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簇毛麦后代材料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杂交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经多代抗病鉴定、定向选择和细胞学分析,选育出了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本项研究为外缘抗性基因导入小麦品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使用改良农艺性状后的抗赤霉病种质与西南麦区主栽品种杂交或复交,在低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抗赤霉病性弥雾接种鉴定,高世代群体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形成了“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规范了育种过程中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的世代和方法,可望准确、高效选育出适应西南麦区地理环境且聚合已知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导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簇毛麦为抗源 ,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经抗病鉴定、系统选育和细胞学分析 ,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分析 ,证明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 (或染色体片断 )已被导入小麦品种 ,得到 3个可能与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60085等13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选育经过、鉴定结果及其利用价值。这些新品系于1981年经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联合鉴定,在3万多份品种资源材料中抗病性表现突出。尤其是60085、60006和50002三个品系, 已作为重要的抗源材料保存。作者认为,利用现有抗源进行杂交育种,转移和累加抗病性,是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为了选育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新品种,育种过程必须强调抗病性鉴定和多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5.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现并鉴定的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是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可利用它选育新种质和新品种。京核5号就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的新资源,然后再用常规杂交法培育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秆矮,抗倒状,抗条锈性强,成穗多,落黄好,千粒重高,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利用远缘材料选育抗病优质小麦品种中梁23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小麦品种中梁23的选育实践,总结出的利用远缘材料的优良特性选育新品种的体会是:制定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选择具多个优良性状的亲本配置杂交组合;杂交后代的选择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育种与抗性鉴定、品质分析相结合;育种与染色体鉴定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鉴定试验材料共22份。应用人工根埋接种的方法进行玉米茎基腐病鉴定与评价,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为自然发病调查。2008年已对回交导入群体在丹东地区进行了首次抗茎腐病鉴定筛选,2009年对这些材料做重复抗茎腐病筛选鉴定。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良好的高抗品种3份。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利用是玉米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我国各区域玉米骨干自交系和外来种质施加外因压力,在逆境下筛选优良玉米材料,从而推进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工作,为我国玉米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材料,并为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生产提供优良玉米自交系材料及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导入及AFLP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标记,确定了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连锁不太紧密的标记,为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六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育了9个具不同抗条锈特性的新种质,对其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抗条锈新种质材料的田间表现无不良的农艺性状;细胞学初步鉴定表明,WT341为小麦-黑麦代换系,其余8个材料为小麦-黑麦易位系,并且这一易位不同于1B/1R易位。  相似文献   

12.
引进鉴定国外优质小麦品种Gabo,Soisson和Pa555(自英国品种Galahad系选而来),并开展广泛杂交配组和新品种选育研究,选育出多个优势组合和优良品系,可作为优质育种的中间创新材料重点利用。育成新品种参加国家及省区试,表现优良,具有抗旱稳产、高产优质抗逆的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杂交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环节。为选育抗病、特色的花生新品种,我们分别将抗黄曲霉的"GT-C20"与感黄曲霉的"Tifrunner"进行正反杂交、抗青枯病的"J04"和感青枯病的"J62"进行正反杂交、"潍花10号"与黑种皮花生品种"豫花29"进行杂交、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与野生资源"SAAS2015ID"进行杂交。本试验利用MITE转座子和SSR标记对各杂交组合的F_1代杂交种进行真伪性检测。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从254粒杂交F_1中共鉴定出96粒真杂交种,真杂种率为37.79%。本研究证明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对花生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在播种前进行真杂种的鉴定可为后续材料的种植节约时间和成本,为遗传群体构建、新品种选育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是从事小麦及其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综合技术研究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开展小麦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杂交小麦、转基因、土壤农化、生理生化,作物品质改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工程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白粉病种质的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和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经AFLP分析,确定抗白粉病种质均含有一段簇毛麦的DNA。  相似文献   

17.
中麦12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与高碑店市科贸种业有限公司利用早熟多抗小麦CA0431为父本,高产广适晚熟小麦轮选987为母本,通过复合杂交、系谱选育,合作培育出的中早熟高产节水广适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抗倒抗病,适应性广,于2018年5月通过京津冀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利用抗病的哈密瓜类型材料与网纹类型材料杂交 ,结合田间自然发病和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通过连续自交分离选择 ,获得 3个稳定的抗白粉病的网纹类型品系材料。经果实性状调查和杂交组合配制 ,3个品系均表现出网纹形成良好、果肉厚 ,折光糖含量高等特点 ,为网纹甜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完成单位和时间: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1984—1987年.本项研究包括小麦品种资源的搜集、鉴定和利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原种繁育,小麦新品种(系)栽培技术研究,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和抗性鉴定研究,小麦新品种(系)品质鉴定研究五个方面,共计51项次,累计种植、鉴定冬、春小麦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盐麦2号是江苏盐海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大麦新品种,1992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 一、选育经过 盐麦2号系谱号为83055。我所1983年用81-0317/3/76M选162/74-7209//盐辐矮早三的中间材料作母本,如东8072作父本,人工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和夏繁加代,至F_8时性状完全稳定。1987年升入鉴定圃,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