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是世界三大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研究水稻栽培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水稻种植常见的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灰飞虱、褐飞虱以及稻瘟病等,采用有效的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控,既可以保证水稻品质,又可以增加水稻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文章就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发展历史,绝大多数农户仍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导致水稻栽培的产量与质量都并不理想。近些年,我国一直在研究水稻高效高产栽培技术,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水稻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育秧直接影响着水稻高产的效果,有农学家认为,现阶段最为有效的育秧技术就是旱育秧,旱育秧的基本理念是“壮秧先壮根”,本文首先分析了广西地区的水稻种植条件,并针对水稻高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模式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切实提高我国整体水稻生产栽培水平,提高水稻产量,为我国充足的粮食储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玉米高产群体构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高产群体构建过程中,玉米种质资源更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0%~60%,种植密度调整等栽培措施、氮肥的合理施用等养分供给措施也是提升玉米群体产量的重要途径。我国春玉米产量纪录为22756.65kg/hm2。肥料、种植密度等栽培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对玉米产量提升的贡献率为40%~50%。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作为主攻方向,提高玉米群体生产能力,突破群体库容限制,进行群体功能性挖潜,实现玉米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文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高产群体构建技术发展动态和机理,总结玉米高产群体构建技术概念和主要技术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区域生态特性的高产群体构建技术研究方向,旨在经过全方位的研究与普及应用后,达到玉米生产结构性挖潜,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玉米生产持续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水稻产量的所有因素中,栽培技术对其影响最为突出。特别是对播种、施肥、除草、灌溉、害虫防治的掌握和大米的质量以及产量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我国水稻栽培概况、水稻栽培存在的问题、改进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水稻栽培技术、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玉米覆膜栽培是我国迅速发展的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增收效果,特别是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之后,加快了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和覆膜机具应用,使玉米覆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北方旱地玉米的种植中灵活应用新技术,可以提高玉米栽培产量。基于此,文章详细阐述了新技术在播种准备工作、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玉米栽培工作中的应用,深入探究了新技术在提高北方旱地玉米栽培产量方面的作用,希望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内容.就粮食而言,最主要是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80%,产量约占我国粮食产量90%的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2002年,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第一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如今,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3%以上,正向更高水平、优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第二战役正主攻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近年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最薄弱的滞后环节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械种植都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但水稻机械种植难度更大,从2009年起已沦为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环节中,机械化水平最低的"瓶颈"环节.  相似文献   

8.
水稻栽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早稻的产量近年来实现持续稳步提升,水稻作为永福县广福乡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其合理栽培和高产优产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影响很大。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栽培与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强调了磷钾肥在水稻栽培中的作用及施肥注意事项,结合广福乡水稻生产特征设计并实施了磷钾肥施肥量试验,经试验获得了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以N∶P2O5∶K2O为10∶4∶8最为合理,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结实期的灌水方式对稻谷产量及其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北方水稻的灌水技术有了很大的改革,节水种稻或水稻旱种的栽培制度正在逐渐形成.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灌溉用水量一般占水稻灌溉用水总量的65%~70%.因此,在水稻结实期如何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以往把灌水方式和水分条件与谷粒的产量和蛋白质的动态积累进行综合研究报导甚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玉米生产在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其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世界玉米总产量首次超过了水稻,上升为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很快,在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无论是玉米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由原来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  相似文献   

11.
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养殖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就玉米种植而言,除了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产量,还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玉米栽培活动提高玉米生长的质量,增加产量和效益。病虫害是玉米栽培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玉米种植质量的影响是重大的。文章结合玉米栽培的实际情况,对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汇总,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提高玉米栽培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雪梅 《现代农机》2022,(1):99-100
玉米作为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食品、医疗、化工、畜禽养殖等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提出玉米栽培技术现代化及对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控,以期为玉米的现代化、集约化栽培、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稻栽培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介绍了水稻栽培水分需求分析,以及全球水资源状况和水稻生产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探讨了土壤水分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后总结水稻栽培中的新技术,如精准灌溉、土壤墒情监测、农业遥感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户更加科学地管理水资源,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水稻生产至关重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保障水稻的生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认清形势,分析把握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口粮。种植面积大、分布广、单产高、用工多。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劳动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小麦、水稻、玉米是我国的三大农作物,而玉米作为三大农作物之一,在全国各地种植最为广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的能动性。在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的今天,大量的玉米播种机涌现出来,对提高玉米播种效率、提高玉米产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本文基于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与应用的背景下展开对玉米播种机的使用与维修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移栽地膜栽培新技术能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分析地膜栽培增产的原因。介绍了玉米地膜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干旱与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玉米生产的现状,详细介绍7种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的栽培措施.分别为秋季深耕深翻、抢墒早播和中耕保墒、田间覆盖、种子选择及处理、施肥管理、水利灌溉以及在墒情极差的情况下的育苗移栽法和等墒栽培.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适合种植水稻。因此,为推动农业更快发展,就要重视水稻栽培和管理。在当前,绿色农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加强绿色栽培和防控,能帮助水稻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以此为基础来深入研究水稻种植。一、水稻栽培技术(一)合理选择种子如何保证水稻的种植质量,首先就需要选择适合的种子,这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栽培经验,整地、育苗、插秧、收获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稻的栽培方式和方法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原因就是机械的大量投入使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稻生产的全过程也在朝着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此进行分析和展望,希望对水稻栽培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杂交水稻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培育了大量优质品种,水稻种子耐环境影响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并且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水稻产量逐年增长.但是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仅仅通过人力实现目标将耗时、耗力,还可能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研究进行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