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曲病是真菌性病害,由稻曲病菌寄生所致。过去一直认为是“丰产病”。稻曲病在日本也有所谓丰年穗、曲等俗称。因此,人们认为一个稻穗上只有几个谷粒被侵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忽视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面的研究。我省对这方面的工作亦作得甚少,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自70年代后期开始,稻曲病在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逐年加重。近年来,我省由于品种、气候、栽培制度和施肥水平等因素的变化,稻曲病在黔北、黔中和黔东南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李余生  朱镇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作物学报》2008,34(10):1728-1733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 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 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 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 符合E-1-3遗传模型, 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 加性效应为11.41; 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 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 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 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Xi-55处理稻曲病菌和水稻种子,测定对稻曲病菌的孢子萌发影响、抑菌率、致畸性以及对水稻的促生性作用。结果表明,Xi-55的发酵液对稻曲病菌平均抑制率为54.64%,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平均抑制率为69.33%,对水稻促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调查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黑龙江省稻曲病的分布主要在南部地区,稻曲病的发生与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小气候有关,7、8月份降雨量大、日照时数少、相对湿度大,稻曲病发生严重;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程度不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期,喷施30%DT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可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曲病病菌的侵染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稻曲病已经成为为害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不利于人体健康。阐述了水稻稻曲病病菌的侵染机制和防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水稻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菌侵染水稻稻穗引起的真菌病害,现已成为世界稻谷主产区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产生重大的为害。由于此病害在早期发生较轻,因此,长期不被人们重视。为了加强人们对稻曲病的广泛认识,笔者从近年来国内外稻曲病研究进展入手,综述了病原菌在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分子生物学、毒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等,分析了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了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揭示稻曲病原菌致病机制及稻曲病有效防治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2005年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了铜高尚27.12%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稻瘟病的田间药效和示范试验。铜高尚均以800倍-1000倍在孕穗后期和齐穗后先后两次使用,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为65.47%-71.30%,而对照药剂氧化亚铜亩用量30克药后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仅为58.44%。同时,铜高尚700倍液施药后对水稻穗瘟病的相对防治效果为75.41%,与富士一号80克/亩(有效成分480克,公顷)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相当。结果表明:铜高尚防治水稻稻曲病、稻瘟病效果明显,安全性优异。纽发姆上海公司在2006年铜高尚取得在水稻稻曲病的登记后将在湖南省稻区大面积推广和示范。  相似文献   

8.
正针对杂交水稻易感染稻曲病问题,现专家作出如下指导,以供参考。稻曲病重点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药预防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稻种和其他基地或寄主上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为初侵染源,从而侵染水稻引发病害。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厚垣孢子的主要侵染时期,从水稻破口后9~12天即灌浆期开始发病,发病过程表现为先急后缓,在前期有一个发病高峰,一般为害稻穗上的个别谷粒。  相似文献   

9.
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联合作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联合作用的类型,采用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及其5种配比对水稻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对水稻稻曲病菌的EC50分别为1.568、21.487 mg/L,苯醚甲环唑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在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4:5配比的EC50最小,为1.858 mg/L。1:8、2:7、3:6、4:5混配组合的SR均大于1.5,表明上述4种混配组合对水稻稻曲病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2~4):(7~5)配比的SR均大于2.0,增效作用最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对水稻稻曲病菌均有较高的室内生物活性,二者按(2~4):(7~5)的比例混配对水稻稻曲病菌有增效作用。建议用药浓度为117~375 mg/L。  相似文献   

10.
正问:水稻后期防治稻曲病用什么药防效最好也最经济?答: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土壤、稻种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为初侵染源,侵染水稻引发病害。水稻孕穗期是易感病期,孕穗末至破口期是稻曲病厚垣孢子主要侵染时期。水稻破口后9~12天即灌浆期开始发病,发病过程表现为先急后缓,在前期有一个发病高峰,一般  相似文献   

11.
正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杀菌剂,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单剂以及不同比例的混配制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联合毒力,并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按9∶1混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值为0.11μg/mL,共毒系数最大,达182.91,显示二者按该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选择该配比加工的复配制剂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微乳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量为有效剂量(下同)180g/hm~2时,其病  相似文献   

12.
杂交粳稻繁制种田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刘平  稻曲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以菌核在土壤和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这两种孢子均借气流传播,侵害水稻花器和幼颖,抽穗扬花期遇多雨、高温及过量施用氮肥则会使病害加重。稻...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菌初侵染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空中孢子捕促方法方法证明稻曲病菌孢子在田间具有气流传播的能力。种子和土壤带蓖不可能是田间的主要初侵染源,萌发的黑色厚垣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稻田外可能有适合于稻曲病菌黑色厚垣孢子体眠,并能在翌年夏季打破休眠,诱导萌发的菌源基地或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14.
防治水稻稻曲病农药产品登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水稻稻曲病危害日益加重,从而受到农业科技部门关注。分析其主要因素为水稻品种更新、耕作制度改变和施肥水平提高,逐步使稻曲病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不仅影响产量、降低米质,同时稻曲病米粒及米糠对人畜有毒性。虽然选用抗疫品种、科学合理施肥,有利于减轻稻曲病的危害,而掌握施药适期及时使用农药防治,仍是有效控制稻曲病危害的重要措施,从而登记防治稻曲病的产品相应扩展。稻曲病危害加重后,为相关杀菌剂品种扩大了市场容量。据统计至今  相似文献   

15.
<正>己唑醇是继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之后研发的三唑类高效杀菌剂,属低毒农药,杀菌谱广,渗透性和内吸传导性强,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造成病菌细胞膜不能形成,最终使病菌死亡。己唑醇能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尤其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纹枯病、稻曲病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己唑醇对卵菌纲和细菌无效。按推荐剂量在适宜作物上应用,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但有时可能对某些苹果品种有药害。  相似文献   

16.
稻曲病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传雨  谢关林 《种子》2001,2(6):31-33
随品种和栽培方式的变化,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水稻上值得重视的病害,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稻曲病的病原生物学病害循环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从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传出喜讯,植保专家成功研制出用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生防杀菌剂PSB-10。据了解,这是一种高效防控水稻稻曲病的生物制剂,成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尤其对稻曲病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试验表明,该药剂对稻曲病的平均防效达76.32%,不  相似文献   

18.
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杂交晚籼新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及其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的相关性,通过人工接种研究了205个来自国家长江中下游、湖南省和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杂交晚籼新组合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的杂交晚籼组合稻曲病抗性差异显著,多数组合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组合占75.12%。籼型杂交晚稻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抗病组合每穗总粒数少,每穗总枝梗数少,着粒密度较稀,感病组合则相反,抗、感组合间穗部主要性状差异极显著。每穗总粒数、总枝梗数和着粒密度与稻曲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穗总枝梗数>着粒密度。抗、感病组合间的稻穗长度差异不显著,稻穗长度与稻曲病抗性无显著相关性,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南部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稻曲病的抗性级别及稻曲病田间发病情况,采用自然感病辅以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分析了62份常规粳稻田间稻曲病发生病穴率、病穗率、稻曲球粒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病穴率范围为0.89%~90.00%,平均病穴率22.49%,病穗率范围为0.04%~14.11%,平均病穗率2.63%,病情指数范围0~5.02,平均病情指数1.08,筛选得到‘松粳14’、‘W01’、‘W38’等3个免疫品种,42个抗性品种,抗性品种共占87.10%,总体抗感比为54:8。黑龙江省南部稻区大多数水稻品种对稻曲病具有抗性,品种间对稻曲病存在抗性差异,生产上应该提倡种植抗性强的品种以防止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氟环唑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并能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收缩,抑制病菌侵入,可以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该药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株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使病害立即停止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