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PVD在甘薯植株上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片变小而体现有效叶面积低,叶绿素含量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而汰除SPVD可增大叶"源"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而脱除SPVD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SPVD的脱除可增加3.4%的茎叶产量和2.9%的鲜薯产量,而SPVD浸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和49.1%。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SPVD在甘薯植株上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片变小而体现有效叶面积低,叶绿素含量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而汰除SPVD可增大叶“源”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而脱除SPVD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SPVD的脱除可增加3.4%的茎叶产量和2.9%的鲜薯产量,而SPVD浸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和49.1%。  相似文献   

3.
以高淀粉甘薯品种西成薯007的病毒苗、常规苗和脱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PVD可导致甘薯地上部丛生和矮化、叶面积指数降低,"源"变小,同化能力和光合能力降低;"流"变小,最终导致生物产量降低;脱毒后可增大叶"源"和叶面积指数,提高植株的光合能力和"流"的通畅性,从而增加产量。SPVD可使甘薯植株的超氧化物歧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上升,抗氧化活性降低,细胞膜受到伤害,最终导致产量降低;脱毒后可增加SOD、POD和CAT在植株体内的活性,从而降低MDA对植株的危害。与正常苗相比,SPVD的脱除可增加3.43%的茎叶产量和2.89%的鲜薯产量,而SPVD侵染可使茎叶和鲜薯分别降低69.94%和50.4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SPVD造成甘薯减产的机理与薯苗内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病毒嫁接方法对6种甘薯品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嫁接SPVD病毒后各参试甘薯品种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徐紫3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叶绿素降低对甘薯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大.甘薯品种徐050801处理组与对照组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对SPVD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甘薯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徐薯22等8个不同肉色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嫁接SPVD,测定了甘薯生物学产量及块根中主要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嫁接SPVD后,所有甘薯蔓长变短、基部分枝数增多、单株地上鲜重增加;不同品种小区产量为6.53~12.75 kg,与其对应的健康处理差异显著;病毒侵染后能提高甘薯地上干率;病毒降低了甘薯薯块干物质的积累、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但显著提高了薯块还原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目的】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90%以上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对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情况进行研究,建立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的早期预警和流行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选取重庆地区具有不同SPVD典型症状的甘薯品种(系)叶片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症状和SPFMV、SPCSV的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NCM-ELISA)检测;对供试材料叶片中的SPFMV外壳蛋白CP和SPCSV热激蛋白HSP70核苷酸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根据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以甘薯泛素(ubiquitin,UBI)和组蛋白(histone,H2B)编码基因为内参对供试样品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与感染SPVD典型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取自不同甘薯品种(系)、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以及相同植株不同部位叶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筛选可快速、精确、定量检测SPVD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症状学诊断表明不同甘薯品种(系)的感病叶片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症状特点,同一品种(系)的不同感病植株感病症状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SPFMV至少存在2个株系类型(RC和EA),SPCSV至少存在1个株系类型(WA)。在15份供试材料中,10份材料由NCM-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均检测到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且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与发病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其检测结果可准确反映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情况。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系)或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病叶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植株顶端幼嫩叶片和中部成熟叶片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也存在差异。染病材料中SPFMV中CP转录水平均相对较高,是SPCSV的HSP70转录水平的3-556倍。4份材料经NCM-ELISA检测只有SPFMV而没有SPCSV感染,而荧光定量RT-PCR还可检测到其中2份材料中SPCSV HSP70转录水平,说明这2份材料中也存在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表明荧光定量RT-PCR比NCM-ELISA检测结果更灵敏、准确。【结论】 筛选出可利用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建立了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针对性地监测预警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在建立甘薯SPVD防御体系时,需综合考虑2种甘薯病毒的共侵染特性和甘薯品种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在阜阳的发生出现了先升后降,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2013-2016年发病率逐年升高,至2016年达到最为严重时期。2017年至今,SPVD发展势头得到遏制,以零星发病为主。  相似文献   

8.
廊坊地区甘薯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摸清甘薯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害发生种类与发病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对廊坊及其周边地区甘薯育苗圃、大田新移栽苗和收获期薯块的病害发生种类与发生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严重威胁调查区甘薯生产的病害有甘薯病毒病(SPVD)、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根腐病。其中,SPVD自2009年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已经蔓延到了所有调查地块,传播速度之快应引起甘薯行业的高度重视;其他3种甘薯传统病害也有随连作年限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相似文献   

10.
《农化市场十日讯》2019,(7):18-18,29
一、研发背景甘薯病毒病害(SPVD)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同时感染甘薯并互作时,产生的甘薯病毒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对甘薯产业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危害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等,防控难度较大。该文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进行防控期间,根据防控原则可采取农业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物理防控、检测预警以及应急防治等防控措施,以期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并为其他种植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烟叶病虫害,开展黄板、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绿色防控技术可降低虫害发生率,降低TMV、PVY、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建议在发生初期之前使用绿色防控技术,高峰期时用绿色防控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深圳宝安区石岩蔬菜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措施进行绿色防控,调查小菜蛾、斜纹夜蛾和黄曲条跳甲3种主要害虫的危害情况并检测蔬菜残留。[结果]与空白对照区相比,采用绿色防控措施降低了害虫数量,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成本,降低了蔬菜农药残留。[结论]绿色防控措施有大面积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果实蝇是水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繁殖力强、寄主广泛、终年危害,近年来对开远市水果产业造成重大损失。经过4年来对开远市果实蝇发生消长规律的监测调查、防治试验,摸索出开远市果实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经过防控示范,示范区化学农药用量降低50%,成虫密度降低99.2%,虫果率降低1.7~2.3倍,防控效果提高82.22%。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草莓上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免疫诱导剂结合不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其对草莓产量、品质和病虫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病虫害绿色防控处理后,草莓当月产量和大果率平均比对照提高12.5%和8.2%,叶绿素含量提高9.9%,叶片电解质渗透率降低7.5%。不同绿色防控技术中,使用诱导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后,产量、大果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6.6%、6.9%和6.0%,叶片电解质渗透率降低16.2%。综合病虫害绿色防控处理使草莓病果率降低17.7%,灰霉病病情指数降低24.3%,其中,诱导剂使用后,病果率和灰霉病病情指数降低13.1%和29.9%。  相似文献   

16.
病虫害是威胁玉米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规模扩大,病虫害发生频率提高,种类也日趋增多。该文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玉米锈病、玉米叶斑病、玉米穗腐病、玉米螟、玉米粘虫等山东省岱岳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等治理措施,以期最大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玉米病虫害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欧莉川  林华 《农技服务》2014,(2):134+136-134,136
针对小江河保护地连片种植区域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需求,以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导向,通过科学的防控方案筛选,应用物理防控,生态防控技术对保护地栽培进行区域绿色防控,以达到降低作物因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或效益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为主要目标,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科学控制病虫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中国绿色防控示范区,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包含小麦、玉米及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绿色防控面积较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09年马铃薯晚疫病在渝东北区特大发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制定防控方案,从生态环境、病原菌、品种、种植方式、药剂、监测及防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消灭初侵染源、引进推广新技术和加强预警防控、健身栽培及监督管理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马铃薯晚疫病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农区鼠害防控采取春季防治压基数,秋季防治保丰收的防控策略;总体目标是鼠药使用量逐步降低,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全省农区不出现鼠传疾病疫情;防控对策有"毒饵站"灭鼠技术、地下鼠的防控、TBS技术及器械防控、生态环境治理控制农区害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