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沙姜细菌性软腐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发病率10—80%不等,严重阻碍沙姜生产的发展.根据广西各地采样分离的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等方面与番茄青枯病菌比较相似,初步证明.沙姜细菌性软腐病菌是青枯病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沙姜细菌软腐病菌为害沙姜的肉质根、块茎和叶片.肉质根受害初为黄褐色,后变灰黑色软腐;块茎受害,表面无异常变化,剖开姜块,可见内部维管束变褐色,发病严重时,姜肉变暗褐色软烂甚至分解成糊状,只剩下沙姜皮.受害组织无特殊臭味;叶片受害呈水渍状湿腐.当天气晴朗时,病株叶片卷缩、蔫萎.沙姜细菌性软腐病一般在4—10月份发生,6~8月为盛发期.本文主要报告病原细菌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啤酒花根癌病在我国发生普遍,是影响啤酒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从啤酒花主要生产基地新疆、山东、浙江等地分离到61个菌株。通过培养性状、染色反应,以及14~15个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和12个菌株致病性的测定,确定啤酒花根癌病病原菌为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a tumefaciens(E.F.Smith &Jownsend)Conn属生物型1、病原菌菌株对K84(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菌株的细菌素敏感,各菌株间敏感性的强弱不一。盆裁番茄和啤酒花初步生防试验表明,用K84与敏感性强的菌株按1:1比例混合接种,番茄和啤酒花都不产生瘿瘤;而敏感性弱的菌株需用3:1才能防止瘿瘤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桑青枯菌血清型与其它分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12个县、市采集了20个桑青枯菌株进行血清学反应、生化反应、寄主范围、烟叶浸润反应、酪氨酸酶活性、致病性、溶源性和菌落特性等试验,并按前人的研究方法划分为相应的血清型、生化型、小种、致病型、溶源型和菌落型等,但这些分型相互间无一定的联系。根据血清学反应的结果,我们把20个桑青枯菌株和花生、番茄、木麻黄和马铃薯等青枯菌株总共划分为8个血清型,桑青枯菌的20个菌株分属于4个血清型。这些桑青枯菌株与花生、番茄和木麻黄等青枯菌株的血清学关系比与马铃薯青枯菌株的关系较为密切。据此我们认为青枯菌种下的分类应以血清型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在血清型下,依次为生化型、小种和致病型等。  相似文献   

5.
番茄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细菌(Ralstoniasolanacearumnov.comb)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发生的重大病害。本研究通过用紫外诱变法获得的无致病力青枯菌株ATm044和Asp061对有致病力的青枯菌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处理番茄后对青枯病产生抗性;2菌株可在番茄体内定殖并繁殖,移栽浸根是最佳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和病原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8~1989年从北京市、辽宁和黑龙江省等地调查采集的患溃疡病的病株和病果上分离到17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果实及叶片,均能产生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各菌株经细菌染色反应,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ELISA法)及蛋白质凝聚丙烯酰胺胶电泳等鉴定,认为番茄溃疡病的病原细菌是: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 (Smith) Davies et al.)。试验表明病原细菌可经种子带菌传染,病残体和病土壤可能是初侵染菌源。抗病性测定45个番茄品种均属感病品种。寄主范围除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龙葵和心叶烟。  相似文献   

7.
1.经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广西的甘薯瘟二种病原细菌〔菌株29(167—1)和2(167—1)〕及华南农学院寄来广东的甘薯瘟病原细菌(菌株 IR_4)在形态与染色反应,培养特征,温度的关系,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在致病性程度与寄主范围方面,广西的二种病原细菌也有所不同。2.经过鉴定,广西的二种病原细菌是分别隶属于黄色杆菌属(Xanthomonas)和有孢杆菌属(Bacillus)。广西甘薯瘟病原细菌之一鉴定为一新种:Xanthomonas batatae n.sp.;广西甘薯瘟病原细菌之二鉴定为另一新种:Bacillus Kwangsinensis n.sp.这两种病原细菌最主要区别在于形态上后者菌体特别长大并具有芽孢而前者则较短小而具有单极单鞭毛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等。3.广东甘薯瘟病原细菌虽经作比较研究,但未作致病性测定与未加命名,而仅作该菌的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番茄青枯病菌生化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青枯病是我国南方各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茄果类作物病害。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na-cearum Smith具有多变性,存在着不同的生化型。本文报道浙江省番茄青枯病菌生化型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1959—1960年期间作者曾对广东信宜县的1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广州郊区的2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和广西岑溪县的一个甘薯细菌性枯萎菌株进行了鉴定工作。根据这些菌株在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反应及致病性等方面的表现,作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但和黄亮等在广西所报导的两种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及国外报导的能侵染甘薯或甘薯同一属植物的病原细菌不同,也和花生和番茄青枯病菌不同。因此作者认为它们是一种新的病原细菌,暂鉴定为 Pseudomonas batatae n.sp.  相似文献   

10.
我国马铃薯青枯菌菌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分离自我国8个省市马铃薯青枯病株的43个细菌菌株的致病性,并研究了它们对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氧化能力。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马铃薯、番茄和茄子均具有微弱到很强的致病力。试验证明,供试的绝大部分菌株(38/43)属生化型Ⅱ,基本上来自一些马铃薯主要产区,有少数菌株(5/43)属生化型Ⅲ和Ⅳ,主要来自城市近郊蔬菜区。这一研究对马铃薯抗青枯病品种的培育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青枯萎蔫病树的根、茎和枝条上分离致病性的假单胞青枯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在电镜下观察,菌体形状大小为0.5×0.8~1.6×2.2微米;有1~7根鞭毛,长为2.6~7.5微米,通过寄主植物的接种试验,能导致多种植物感病,但和花生青枯病菌有明显差异、致病性有所不同,发病速度有快慢之别。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青枯病菌假单胞菌油橄榄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2.
 从番茄、烟和木麻黄根围土壤中分离了606个Pseudomonas spp.菌株,94a和22a对番茄、烟和花生青枯病有一定效果。用番茄青枯菌和花生青枯菌通过Co60辐射和紫外光诱变的无致病力菌株,25c、55b对番茄青枯病;45b对花生青枯病;107b对花生青枯病;有一些效果。但不够理想。试验结果证明从植物根围土壤筛选有拮抗作用的P.spp.有可能用于防治青枯病。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饲料聚合草的青枯病,是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六至七月份为流行期,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地区高达90%以上,可形成毁灭性病害。该病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叶片青枯萎蔫和根部腐烂而死亡。对分离自病根的细菌,经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及致病性等的鉴定,确认为青枯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于生理小种1(Race 1),生物型Ⅲ(BiotypeⅢ)。所致病害为聚合草青枯病。  相似文献   

14.
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生姜上的一种细菌土传毁灭性病害,化学防治易污染环境且常规化学药剂很难在土壤中起到持续控病的作用,生物防治是其理想的防治方法。为开发对生姜青枯病有效的生防措施,对从生姜根际土壤中分离的一株生防细菌YB-3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效果进行了研究,以丰富生防菌株资源库。采用抑菌圈法筛选拮抗细菌,对效果最好的拮抗菌株做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生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在平皿上对青枯菌的抑菌率为50.67%,盆栽试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60.86%;经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YB-3鉴定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YB-3是一株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姜青枯病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健康与发病植株根际细菌组成差异,构建相关性网络,并从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和筛选青枯菌拮抗菌群。结果显示,pH和速效磷是影响各采样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群落结构比健康植株更复杂,群落间相互作用数量增多;网络分析表明有15个属与Ralstonia直接相关;通过拮抗实验获得14株对青枯菌具有显著拮抗能力的根际细菌,其中包括3个不常见拮抗细菌类群,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剑菌属Ensifer和赖氨酸芽胞杆菌属Lysinibacillus。该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番茄青枯病预警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6.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本研究将制备得到的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作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中的伊利石最佳剂量为4%,最佳吸附时间为30 min,在该条件下伊利石对菌体的吸附率达到90.78%;温室试验中,伊利石吸附W51菌剂处理组在第14 d仍然表现出较好的防效62.29%,远高于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菌悬液处理组的42.91%。本研究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相对于单一的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对番茄青枯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等地采到的葡萄根癌病标本中,分离到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fumefaciens(Smith&Town.) Conn]3种生化型菌株。它们对玫瑰香葡萄的致病性明显不同。生化Ⅲ型菌株致病性强,形成大、中型瘤。生化Ⅰ型、Ⅱ型菌株致病性弱,只形成小瘤。生化Ⅲ型的不同菌株对葡萄、向日葵、烟草、番茄等8种植物的致病性也很不同。一类只能侵染葡萄,是窄寄主型;另一类除葡萄外,还能侵染向日葵、烟草、番茄,是宽寄主型。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对3种生化型菌株比较敏感;莎巴珍珠、贝达等比较抗病。生化Ⅲ型和Ⅰ型的一些菌株也能侵染梨、李、杏、樱桃、榆叶梅等几种果树。从山东白雅葡萄上分离的BS33-10菌株(胭脂碱质粒类型)接种在烟草、番茄上能形成畸嵌瘤。  相似文献   

19.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