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逐渐进入到了新常态。在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逐渐开始凸显出弊端,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在注重政治理论素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融合就业教育原理,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树立正确且合理的求职观念,以此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石磊 《河南农业》2023,(24):38-39
中职阶段思政教育意义重大。但在传统中职教育过程中,因为大家对中职思政课认识不到位,再加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限制,导致中职思政课堂效率不高。应加强重视程度,推动教育主体的回归,提升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提高课程实用性、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高效的中职教育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为学生引航指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94-29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载体展开,载体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思政教育各方面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微信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载体。大学生群体是微信的最积极活跃的使用者,由此,微信就作为一种重要载体介入到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但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对其造成负面的干扰。主要对微信所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规避其负面的影响而发挥其正向的功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下受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影响,思政教育实效性逐步下降,高校为提高思政教育 质量,引领学生思想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正确发展,正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 合,以学生今后发展为核心,构建双创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面向市场人才需求,应对新 时代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启了新媒体时代的大门,高校思政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契机,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暴露的问题做出分析,并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渠道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焕生 《河南农业》2023,(30):35-36+39
线场思政课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守正创新,打造出的德技并修式思政课教学创新模式。在“线场”实践基础上,从场景育人、技能+思政实践教学育人、网络思政育人及学分银行式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德技并修式高职思政课的创新提供思路和借鉴路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手机控"问题,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是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通过考察灌输论面临的现实挑战,指出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矛盾性特点。由此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思政教育在开放和包容差异的课堂秩序上,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平等理性的对话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手机依赖症甚为严重,大学生在场却"离场"。这一普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既有传统痼疾影响,更有时代因素促成教学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后喻文化"冲击,互联网消解传统思维方式,"后真相"虚无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事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思政教学亟待深入改革,树立大思政思维,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师生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9.
劳动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作为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但目前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可操作的课程载体,并未完全发挥育人功能。课程组以通识课“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为依托,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设计了劳动耕读教育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耕读文化中的物态元素、文化制度元素、文化行为元素和精神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课程目标。通过对“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这一系统性劳动耕读教育课程的案例分析,拟为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耕读教育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211-212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得到广泛的普及。将新媒体技术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育人平台和阵地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探究和探讨,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聚焦新时代新形势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分析了与此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并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对策,以提高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时代下,使得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急需完善、创新,这是教师们所要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思政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完善路径,并对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时代下,使得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急需完善、创新,这是教师们所要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对思政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完善路径,并对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基于“互联网+质量”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强化专门组织的教化培育针对性,创新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途径手段,本文依据山西省高等学校学生群体抽样问卷调查样本,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量质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现状总体较为乐观,但是仍然存在极少数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想状况不明朗。表明基于互联网+量质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专门组织的针对性教化培育仍然存在薄弱点,应完善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载体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75-276
传统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枯燥与乏味,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引领造成不利影响,课堂上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乐趣,思政引领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瓶颈期。本文通过分析民主生活会的形态特点,及我国独立学院目前思想政治引领的现状,提出利用民主生活会提升独立学院思政引领作用,希望通过创新方式改善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最终提升独立学院思政教育的积极效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青年。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疫情之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思政教育引导进课堂已经成为高校艺术类教育的必然 需要。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入,让艺术类学生明确设计创新要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弘扬“非遗” 文化,树立乡村“非遗”文化自信,具有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组成师生共同体努力 实现高校艺术生思政教育与乡村非遗文化互融共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农业强国”精神引领下,文章提出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新农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培养专业自信和“知农爱农”情怀;将课程讲授内容纵向重构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模块;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堂研讨”的知识提升教学模式;联合试验站,构建“教学内容+田间实物”相结合的虚拟实物化课堂;基于OBE理念,组建“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师培养团队。以上课程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农学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实践经验,提升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需求量变大,教学方法也逐渐变高,这就说明现在的思政老师在自己工作上的压力和挑战是越来越大的。新媒体教学方式和思政课相结合的同时虽然有助于思政老师的教学、有助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等等一些非常贴切实际的好处,但新媒体在思政课上的出现也避免不了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如何去把新媒体更完美的应用到思政课上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对国家未来发展和青年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将素质教育思想融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思维带动思政教育发展,以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建立起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动态互动,由此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基于该模式,思创融合的具体途径应建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的基础上。第一课堂即高校思政课课堂,要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第二课堂则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和高校思政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新媒体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在高校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模式。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也带给高校思政教师一定的挑战。本文具体阐述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内容,以及在新媒体视域下的新思想,然后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新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