的缓释尿素的氮素释放和形态转化特征,笔者通过室内淋溶和土壤培养试验,分析其氮素淋失、氨挥发及氮素形态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砂柱淋溶试验中,普通尿素在第2次淋溶时氮素累积释放率达98.9%,而缓释尿素处理为62.4%。土柱淋溶试验中,缓释尿素前3次氮素淋溶量显著低于普通尿素处理,之后缓释尿素氮素淋溶量总体上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缓释尿素累积氮素淋溶量(144.3 mg N)与普通尿素处理(146.9 mg N)无显著差异。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均在第3天达到峰值,但缓释尿素可使氨挥发损失显著降低41.6%。尿素中的改性基质材料对氮素形态转化无明显影响。因此,该新型缓释尿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材料中的网状结构对养分的吸附而表现出保肥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建军 《耕作与栽培》1990,(1):52-54,34
一、引言施肥是耕作制度的中心环节之一,对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改善是至关重要的。肥料施入土壤后,除了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土壤吸附及固定外,还通过各种途径而损失。氨的挥发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许多因素与氮肥的挥发损失有关,如土壤pH值、温度、NH_4~+离子浓度、土壤特性、土壤水分、通风速率及肥料混施等。大量研究表明施用的化学氮肥有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不同基肥施用方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密闭室强制通气装置对冬小麦不同基肥施用方式 (表施、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 )下的土壤氨挥发损失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肥料在土壤中的位置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非常显著。表施处理明显促进氨的挥发 ,该处理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达 4 6 0 8%。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处理都能有效地抑制氨挥发损失 ,2种施肥方式下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均未超过10 % ,表施处理的土壤氨挥发时期达 12d ,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的氨挥发时期仅为 6d。  相似文献   

9.
土壤氮素氨化、硝化及固氮作用是影响作物氮素吸收及氮肥损失的主要因素, 为揭示氮肥减量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土壤氮素转化特性及排放规律, 利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模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玉米-大豆套作IMS)和3种施氮水平(不施氮NN: 0; 减量施氮RN: 180 kg hm -2; 常量施氮CN: 240 kg hm -2)对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及氨挥发、N2O排放、NO3 --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IMS较相应单作提高了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 IMS的氨挥发损失率和N2O损失率较MM降低21.6%和29.7%; IMS下玉米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高于MM, 而大豆土壤的NO3 --N积累量显著低于MS。各施氮处理间, RN较CN降低了玉米土壤的氨化与硝化作用, 增加了大豆土壤的硝化和固氮作用。IMS下RN的玉米、大豆全生育期固氮作用较CN增加29.7%和32.0%, 年均氨挥发总量和N2O排放量较CN降低37.2%和41.0%。玉米-大豆套作系统在减量施氮下通过提高土壤氮素氨化、硝化与固氮作用, 减少氮素排放损失, 增强耕层土壤NO3 --N积累, 为作物氮素吸收提供了充足氮源。  相似文献   

10.
化肥深施是将化肥定量地施入到地表以下作物根系密集的适当部位 ,使养分能够被作物充分吸收 ,减少挥发和淋失 ,达到提高化肥利用率、节肥增产的目的。化肥深施主要有沟施、穴施、条施等方式 ,其核心内容是将肥按作物需要的用量施入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中 ,以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1 化肥深施的作用应用化肥深施技术 ,可以减少化肥的损失 ,提高化肥利用率 ,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 ,碳酸氢铵表施 5d氮素损失 13.8% ,深施入土 7cm5d氮素仅损失 0 .88%。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表明 ,碳酸氢铵、…  相似文献   

11.
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及阻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菜田在蔬菜作物生产中占据重要比例,土壤氮素作为设施菜田生产中需求量最高的营养元素,在保证设施菜田品质与产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设施菜田土壤一直处于高度集约、高度施肥、土地利用率高,使得土壤氮素利用率偏低,淋溶损失严重。本文基于2001—2021年来国内外对于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研究成果,从概述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损失途径及淋溶特性着手,分析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淋溶影响机制。总结出设施菜田氮素淋溶损失主要受到施肥、灌水、土壤质地及种植年限影响,采取减氮控水、调节土壤碳氮比、施用土壤抑制剂以及运用填闲作物等措施,能够在保证设施菜田作物品质条件下,降低土壤氮素淋溶损失。探讨针对设施菜田氮素淋溶损失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设施菜田的合理管控与生态可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玉溪田烟前作蔬菜面积增加及其肥料用量较大,对后作烤烟的施肥及烟叶产质量产生明显影响的实际问题,于2004-2006年采用大区试验方法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壤有效N水平内及施N量基本相近的条件下,小麦及油菜、蚕豆、大蒜及叶菜类、菜豌豆等不同前作的烤烟产量、产值及中上等烟比例有明显差异。烤烟施N量,除考虑土壤有效N含量外,还要考虑前作;烤烟前作为大蒜、叶菜类、菜豌豆等施氮量较大的田块,要严格控制烤烟的施氮量;提出了土壤有效N及不同前作与烤烟施N量的关系表,丰富和完善了烤烟科学施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N fertilizers on cereal yields and nitrogen (N) uptak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 of crop residues and their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ereal yield, nitrogen uptake and simple N balance have not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ntecedent leguminous (white clover and field pea) and non-leguminous (perennial ryegrass and winter wheat) crop residues, each subjected to four different residue management practices (ploughed, rotary hoed, mulched and burned) on grain yield, nitrogen uptake by succeeding winter wheat crops, soil N mineralization and simple N balance. Grain yield and N uptake by the first wheat cro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leguminous than non-leguminous residues, following the order of white clover>pea>ryegrass>wheat. Grain yield under the mulched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management treatments due to lower plant population established. While N uptak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under rotary hoed and mulched treatments as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s, mulching had a positive residual effect on the grain yield of second wheat crop. Similar to grain yield, total soil N mineralization was greater under leguminous residues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of first wheat crop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N ratio of the residues. The calculated simple N balance showed that positive N balances occurred under white clover after one wheat crop when N inputs from only crop residue tops was considered. This also occurred even after two wheat crops when total N inputs from crop residues (tops+roots) were considered. However, with pea, the positive N balance occurred only after the first wheat crop when total N input from crop residues (tops+roots) were considered. These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root-N to the N economy of the cropping system, which was largely ignored in most studies. The burning of residu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other residue management treatments. This was also evident from N balance calculations, which showed, in general, N balance was lower or more negative under residue-burned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Overall,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retain crop residues in the field, even though non-leguminous residues may cause substantial soil N immobilization initially reducing N availability to the first wheat crop, this N eventually became available to subsequent wheat crops and also increase the fertility of soils in the long-term. Thus, N inputs from crop residues are far more beneficial to the cropping system as compared to the burning of crop residues in the field or their removal from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4.
津郊菜园土壤酶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津郊区不同种菜年限菜园土壤剖面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蛋白酶活性分布状况,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酶的活性均随剖面深度呈梯形减弱,随种菜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其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趋势,菜园土壤通体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旱田土壤,菜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做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碳源材料对设施土壤碳氮状况及作物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旨在改善设施土壤碳氮状况,提升菜田土壤质量,以期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对促进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施用天然木本泥炭、人工木本生物炭、人工草本生物炭等不同碳源材料研究设施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作物生长影响,分析不同材料的碳氮调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改善效果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4。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添加碳源物质的处理较处理4土壤全氮含量提高13.8%~15.9%。土壤C/N比值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4,施碳处理均提高了土壤C/N比值,且施入碳量越高对提高C/N越明显,而3种不同碳源材料对深层土壤碳、氮影响不明显。处理2产量最高,较对照增长了11.87%。处理3促进根部生长明显。各处理对菠菜综合品质的影响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4。施加碳源材料可以补充土壤碳素,同时可调节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吸收,土壤碳氮失衡问题得到改善,最终对提高蔬菜产量与改善品质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蔬菜种植模式对涂地土壤性状及蔬菜连作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蔬菜种植模式和种植年限对蔬菜地土壤性状及蔬菜生长障碍发生的影响,在浙东滨海涂地区按蔬菜种植年限(5~10年和10~20年)和种植模式(水稻 蔬菜年内连作、露天蔬菜-水稻轮作、露天蔬菜、冬季大棚蔬菜 夏季露天蔬菜和常年大棚蔬菜)分组鉴定土壤质量与蔬菜地连作障碍,并与长期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农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植蔬菜后,土壤容重呈增加的趋势;与长期种植水稻的用地相比,露天蔬菜、露天蔬菜-水稻轮作和水稻 蔬菜年内连作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但长期种植大棚蔬菜则可导致土壤结构的恶化。种植蔬菜后,土壤酸度增加,有机碳下降,磷素、氮素、有效钾和盐分明显增加,对大棚蔬菜地的影响比露天蔬菜地更为明显。土壤中磷素、氮素、有效钾的积累和土壤酸化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种植蔬菜也显著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研究区内蔬菜地连作障碍类型主要有病害、地下虫害、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缺素等,其发生比例随蔬菜种植年限明显增加,由低至高依次为:水稻 蔬菜年内连作地<露天蔬菜-水稻轮作地<露天蔬菜地<冬季大棚蔬菜 夏季露天蔬菜地<常年大棚蔬菜地。研究认为,蔬菜与水稻轮作可减少蔬菜连作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清远市郊菜地土壤营养和叶菜产量状况及施肥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清远市郊蔬菜地养分状况,为叶菜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2008年10月-11月采用均匀布点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了市郊的7个区点的土壤样品,按照国家土壤营养成分测定标准方法,测定了土壤的主要营养成分和pH值。按当地菜农施肥量的1/4量分期施肥,盆栽小白菜、生菜和油麦三种叶菜,并称取各自的经济产量。【结果】结果显示,土壤整体肥力接近华南地区的水平,属于低肥力菜地,各点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和叶菜产量差异程度很大,氮、磷、钾的比例明显失调。【结论】测土配方合理施肥对于清远市蔬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怒江中游流域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指导怒江中游流域的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减少化肥成本投入,同时减少氮磷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怒江中游流域的贡山、福贡、泸水3个县的110个土壤样品进行常量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分析与评价3个县土壤的酸碱度状况和主要肥力指标。结果表明:怒江中游流域110个土壤样品pH最小的为5.5,最大的为7.5,平均pH 6.5,变异系数为7.47%。大部分土壤呈现中性,部分土壤呈现酸性和弱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还会使肥料的利用率下降,部分土壤呈弱碱性,会增加氨的挥发性从而降低氮肥的肥效,处于碱性的土壤会使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吸收率降低,因此建议采取施用酸碱调节剂来调节土壤pH,使土壤pH适宜作物的农业生产。有机质含量为6.0~34.0 g/kg,平均值为18.20 g/kg,变异系数为38.81%。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处于偏低水平,需要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在0.31~1.70 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24 g/kg,变异系数为26.71%。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在全氮含量较低的土壤耕地增施氮肥,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最小值为11.6 mg/kg,最大值为128.6 mg/kg,平均含量值为81.8 mg/kg,其变异系数为29.79%。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小值仅为0.1 mg/kg,最大值为36.2 mg/kg,平均值为15.4 mg/kg;其变异系数为60.69%。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异程度较大,需要在缺磷的土壤增施磷肥,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速效钾的含量范围在19.3~110.0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62.8 mg/kg,变异系数33.98%。大部分土壤需要增施钾肥,提高土壤的供钾能力,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提出了在施用氮磷肥料的同时调控土壤酸碱性,来提高土壤氮磷肥料利用率,根据实际耕地情况增施有机肥、钾肥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菜地土壤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皖北地区菜地土壤为供试土壤,以其相邻粮田为对照,研究了菜地土壤氮磷钾含量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种植蔬菜,菜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发生了不同变化,与一般粮田相比,菜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菜地土壤0 ̄6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一般为相邻粮田土壤的3 ̄20倍;菜地土壤磷素积累特别明显,主要积累于0 ̄40cm土层中,菜地土壤全磷积累量为粮田的1 ̄5倍,有效磷积累量为粮田的7 ̄20倍;菜地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粮田土壤,为粮田土壤的0.6 ̄4倍左右。种植蔬菜时间越长,土壤养分积累量越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湖南农业大省,农业废弃物种类多,量大面广的问题,本研究根据不同种类的农业废弃物资源与有机肥产品特点设计了5种处理利用模式:(1)鸡粪+秸秆制成有机肥用于果蔬茶;(2)牛粪+烟末制作有机肥用于粮食与经济作物;(3)蘑菇渣等废弃物制作有机肥;(4)尾菜+饼粕制作有机肥用于蔬菜基地;(5)鸡粪+返料制作有机肥用于经济作物。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降低废弃物消纳和企业生产的时空成本,避免二次污染,获得了更多的有机肥料资源。这些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废弃物、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了借鉴,解决了农业污染物就地处理的技术难题,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