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科学的田间管理 1.1 合理灌溉 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蘖初期深水灌溉,水层5cm左右,严防脱水,返青后2~3cm水层,有效分蘖前以浅为主,提高地、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结束时,对生长繁茂地块,立即排水晒田7~10天,控制无效分蘖,晒田程度达到田面发白,地面有裂纹,池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促进根系发育.排水晒田后,采取干、湿、干的间歇灌溉,促根保叶,养根保蘖.后期如遇到夜间气温低于17℃以下,采取深水护根,水层15cm左右,这是防御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孕穗期浅水勤灌:抽穗后浅水灌溉;黄熟期应停止浇水.  相似文献   

2.
随着水稻不断生长发育,其需水量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灌溉方式直接影响到水稻中后期的生长发育.通过试验可确定灌溉的雏模式为:分蘖始期进行浅水(3~0 cm)灌溉;有效分蘖期可进行浅湿交替灌溉;分蘖末期进行落干晒田,以培育水稻后期健壮的根系;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应保持3 cm左右水层,能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枝梗和颖花的正常发育,促进穗大粒饱,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返青;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   

4.
《农家顾问》2009,(7):30-31
连作晚稻处于插种、返青至分蘖盛期。连作晚稻尽可能在7月底8月初插种完毕。农事重点是水分管理、施分蘖肥和病虫草害防治三大块内容。返青期保持3厘米水层,返青至分蘖盛期,浅水灌溉,至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时,排水搁田。结合除草早施、重施分蘖肥,倒二叶露尖时根据苗情适施保花肥。  相似文献   

5.
水稻插秧后的前期本田管理,目标是确保秧苗返青成活,促进增加早期分蘖,到幼穗分化时有足够的有效分蘖数。手段是通过加强水的管理,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从而达到壮根、壮秆和足蘖。一、水的管理1、浅水灌溉或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6.
通过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评价方法,对水稻调亏灌溉管理模式提出不同生育期调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综合评价,确定水稻调亏灌溉最优管理方案:返青期土壤水分控制下、上限为相对饱和含水率的70%~100%;分蘖初期为90%~100%;分蘖中期含水率90%,田面水层10 mm;分蘖末期为60%~100%;拔节孕穗期为90%~100%;抽穗开花期为0~20 mm,为节水高产型灌水方法和调亏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1.节水灌溉移栽至返青期,灌水3~5厘米,缓苗促蘖.分蘖开始至分蘖盛期,以浅、湿为主,即前水不见后水,每隔2~4天灌1次浅水,田面保持2~3厘米水层,土壤0~5厘米表层保持水分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直播稻节水灌溉技术,设置节水型灌溉和常规型灌溉2种灌溉方式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可节约用水15.2%左右;有效分蘖节位较多,且低位分蘖发生率增加;根量增多,根系增粗;产量增加明显。同时总结了节水灌溉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边作晚稻处于插种、返青至分蘖盛期.连作晚稻尽可能在7月底8月韧插种完毕.农事重点是水分管理、施分蘖肥和病虫草害防治三大块内容。返青期保持3厘米水层,返青至分蘖盛期,浅水灌溉,至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时,排水搁田.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秧大田期需水特性与节水灌溉指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水稻旱秧移栽后有明显的分蘖和生长优势 ,尤其在较低土壤水分或节水灌溉条件下 ,旱秧有效穗数多 ,干物质累积量高 ,籽粒灌浆速率快 ,成熟期叶片衰老慢 ,根系活力强 ,较湿润秧显著增产。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 ,旱秧较湿润秧减产的幅度小。研究表明 ,旱秧大田期具有适应较低土壤水分的能力。依据旱秧各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反应的特性 ,提出了控制低限土壤水势的高产节水灌溉指标 :移栽后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 1 5~ - 2 0 k Pa;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二次枝梗分化期为 - 2 0~ - 40 k Pa;二次枝梗分化期至出穗后 2 0 d为 - 1 5~ - 2 5k Pa;出穗后 2 1~ 45d为 - 2 5~ - 35k Pa  相似文献   

11.
以3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盐粳9号、南粳5055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湿润灌溉与传统淹水灌溉方式下,返青速度、发根量、分蘖性、穗粒结构等方面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发现,湿润灌溉条件下水稻返青快、分蘖早发、分蘖量多、分蘖成穗数提高2.1%~11.6%,增产9.1%~18.7%,赤枯病发生率、倒伏比例降低,杂草发生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量。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12~20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2~6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而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1.5%和6.1%。  相似文献   

13.
<正> 水稻采按叶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经济用水,减少水费开支,而且能增加植株的有效分蘖,促使穗大粒重,提高产量。实践证明,按照叶龄进行节水灌溉,一般比常规灌溉增产5%~8%,高产田块增产的幅度更大,经济效益更高。水稻叶龄节水灌溉有"五种"方法:1 寸水护苗。水稻移栽到活棵要寸水护苗,秧苗移栽后,常因日晒、植株受伤,稻苗延缓返青,必须在秧苗栽插后,采用寸水护苗,时间持续2~3天,有利秧苗早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即插秧至返青阶段有水不淹心;返青至分蘖高峰期寸水不露泥;拔节孕穗至蜡熟末期间歇灌溉,缺水补水。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模式稻田可节水1800m^2/hm^2,可增产625.5kg/hm^2,纯增收1368.45元/hm^2。  相似文献   

15.
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农家顾问》2010,(2):32-32
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是指秧苗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毫米)返青活苗,分蘖前3-5天灌1次薄层水(10~20毫米);当每套顷苗数达到270万~300万时,晒田7~10天;晒田后复水,拔节至抽德始期浅水勤灌,保持干干湿湿,每次灌溉的水层为20~30毫米.侍落干后再进行下次灌水.  相似文献   

16.
二晚不妨试试薄露灌溉薄露灌溉是浅水与露田反复交替,使田面有一半左右时间接触空气,而土壤保持湿润。这种灌溉方式协调了水分和氧气的矛盾,改善根部生长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增加营养和水分的吸收;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增加了有效分蘖;田间湿度降低,抑制了病菌传播...  相似文献   

17.
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寒地井灌稻区井水低温造成的水稻减产问题,于2009年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浅水灌溉措施对寒地稻田水温、土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处理:控Ⅰ,水层控制在3 cm;控Ⅱ,水层控制在1 cm;CK(传统淹灌),保持5~10 em水层.结果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内的各生育时期,3种灌溉处理间水温和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稻返青后穴苗数和灌水间隔时间的试验研究表明,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穴苗数增加带来的增产效应不及返青后缺水对水稻造成的减产效应.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分蘖始期、分蘖盛期有所推迟,且影响较大,但对有效分蘖终止期影响较小,进而有效分蘖期缩短,分蘖数减少,每0.0667 hm2收获穗数和穗结实粒数减少,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在缺水条件下,尽可能提前返青后的灌水时间,并在稀植技术范围内适当增加插植苗数,可减少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水稻移栽后,田面保持5~25毫米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节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浅—湿—浅间歇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2.52%,湿润灌溉较常规灌溉使水稻增产0.32%,不同灌溉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水量比较和效益分析表明,湿润灌溉效果显著,在返青后至有效分蘖终止期的用水高峰期内节约用水量3 928.1 t/hm2,节水率达到54.8%;在整个生育期间节水5 247 t/hm2,节水率33.0%,节约用油成本29.3%,效益比较好,可实现节本增效和节约水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