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实现“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的可行途径,但是这与各地现有种植模式有很大差异,给播种机播种施肥等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梳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一是精量播种,玉米单粒播种,大豆每穴1或2粒;二是行距、株距缩小,合理密植。大豆株距7~10 cm,行距25~30 cm或40 cm;玉米株距8~11 cm或14 cm,行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65 cm或70 cm。三是单位面积施肥量一个加大,一个减小。玉米高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750~975 kg,大豆低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225~300 kg,“4+4”和“4+6”种植模式施肥量还要适当增加。简要介绍对应专用播种机应考核的主要内容、合格指标及验证方法,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播种机安全性、适用性、先进性应达到的要求、验证实施的技术要点;阐述验证结论获取及其局限性,提出促进专用播种机发展的3条建议:增加配置、改进性能;培训农户和完善农艺;长短结合、耐心培育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南方双季稻区的常规稻种植是否应该减小机插行距的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30cm和25cm行距下,设计了不同行距同株距和不同行距同穴数两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株距在13cm时,25 cm行距的产量要明显高于30 cm;株距在18 cm时,30 cm行距的产量要高于25 cm。当穴数在1.4万穴/667 m2和1.6万穴/667m2时,30cm行距的产量均高于25cm。从产量、经济性、标准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虽然肯定局部地区尝试缩小行距的做法,但30cm行距插秧机依然是今后的主流机型,不宜大范围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3.
针对句容市大豆玉米的生产特点和农机配备情况,严格按照“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和机械,规范播种,保证行距、株距、播深和施肥量,便于机械收获的原则,设置带型密度。通过集成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并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对玉米收获机械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收获机是对行收获,玉米种植的行距必须与机械行距对应,机组才能正常作业。我国玉米种植区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行距相差很大(400--700mm),有些地区还采用大、小行距的种植方法,造成玉米收获机行距无法确定。玉米收获机的设计者应该依据农艺理论来分析各地区合理的行距,使农机设计有科学的依据,而不去追随地方的种植习惯。如北京地区采用700mm的行距是为了适应原苏联产6行玉米收获机的需要,而不是农艺要求。当行距为400mm、株距为330mm时,行距与株距比为1.2,近似于方形点播,行间利用率高,但在玉米生长后期却不利于通风透光。如果采用行距为550mm、株距为240mm时,行距与株距比为2.3。这样不仅便于进行机械中耕、施肥和喷药,而且能够丰产。所以500--600mrn行距是比较科学的农艺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规范适宜易门县一年两作地区大春玉米种植,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进行免耕(或已耕地)播种。以下列两个示范机型为例制定本规范。1)河北农哈哈集团生产的2BYFSF—4型玉米免耕施肥精播机,播幅230cm,播行4行,行距67cm,株距可调(130mm~310mm),配套动力25马力~40马力;2)山东大华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BMYF—4型小麦/玉米旋耕施肥播种机,播幅230cm,播行4行,行距63cm,株距可调(130mm~310mm),配套动力90马力以上,两机型均采用等行条播,其它播种机型可参照实施。  相似文献   

6.
在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选择矮秆穗数型、中秆穗粒兼顾型和高秆超大穗型等三种类型的杂交籼稻品种,采用营养土作为育秧基质、播种流水线平盘育秧,本田设置25.0、30.0和33.0cm等3种行距,配置12.0、15.0和18.0cm三种株距,计9种组合,每穴2~3本基本苗模拟机插;比较三种类型水稻品种在9种栽插密度下的分蘖与成穗、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不同:矮秆穗数型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25cm×12cm;中秆穗粒兼顾型的品种,机插采取30cm×15cm的株行距配置较为合理;高秆超大穗型的品种,机插可采用33cm×(15~18)cm的株行距配置。扩行稀植有利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而矮秆穗型品种栽插适宜行距应对目前主流插秧30cm固定行距进行调减,根据水稻品种类型进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而高产。  相似文献   

7.
一、动力机具的配套与选择 田间配置通常采用"4+2"模式,即:四行大豆,两行玉米;和"3+2"模式,即:三行大豆,两行玉米.如图1、图2所示.玉米小株距密植、行距窄、单位长度施肥量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沿黄河包头地区牧草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效解决当地牲畜在冬春季节草料短缺的现实问题,助力包头固阳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方法】课题组提出了推广种植巨菌草这种高产牧草的方法,并在固阳县下湿壕镇引入四种不同的巨菌草种植模式进行测试,包括A80(铺膜扦插,行距80 cm,株距40 cm)、A100(铺膜扦插,行距100 cm,株距40cm)、B80(铺膜开沟平放,行距80 cm,株距40 cm)、B100(铺膜开沟平放,行距100 cm,株距40 cm)。并分阶段对巨菌草的成活率、高度、分蘖数、叶片数等数据进行测录,研究不同阶段该地区的巨菌草生长特征。【结果】1)6月到8月初是巨菌草的分蘖期,每穴的巨菌草分蘖数从3~6株增加到16~20株;8月到9月是巨菌草的拔节期,此阶段植株日均生长高度为4 cm~6cm。整个巨菌草植株生长阶段的日均生长高度为2 cm~3 cm。2)采取行距100 cm、株距40 cm的开沟平放铺膜的种植模式,更适合耕地面积少的包头地区。开沟深度在5 cm左右,覆土3 cm,然后下放健康种节,可以采取育苗移栽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巨菌草出苗成活率,从而提高亩产饲...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垄双行,就是把垄做成行距为120cm的畦,在畦上播种两行玉米,两行玉米的行距为40cm,这样就形成了小行距为40cm,大行距为80cm的大垄双行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的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不同研究者所得出的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下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优势。玉米-大豆间作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种植收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害等方面具有优势。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大玉米-大豆间作在不同行距、不同株距的影响研究,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的综合目标,促进玉米与大豆间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庆文 《新疆农机化》2003,(3):17-17,22
农六师新湖农场从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机械化采棉。经过3年大面积工作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1机采棉种植栽培管理技术(1)实际完成机采棉种植面积(表1)(2)机采棉种植品种。新陆早七号、新陆早十号、石选-87、中棉-36。(3)播种机械。为适应不同机型采棉机对种植行距的要求,采用(66+10)cm行距配置,选用5膜20行和2膜10行的播种方式与5行机相配套,选用3膜12行播种方式与6行机相配套。采用膜上点播技术,平均播种行距38cm,安装使用9cm株距点播器,理论播种株数达19502株/667m2,实现机采棉合理密植。(4)机采棉种植管理。①种植地块为茬灌冬翻地,在冬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保持种植密度和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选择适宜机械化运行的宽行距,研究1穴多株种植对膜下滴灌春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进而实现增产、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整体机械化的目标。【方法】试验在同一种植密度(9 900株/hm^2),等行距(30 cm)、等株距(30 cm)条件下,设置3种种植规格:1株/穴(H1,宽行37 cm)、2株/穴(H2,宽行104 cm)、3株/穴(H3,宽行172 cm)。【结果】不同种植株数下春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LAI)在大喇叭口期后差异显著,且H2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H1、H3处理,分别高13.8%、7.6%;吐丝期以后H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H1和H3处理;吐丝期至成熟期H2处理的光合势、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H1、H3处理,光合势分别高4.60%~12.74%、8.97%~9.79%,相对生长率分别高21.15%、103.06%;H2处理的产量较H1、H3处理平均增产21.6%、24.6%,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25.0%、33.5%。【结论】春玉米膜下滴灌宽窄行配置1穴2株种植可以提高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面积的衰老,增加光合势,有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粒重,最终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与常规种植相比,玉米膜下滴灌采用1穴2株种植规格,产量提高约21.6%,WUE提高约25%。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针对我国旱地多熟间套种植习惯,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单项技术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按照《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各地要配合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天津市选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机化》2006,(3):57-57
今年麦盖提县农机局组织技术骨干,在地膜机的基础上进行种植红枣的改制。由于红枣种籽颗粒小,只有棉花种子的三分之一,技术人员调试了地膜机穴播器的舀种勺、穴播器株距,种植模式与棉花基本相同,株距改为12.5cm,行距、交接行距分别为26cm、60cm;具体模式为(25+55+26)cm+60cm,每穴2~3粒。每667m^2播1.28万穴,用种3~4kg。全县6个乡村试验播种了红枣8hm^2,红枣出苗率达85%,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5.
黄小林 《河北农机》2023,(20):136-138
随着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的相对减少,寻找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就是一种旨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实践。其通过合理分配作物群以及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力的显著提升。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豆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种植模式以及果(茶)园套种大豆高效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合理的作物配置和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提升。本文还探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技术,如适宜种植密度、地块选择、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发挥其对实现作物高产和高品质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兵团农六师机采棉工作根据新兵办发〔2006〕9号《转发兵团机采棉办公室《关于“十一五”机采棉技术推广的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明确目标,重点突破,积极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不断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强机采棉推广力度。1机采棉工作开展情况2006年我师根据“十一五”规划,机采棉,实际种植面积3万hm2,计划实现机采1.1万hm2。(1)机采棉种植。今年全师种植机采棉3万hm2,其中机采模式精量点播面积2.5万hm2。机采棉品种是新陆早13号,统一行距配置为10cm 66cm 10cm 66cm模式,平均行距38cm,株距9.5cm,每667m2理论保苗株数1.846…  相似文献   

17.
一、小麦种植、玉米套种规格现状 我省的高产小麦、玉米良种,主要是中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为解决光、热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全年产量不稳问题,玉米实施了麦田套种技术,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尚不规范,小麦的播幅有120cm、140cm、160cm等规格。玉米套种行距从50cm至120cm不等,种植规格的不规范,影响了现有机械作用的发挥,所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玉米收获使用的多行玉米收获机,不论是对行多行还是全幅多行,割幅均在50cm以上。而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南部的高寒冷凉地区,玉米种植却普遍采用行距39~49cm的窄行距种植,使得现阶段国内外生产的多行玉米收获机无法在该地区普遍推广使用。当地近两年来普遍出现了农户大量需用机械收获玉米却无处购买需用机器的窘状。这种玉米种植行距农艺与农机严重不相适应的客观实际已成为制  相似文献   

19.
该机在已耕地上进行平地播种、施肥作业,可精播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甜菜等多种作物。为全悬挂气吸式播种机具,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填压多道工序。其行距、株距、作业深度、播量、施肥量及培压压力能在较大范围内调整。排种部件为气吸式排种器,更换不同孔数、孔径的排种盘,即可精播玉米,大豆等不同作物,精播技术先进,种子破损率小。主要技术参数:外形尺寸;1300×1600×1200(mm)结构重量(食风机):270kg配套动力:8.8~11kw配套形式:液压悬挂作业行数:3行距:60~70cm播种深度:40~90mm施肥深度;60~…  相似文献   

20.
临猗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为山西省粮棉主产区。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水平对全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临猗县农机局深入全县的玉米主产区猗氏镇、楚侯乡、牛杜镇等乡镇调查发现,玉米种植行距与玉米机械化收获行距要求具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作业质量和效率。因此,应进行玉米规范种植行距的试验推广工作,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制定出“规范行距、缩小株距的玉米栽培模式”,并大面积推广,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玉米机收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