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均造成较大的影响。采用遥感监测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监测,获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预警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开展日常监管等提供基础数据。基于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探讨控制和减少人类活动的相应对策,如加强管理监督、监测评估、科学绿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区共管和生态修复等,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地管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世界自然遗产地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政策历史演变过程及自然保护地现状。通过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的关系、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与保护地在我国实际保护工作中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两者均受到高度关注;2)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3)目标任务各有侧重;4)内涵和保护严格程度不同。为促进我国遗产地/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文章提出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协调,以及发挥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关键。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地缓冲地带划建方式、建立社区扶持机制和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特许经营机制也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引入智能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以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为研究案例,探索自然保护地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研究自然保护地多类型、多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和融合管理,分析自然保护地不同数据类型特点。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需求,研建数据、资源、监测、管理等4个独立模块系统组成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平台,从技术上解决多部门、多类型数据的传统管理、数据更新等问题,从管理上理顺自然保护地设立、调整、撤销以及建设项目等工作的线上流程,从应用上实现单个平台对自然保护地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有力支撑了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便捷化管理,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构建的平台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可推广至各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使用,以推进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自然保护地全民所有土地与集体土地权属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理社区居民权益与自然保护二者关系是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面临的挑战。在总结与提炼钱江源国家公园创建区保护地役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探索、构建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管理和评估技术体系。该体系在管理层面涉及管理流程、方案编制、调查核实、供役地授权文件形成、合同签订、管理制度建设等环节;在评估技术层面涉及评估对象、内容与类型、评估流程、数据获取,以及合同履行情况、集体林地与农村承包土地保护地役权资产和生态效益评估等内容。该体系建设提供了以集体土地为主的国家公园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实操性规则,对高质量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体系、保护目标等涉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者制定保护管理规划与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与管理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阐释了自然保护地定义,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各类型显著特征及管理要求,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框架对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5个自然保护地为例,通过调查评估、空缺分析和边界优化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同时明确了明溪县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可有效缓解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推动明溪县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8大喀斯特类型中治理成效最低、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面临石漠化严重、干旱频发、植被恢复难等突出问题。文中针对水分是影响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效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分梯度差异与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利用日趋成熟的水分脆弱性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耦合暴露度、敏感性及适应性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遥感影像分辨率和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大小的评价单元进行水分脆弱性评估;在建立物种库—功能性状—生境特征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功能性状差异进行喀斯特断陷盆地植物群落机制构建的研究方案。提出的研究方案有望解决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水分梯度特征与分布格局、自然植物群落组配规律及其生境特征、水分梯度与生境要素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功能性状组成的影响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可为不同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世界和中国在保护区数量攀升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应采取宏观调控与保护区自身管理相结合的措施来提高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改进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建立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改善保护区的投资渠道、完善保护区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管理的外部保障系统的主要途径;完善保护区自身的有效管理过程需要从资源保护与监测、环境影响评估、加强科学研究、规范生态旅游、开展环境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为对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平衡计分与层次分析法,依托青海省39个实施单位2017年天保工程建设现地调查数据,从工程管理、森林管护、配套设施与资金管理4个方面构建天保工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以及评估方法提供参考,并结合青海省2017、2018年天保工程绩效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为后期天保工程管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评价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是当前自然保护区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其目标在于发现管理不足、识别管理威胁、提出改进建议等。文中比较了6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和3种我国现有的评价方法。其中国际上的评价方法多是基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提出的框架构建。“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价和优先性确定方法”、“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2种方法, 可以实现快速识别管理威胁并进行动态跟踪。我国有2种评价方法采用指标分级打分的形式,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已应用到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评价中。此外, 将森林认证引入管理有效性评价是我国研究者的一项创新。发挥认证的优势将对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和改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至今已历140余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承载力管理体系,其中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理论(VERP理论)被认为是国家公园游憩管理中最具使用价值的工具之一。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VERP理论则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路。文中梳理VERP理论相关内容,介绍美国拱门国家公园对VERP理论的应用实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措施:明晰管理目标,坚持“自然环境”为主的监测体系,加强规划和管理“软硬实力”,提倡“国家主导、社会响应”式的科学研究,保障和提升监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覆盖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保护管理的有效性低。自然保护区管理对象异于其他地区,是以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管理有效性评价应从种群安全、自然保育、社区和谐3个目标层次的实现程度进行考量,评价体系设计重点应把握管理基础、机制、决策、实施、监督5个管理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包括16个评估因素44个评估指标的设计方案。评价方案选择1 394个国家级和地方自然保护区进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施工企业信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对施工企业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首先构建一个合理的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及企业的信用等级。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信用指标的设置符合工程实际,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实施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与优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框架,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评分,计算其管理有效性指数值(ME)和管理优先性指数值(MP),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构设置、管护设施、管理制度、经费管理、生态旅游、监督与评估的ME值均为1.00,其管理有效性最高;而宣传教育、权属、规划设计、科研监测和管理队伍的MP值均大于1.00,应优先加强管理.为此,该保护区的主要管理对策应包括打造南岭特色生态文化的实体和网络平台、构建利益协商、共享和监管的长效机制以及建设科研监测的新型台站.  相似文献   

19.
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例比较分析了AHP法、熵权法、熵AHP法3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及线性加权和法、指数加权法2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在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方面,熵AHP方法集专家决策与数据信息决策于一体,客观科学;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方面,指数加权法模型考虑了森林经营的多目标和协调发展要求,较接近森林经营现实。因此,基于熵AHP方法的指数加权法模型是一种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旅游管理是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适宜的治理模式是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旅游利用多重管理目标的社会条件。文中在分析自然保护地治理统计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全球自然保护地治理及其旅游治理模式,总结模式选择的特征,并提出我国模式探索的建议。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治理应以政府治理为主,分类、分区域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因时、因地拓展多主体参与治理,旨在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管理效率、创新自然保护地多元治理提供借鉴,进而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