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石河子地区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64-2011年石河子地区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石河子地区总体上呈现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霜期在逐渐缩短,无霜期在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后突变之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2)近50年来,石河子气温的变化与初霜期日数和无霜期天数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协同性,与终霜期日数和霜期天数有很强的负相关性;3)年代变化与年际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在21世纪初霜期的天数和无霜期的天数趋于等同;4)石河子市、乌兰乌苏、莫索湾和炮台的总体的年际变化趋于一致,莫索湾地区霜期天数缩短的突变较早,乌兰乌苏地区的霜期缩短的突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乌兰乌苏和炮台的初霜期推迟的速度要比终霜日提前的趋势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1960-2011年新疆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11年新疆5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5 a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初霜日推迟11 d,终霜日提前7 d,无霜期延长17 d。北疆、南疆和天山初、终霜日及无霜期与新疆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天山地区变化最显著,其次是北疆,最后是南疆。初、终霜日的出现和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和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纬度的增加,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初霜日逐渐推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延长;从影响程度而言,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宁夏近18年植被动态变化遥感时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18年的PATHFINDER 8km NDVI研究了宁夏全区及4个区域的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宁夏全区植被具有明显的一年一季的季节特征,生长季为5月上旬至10月中旬,植被指数的年变幅为0.05~0.25;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季节特征,中部植被指数峰值仅为0.2,灌区植被指数最晚达到峰值;南部山区植被指数最早达到峰值,贺兰山区表现出明显的森林植被特征,NDVI变化幅度较灌区和南部山区小,冬季植被指数又较其他区域高.近18年来,全区平均生长季已延长一句,主要表现为生长季在春季提早一旬开始.②在1982-1999年,宁夏全区年平均植被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宁夏全区植被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改善,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平均植被指数有所增加,生长季平均植被指数8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9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中部植被指数最低,贺兰山区植被指数最高.灌区、贺兰山区和南部山区的植被指数均较全区平均NDVI高,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均表现出与全区类似的植被增长趋势,而贺兰山区植被从1982-1988年呈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540年来宁夏旱涝分区及演变趋势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近500年的旱涝史料和现代降水量资料,对宁夏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个区域进行时段为百年的旱涝特征及演变趋势的诊断分析;通过11年旱涝等级序列滑动平均来探讨其周期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采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得到了太阳活动对宁夏地区旱涝的影响尺度、幅度及响应时间,以说明旱涝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并采用功率谱分...  相似文献   

5.
宁夏近44年水汽时空分布及环流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1961-200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水汽含量(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及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期宁夏24个气象站降水实况资料,通过对夏季水汽输送偏多年和偏少年环流差异特征的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水汽含量呈明显减小趋势,2001年后有所增加,中部干旱带水汽含量最小,固原市水汽含量最大;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不同区域纬向水汽通量总体为增加趋势,之后,均在波动中减少;引黄灌区和固原市60年代到70年代经向水汽通量有所增加,之后显著减小,中部干旱带近40多年经向水汽通量为逐渐减少趋势。同时,水汽输送偏多年,宁夏处于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河套地区受纬向西风控制,南风偏强,且从太平洋到孟加拉湾上有较大的水汽由南向北输送;水汽输送偏少年,河套地区处于平直气流里,东风气流较强,水汽输送较偏多年显著偏弱。  相似文献   

6.
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71~2013年新疆50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分析新疆初、终霜日及霜期和无霜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3a新疆终霜日提前比初霜日推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比霜期缩短趋势更显著;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延长和无霜期缩短的趋势北疆均比南疆地区更显著;新疆初霜日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4%,终霜日变化趋势下降型占44%,霜期变化趋势下降型占72%,无霜期变化趋势上升型占42%。  相似文献   

7.
近40a新疆阿拉尔垦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阿拉尔气象站1961-200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求其逐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40a新疆阿拉尔垦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持续天数以0.359d/10a的不显著趋势减少;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年际差异不明显,变化相对稳定。结论:鉴于无霜期持续天数缩短,...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9.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1957~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高、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2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单产在波动中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中部干旱带小麦气候产量具有4年左右、8年左右和1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以8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和5月份降水量在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有同位相,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单产在波动中稳步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与5月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反相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气候产量有4年左右和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以4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平均气温存在着8年左右和16年左右2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16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具有明显的同位相,与5月份平均气温8年的振荡周期有明显反位相.气候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陕西省无霜期的变化及果区霜冻风险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了陕西各站历年霜冻的初日、终日及无霜期,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等值线在陕北大致呈经向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致呈纬向分布;50年间,全省96站初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4天,终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9天,无霜期最长和最短天数平均值相差68天;全省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约为1.4天/10年;平均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约为1.7天/10年;平均无霜期呈加长趋势,加长幅度约为3.1天/10年。最后依据风险分析理论对陕西多个苹果基地县进行了花期霜冻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对精确指导和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20  
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就导致了土地退化的发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资源的退化表现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伴随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物方法。但对土地退化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经过谨慎设计的长期实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是绿洲的保护屏障,而且在绿洲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回顾,讨论了在不同地区进行的长期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为因素参与的退化土地恢复与生态重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产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特点与自然环境这样一些自然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与经济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种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明清西北、华北黄土分布区沙尘天气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青瑶  费杰 《干旱区研究》2004,21(2):108-111
明清时期 ,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 ,以较具代表性的西北、华北黄土分布地区为研究区。据《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及明清各地方志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明清时期该地区沙尘的发生主要集中在 2~ 4月 ,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段为 1 4 6 8- 1 4 78年 ,1 4 88- 1 4 98年 ,1 5 4 8- 1 5 6 8年 ,1 6 1 8- 1 6 5 8年 ,1 84 8- 1 85 8年 ,1 888- 1 90 8年 ,发生较频繁的地区为沿沙漠分布带。沙尘天气的发生与气温、湿度成负相关 ,在干冷条件下尤其突出。对典型个案进行了分析 ,对不同的沙尘天气给予直观上的描述 ,突出了沙尘天气给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灾害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5个指导思想与原则 :物种本地化原则、物种多样化及其合理配置原则、保护为主重建为辅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和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原则 ,并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4.
Permethrin was metabolised by attack at the ester bond, in vivo by adult cockroaches, Periplaneta americana and in vitro by esterase preparations. Metabolites retaining the ester linkage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all cases, the (1RS)-trans-isomer (transpermethrin) was more labile than the (1RS)-cis-isomer. Cypermethrin was metabolised at one-fifth the rate for permethrin. In-vitro and in-vivo studies with synergists indicated that cleavage of the ester bond in permethrin can be both oxidative for the (1RS)-cis-isomer and hydrolytic for the (1RS)-trans-isomer. The penetration of permethrin through the cuticle of the cockroach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cypermethrin. The penetration and metabolism of permethrin and cypermethrin in sixth-instar larvae of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strains of the Egyptian cotton-leafworm, Spodoptera littoralis, were studied as possible factors in resista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jor resistance factor to permethrin in S. littoralis is probably non-metabolic.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Groundnut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arachidis Speg., is endemic in the West Indies and has occurr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 Since 1970 this highly destructive fungus has become established throughout Asia and Oceania, in Australia, and in much of Africa. Rust, together with the leaf spots, greatly restricts production of groundnuts in the Caribbean and in Central America.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a major cause of crop losses in the USA except in South Texas during 1971. The fungus does not overwinter in the USA but airborne uredospores are blown in from subtropical areas. Several fungicides currently recommended for leaf spot control are also effective against rust. Three distinct groundnut genotypes are known sources of marked resistance: Tarapoto (P.l.s 259747, 341879, 350680, 381622, 405132); Israel Line 136 (P.l.s 298115 and 315608); and DHT 200 (P.l. 314817). The resistance is physiological and apparently bigenic and recessive. Variation in reaction to different isolates suggests that races of groundnut rust occur. Rust-resistant lines with acceptable agronomic traits are under development in several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6.
The phagostimulatory response of the larvae of the gypsy moth,Porthetria dispar, to ethanolic-aqueous extracts of the leaf powder of different host and non-host plants, was assayed in no-choice experiments using the Styropor® method.Quercus robur L. was the most active at all concentrations tested;Picea excelsa Link, was highly active only at 4%;Pyrus malus L. showed an intermediate activity at 4%; and very slight or no feeding occurred with the extracts ofPinus silvestris L.,Ilex aquifolium L. andTaxus baccata L. The phagodeterrent effect of thePinus silvestris andIlex aquifolium extracts was demonstrated by treating the lamellae with a mixture of each one of them with the highly phagostimulatory extract ofQ. robur. The following monoterpenes tested were highly phagodeterrent at 0.2%: α-pinene, β-pinene, 3-carene; camphene was totally deterrent even at 0.05%, whereas limonene was not phagodeterrent even at 0.2%. Among other substances coumarin and lactic acid were active at 0.2%, whereas citric acid, oxalic acid and tannic acid were not phagodeterrent even at 0.2%.  相似文献   

17.
The origin and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rhizosphere”, the zone of soil close to plant roots, are discuss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il bacteria and protozoa.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which are known to influence the rhizosphere populations of these microbes are briefly considered. Root exudates and electronmicrographs of roo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microbial ecology.  相似文献   

18.
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期间的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宁夏各地≥0℃和≥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近19 a增加显著;≥10℃积温不同等值线明显向地势较高地区移动,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积温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成熟;≥0℃和≥10℃积温期间降水量主要在部分干旱地带增加,这有利于干旱地带农牧业生产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工程行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 ,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 ,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 ,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 ,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 ,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 ,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全新世暖期农业考古文化分区及人地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首先讨论中国全新世时期农业考古文化区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总体可以分出四个文化区:1)北方粟黍旱作农业文化区;2)旱作北界以北以西的渔猎采集或游牧文化区;3)南方稻作文化区;4)东南沿海的渔猎文化区。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