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摩擦-接触型界面单元模拟钉土界面真实的变形协调情况,建立了基坑开挖土钉支护的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和工程实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借助动态仿真分析支护系统内力、钉土界面剪应力以及土体应力状态和应力路径随开挖、支护的不断推进而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定量揭示了支护系统的加固机理:单根土钉发挥应力分担、扩散以及传递的锚固作用,分别改善土钉头部、中部和尾部土体的应力状态,并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群钉系统发挥整体加固作用,增加土体刚度;土体强度、刚度增加且应力减小,双重抑制了边坡位移和塑性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土钉墙外部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方法。将优化方法和可靠性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分析土钉墙抗滑,抗倾和深层土体抗滑移可靠度优化分析方法,建立了优化分析数学模型,结合实例,探讨了土钉墙外部稳定三种失效模式下的可靠度指标β与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土钉墙受力精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钉锚复合土钉是在土钉支护结构中复合了锚杆加固技术的一种深基坑支护技术,是近年来在城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土钉支护技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土体的本构关系、土钉以及锚杆的模拟研究出发,建立了复合土钉的二维有限元模弛;利用Ansyse 8.1有限元软件对钉锚复合土钉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这种支护条件下不同锚固段长度和顶应力大小对土钉、锚杆的拉力和基坑的位移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土钉墙支护是通过土钉技术的加固使其成为一个复合挡土结构,是一种结构轻巧、性能可靠、造价经济、施工简便的支护方法,在基坑及边坡支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土钉支护隐蔽工程较多,施工质量难于控制。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一直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土钉墙边坡支护工程的作用机理、设计参数选择、施工工艺及工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旨在为此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桩侧土的剪切非线性性质,推导了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并以某工程实际的层状地基为例,研究讨论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厚度接触单元工作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接触单元能够很好地模拟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与桩侧土体之间滑移破坏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根据桩侧土的剪切非线性性质,推导了桩一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并以某工程实际的层状地基为例,研究讨论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厚度接触单元工作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接触单元能够很好地模拟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与桩侧土体之间滑移破坏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林木根系固土作用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林木根系的固土作用是通过影响土体的应力、应变(位移)状态来实现的.该文将根土复合体看作是由土体、根系以及土体与根系之间的接触单元所联系起来的有机体,采用Duncan-ChangE-μ模型和非线性界面单元模型对根系固坡问题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以油松为对象,模拟了油松根系与黄土相互作用的应力场,探索了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在根系固土机理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根系能使坡面表层的应力传递到土层深层,并弱化一定深度土层土体的应力,尤其是根底边缘附近的浅层土体应力减小的幅度较大,表明根系固土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土体浅层.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坡面在无林与有林两种条件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分别为1·821和1·984,有油松根系存在的边坡其安全系数比天然边坡计算的安全系数提高了10%,说明根系具有一定的固土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加筋膨胀土挡墙的蠕变特性。考虑了含水量对膨胀土的特殊作用.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加筋膨胀土挡墙在古水量和温度升高时其蠕变变形会变大;膨胀土的湿胀干缩特性使加筋土中筋材并非一直处于受拉状态.可以减缓筋材的蠕变性质;在较低的极限荷载比例下。膨胀土体中含水量的变化对蠕变起主要作用.在较高的极限荷载比例下,加筋膨胀土的恒载对蠕变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风兰 《农业与技术》2004,24(3):175-177
本文介绍了土钉墙在基坑边坡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实践证明,在基坑边坡支护设计中,应用土钉支护,经济、可靠、施工快速。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混凝土心墙土石坝中混凝土心墙与土石坝坝体之间的摩擦接触对心墙、坝体应力应变的影响,文章以某混凝土心墙土石坝为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二维模型,引入点点接触单元模拟混凝土心墙与其周围土体间的接触问题,研究了心墙与坝体的受力特性,并将其与不考虑心墙与坝体之间摩擦接触的情况比较。结果显示,点点接触单元可以模拟心墙及其周围土体间的接触面,且引入接触单元后,心墙、坝体的受力均减小,运行期心墙的受力减小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路边坡开挖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和边坡失稳等问题,分别从理论上分析植物根系生态护坡的力学机理和从试验上研究根系的抗拉锚固能力.理论研究表明,根系提高土的抗剪强度主要是通过根-土接触面的摩擦力把土中的剪应力转换成根的拉应力来实现的;根系在生长时分泌了大量高分子聚合物,将其表面附近的土颗粒聚集起来,从而抵抗边坡土体受水流等因素的侵蚀.刺槐幼株根系的抗拉强度试验研究表明:侧根抗拉强度最大值大于主根的抗拉强度最大值,其最大值可达91.41 MPa;与HPB235钢材强度设计值210 MPa相比,该株刺槐根系的抗拉强度可达到其1/4~1/2.  相似文献   

12.
丁政  封杰 《甘肃农业》2006,(7):238-239
借助某一工程实例叙述了土钉墙与锚杆联合支护的设计和施工情况,并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植物根系固土护坡效应的原位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南望山山脚下樟树的4个含根土样和素土样在现场进行原位剪切试验,对比素土样和4个含根土样的强度值、位移值,分析评价植物根系的固土护坡效应。结果表明:1)根系的存在提高了土体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且根系提高土体残余强度的程度更高;2)同素土样相比,4个含根土样在强度峰值点对应的位移值更大,在土体被剪破前,含根土体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根系增加了土体的延性;3)含根土体的应变软化段曲线较素土体的更加平缓,根系降低了土体峰值点后抗剪强度的减小幅度,使土体在较大应变处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提高了土体的延性;4)剪切断面上总根长、根面积比与土体抗剪强度的增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钉支护技术是一种基于普通土钉支护技术发展形成的深基坑技术手段,该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加强对基坑变形问题的控制,提升基坑边坡整体的稳定性,主要应用在土质不佳、基坑较浅的工况,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抗剪强度,实现超前支护,减少变形等问题。本文主要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钉支护的稳定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坑支护工程是一种较新类型的岩土工程,基坑开挖是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难题,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了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对扩建的工程,往往存在作业面狭小,受原有建筑物局限等因素影响,基坑某一立面过深等情况,从而对基坑的开挖及支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施工中有一种基坑边坡支护的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在造价、维护边坡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应用锚杆拉力计和项目组自行设计改进的剪切箱,原位测定了不同深度(10cm,20cm)分蘖期香根草根系固土、单根拉力。结果表明,在给香根草施加载荷初期,根系都会发生弹性形变,荷载与位移都按比例增加,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当载荷超过根系抗拉极限后,随着拉力的继续增加,根系发生塑性形变,载荷与位移关系逐渐偏离直线,反映出非线性弹性特征,测定的土体样方与土体分离。但与裸土样方相比,在施加同样载荷的情况下,有根样方位移明显要小于无根样方,说明香根草具有一定的固土能力,并且根系入土越深,植物固土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研究桩体复合地基在成桩过程中柱土接触处的相互作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实际情况,采用弹塑本构模型并考虑能够反应土体与桩体相互作用的接触单元,分析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桩体与土体间的位移和受力情况,其力学性能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检验,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上,应力最大的点在桩顶附近,应力最小的点在中性点附近.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加筋土挡土墙试验原型进行了改进.以不同超载下墙面板的土压力、墙面板的位移、拉筋的拉力等变化过程为依据,对加筋土挡土墙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探索.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加筋土挡土墙通过发生一定的侧向位移使拉筋发挥作用;墙面板所受的土压力随着竖向土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过程;拉筋对土体的侧限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后,墙面板的土压力将要开始随着拉筋内力的增大而减小;拉筋的内力越大,拉筋对土体的侧限作用发挥越充分,墙面板的位移增加越缓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建筑物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确保建筑物的问题定,建筑施工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本文主要对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土钉墙复合体的支护体系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地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是以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聚合物以及玻璃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各种类型产品,置于土体表层或各层土体之间,起到保护或加强土体的作用.土工合成材料可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和土工特种材料等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