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华南早稻、西南南部中稻进入返青至分蘖期,西南中北部单季中稻、江南早稻进入移栽至返青期。3月中旬以来,伴随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陆续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与常年同期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褐飞虱比例为近年来最高年份,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均与常年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前,广东省早稻前中期白背飞虱已呈严重发生态势,后期雨水可能偏多,将对褐飞虱发生有利,要有效控制后期稻飞虱危害,需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早稻病虫害发生的趋势是:纹枯病发病普遍;稻瘟病因感病品种多及受穗期阴雨天气影响,发病重,流行快;稻纵卷叶螟二代造成迟熟、早稻白叶成灾;稻飞虱危害加重。因此,在生产上,早稻后期要主攻“两病两虫”——即纹枯病、穗颈稻瘟病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相似文献   

4.
东至县今年水稻种植面积49万亩,其中早稻10万亩,单季稻26.5万亩,双晚约12万亩。全年天气灾害轻,6~7月降水少,无洪涝灾害,8~9月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后期阴雨天气少,病虫总体偏轻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偏轻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发生为害较轻;二化螟在局部稻区呈重发。  相似文献   

5.
1、发生情况,4月中旬以来,伴随着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开始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主要表现为:华南、西南灯下稻飞虱迁入量比常年明显偏多,褐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华南、西南中南部、江南南部田间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上年;华南、江南南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地区已出现较高的卷叶为害。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较为严峻,5—7月,稻飞虱在华南、西南、江南中南部稻区将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稻飞虱降落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1987-1994年我省8个主要不同类型稻区多年资料及“八五”期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省稻飞虱的降落分布与迁入虫量,气候因素(4-5月雨日及下沉气流的影响),地理环境(高山、丘陵盆地及江河入口处的特殊地形)有密切关系,早稻期间气候比较稳定,稻飞虱发生超标频率在65%以上的3个明显的主要降落区,晚稻稻飞虱的发生属不稳定型,主要受8-9月热带风暴及冷空气雨下带来回迁虫源,高山,丘陵盆地稻区降落虫量比  相似文献   

7.
^ 稻飞虱是湖南省稻区普遍发生并带有毁灭性的 一种害虫,以往中稻常严重受害,但在近两年来由 于本省水稻改制,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在早稻孕穗 至抽穗期,稻飞虱常猖獗发生,群集稻从下部为 害,使成片的稻株倒伏枯烂,有时造成全部失败。 稻飞虱由于繁殖迅速一旦在适宜的环境因子下,短 期间即能酿成巨大灾害,故对消灭稻飞虱主要关键 在于开展预测预报,正确掌握虫情,分析其稻飞虱  相似文献   

8.
当前,长江流域、江淮、江南稻区单季稻大部处于孕穗、抽穗阶段,江南双季晚稻大部处于分蘖期,部分已开始进入拔节生长阶段。7月份以来,受台风和降水偏多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大部稻区稻飞虱发生明显重于2005年同期,江南北部和长江流域尤为严重。据各地调查,目前褐飞虱已上升为主要种群,灯下仍不断出现迁入峰、数量偏大,田间虫口密度增长迅速,达防治指标面积比率高,短翅型成虫数量大,为后期发生留下了较大隐患。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同翅目、蝉亚目、蜡蝉总科、飞虱科世界性远距离迁飞性农业害虫 ,具有虫体小、繁殖快、数量多、种群强、范围广、来势猛、为害重、损失大等特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已上升为水稻的头号害虫 ,大发生的频率很高 ,周期缩短 ,是水稻生产的一大生物灾害 ,1987年该虫在江西特大发生 ,早稻暴发1113万亩 ,占早稻面积的48 %;1991年又在全国稻区大暴发 ,发生面积3.5亿亩 ,危害范围推进到北纬40度以上的天津稻区和渤海稻区 ,全国实际损失稻谷25亿公斤 ,加上防治用工和农药投入 ,直接经济损失50亿…  相似文献   

10.
小麦小麦病虫害是中等偏重年,南方病害偏重,北方虫害偏重。白粉病、纹枯病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偏重。赤霉病因无长期天气预报,难以预测。水稻水稻纹枯病全国中等偏重,沿海、沿江及高产地区可能大发生。白叶枯病近几年趋于稳定,但东南沿海、沿江受台风及洪涝影响地区将偏重发生。稻瘟病在华南早稻区中等偏重,西南中稻区可能大流行。稻飞虱、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中等偏重。稻  相似文献   

11.
晚稻后期进入到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此期晚稻对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已失去了补偿能力,故稻飞虱的危害易造成较大的损失。晚稻后期稻飞虱世代重叠,又常由长江以北中稻区随气流和降雨回迁到长江以南晚稻区,因而危害晚稻的稻飞虱往往是。多代同堂”,防不胜防。特别是晚稻后期,以褐飞虱危害为主,而褐飞虱短翅型成虫,食量大,繁殖快(甚至可行孤雌生殖),素有害虫中的繁殖“冠军”之称。  相似文献   

12.
25%阿克泰WG控制早稻稻飞虱药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克泰为控制稻飞虱为害的新型药剂。早稻田间稻飞虱中等发生时,在水稻孕穗末期每667 m2用药2 g,即可控制早稻后期稻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13.
正6月中下旬,南方早稻正陆续进入破口抽穗期,是病虫发生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当前,稻飞虱虫量在大部早稻田得到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总体偏轻发生,江南局部发生较重;稻瘟病在早稻区发生点多面广,重于上年同期。根据当前病虫害发生基数,结合下阶段气候条件分析预判,华南、江南早稻田"两迁"害虫和稻瘟病发生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稻瘟病流行风险高。各地植保部门需加强监测,因地制宜,抢晴施药,切实做好早稻穗期病虫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山区杂交早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飞虱是为害山区杂交早稻较严重的虫害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给杂交早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分析了山区杂交早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多来,南方早稻价格呈现持续上涨走势,即使是在新稻收获上市前后,也一反往年的季节性卖压造成价格下滑的情况,继续呈稳中趋强格局。进入2008年,受播种面积下滑、新稻生长期间不利天气和病虫害形势严峻等影响,新季早稻产量仍不容乐观。综合生产形势、种植成本、农民售粮心理以及当前市场行情走势等多方面因素预计,2008年新产早籼稻价格高开已成定局,后期将呈现高走态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省各地2009年早稻与中稻前期病虫发生实况,结合栽培、气象和历年资料等综合因素预计:全省晚稻和中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偏重至大发生,其中稻飞虱、纹枯病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或局部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瘟病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全省各地2009年早稻与中稻前期病虫发生实况,结合栽培、气象和历年资料等综合因素预计:全省晚稻和中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偏重至大发生,其中稻飞虱、纹枯病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二化螟中等发生或局部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至偏重发生,稻瘟病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季中晚稻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期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仍为最主要的病虫害,大螟、颖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纹枯病危害总体上有所减轻。防治上应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兼顾大螟、纹枯病、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通过主抓破口期的全面防治,加强前后期各种病虫害的挑治工作,注意后期稻飞虱的防治,确保一季中晚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福建农业科技》2006,(1):75-75
根据各地近期病虫基数调查结果,结合作物品种布局、气象预报和历史资料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我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早稻以钻蛀性、迁飞性和流行性病害为主,发生程度略轻于2005年。其中一代三化螟为中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闽东、闽北及福州等地的一代二化螟仍将中等偏重发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稻瘟病为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