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舆论的热度也逐渐上升,其发挥出的强大力量已然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纵观近几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可以看出社会事件是网络舆情热点产生的导火索,公民意识觉醒是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催化剂,利益表达机制缺位为网络舆情热点的扩散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创造了平台,网络的繁荣为网络舆情提供了规模相当的舆论主体,网络媒体的传播促使个案演变为网络舆论客体;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社会公共心理是网络舆情扩散的共识要件,作为网络舆论热点制造者、舆论释疑与扩散、舆论引导或干扰的意见领袖又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2018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绩,粮食再获好收成,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媒体积极报道,发挥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网民关切讨论,营造了良好舆论生态,舆论场重农敬农氛围浓厚。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监测,全年“三农”网络舆情量继续增长,其中,新闻128.78万篇,微博帖文370.83万条,论坛博客帖文146.88万条,分别比上年增长55.7%、1.6倍、3.3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涉农网络舆情事件突发、频发,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影响日益深刻。建设三农舆情监测平台,密切关注"三农"网络舆情,有利于我们把握规律、发现问题、预判动向、有效应对,有利于我们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主动权,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舆情系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针对三农舆情平台的建设的架构、功能模块,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网络爬虫技术、中文分词技术、文本特征提取技术、热词识别技术等进行分析和介绍,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互联网作为舆论表达的工具和载体,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激发了人们讨论公共事务的热情,也推进了政府舆情应对理念的革新。互联网时代的舆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密切关注网络世界中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舆情,发现问题,把握规律,有效应对,科学引导,对于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弘扬网络正能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关键的发展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其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过网络传播,立即引起众多网民关注,并迅速形成舆论焦点,网络舆情正成为当今时代的新主流媒体。网络舆情拓展了民意表达空间,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网络舆情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加强引导,确保网络舆情健康发展,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传播的崛起使网络舆情成为主要的公共舆论形式,同时因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导致网络舆情亟需进行科学监测与治理,传统网络舆情监测模式存在滞后性特点,因此研究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的困境及应用构想,有助于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监测与良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正>【总体情况】9月新闻舆情总量11.0万篇,比8月减少26.5%;微博总量42.7万条,比8月减少4.5%。总体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相关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的重头戏。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达到了隆重、积极、热烈的传播效果,致敬农民、礼赞丰收、鼓舞奋斗成为舆论主调。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涉农高校师生振奋舆论,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备受肯定。"三农"领域70年发展成  相似文献   

8.
一、舆情概况 第一季度,"互联网+"现代农业网络舆情信息量2.74万篇,环比增长近24%.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一号文件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两会热议"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春耕等是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舆论的阵地逐渐向网络迁移,网络舆情监控成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本文通过舆情主体、舆情内容、传播速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并就大学的网络舆情监控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最佳渠道,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输,还能依托网络平台掀起一次次网络舆论热潮,让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得到全面扩展。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影响逐步扩展,引起各方重视,全面展开了针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于欢案"是去年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的案件,具有典型性,以"于欢案"中网络舆论发展态势和影响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优缺点及其对政府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探明重大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网络舆论解决问题,并合理引导舆论缓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前乡村存在的农民价值信念匮缺、传统文化消弭、法治意识淡薄、传播环境失衡的现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好当前互联网媒体平台,加强乡村普法宣传,优化新时代农村信息传播环境,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的实施.此外,还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治理提升,才能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  相似文献   

12.
<正>【总体情况】7月新闻舆情总量10.6万篇,较6月增加19.5%;微博总量46.2万条,较6月增加9.6%。本月,全国夏粮量增质优振奋舆论,农业农村部先后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工作情况、上半年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形势、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也被积极关注。舆论由此进行农业农村年中盘点,称"成绩单亮眼"。乡村振兴话题热点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乡村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通过对内传播知识、对外宣传营销等途径,将有效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创建农村良好文化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当前仍存在着行政化倾向明显、空心化问题突出、资金投入边缘化等问题。因此,应当认真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培养文化人才、拓宽融资渠道等路径来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更是推动乡村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大数据浪潮的推进与媒介形态的持续更迭,在媒介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运用,改变了乡村文化原有的传播途径,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等新特点。新媒体作为传播乡村文化新动力的同时这一传播方式对乡村文化的原生形态也带来了冲击。为此,在新时代借助大众传媒之力发掘、保护、整合、宣传乡村特色文化,对于建立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甘肃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甘肃网络舆情分析,及时引导涉甘网络舆论,有利于促进甘肃社会和谐稳定及其更好的发展。201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增加值超过164G元,增长8%,对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25%以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让全州农牧业发展再创新成绩,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州治安大局持续稳定是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甘南藏族自治州如何做好农业网络舆情工作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微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也因此成为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有着鲜明的特征,目前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则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以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实施"实时整合"、"专业设置"、"舆情引导"等重要对策,化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引导校园"微环境"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微博作为一种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媒体形式,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强磁场。通过微博自身的特点,分析其对网络舆情的价值,然后设计基于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包括文本预处理、微博文本的向量表示与提取、话题发现以及微博的传播态势和倾向性分析等过程,微博特征提取采用了TF-IDF模型,话题发现采用MBT形式化表述,最后展望该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息传播是社会化服务下沉的重要内容,推动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传播工作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手段。现阶段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信息获取的渠道单一,以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为主,组织传播以及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传播发挥作用甚微;老年人受众文化程度低、社会关系网络衰减,传播过程中内容的失衡以及传播者对乡村社会环境的不了解等因素影响了健康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融合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协同发力,分析优化农村老年人健康信息传播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柳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57-17958,17961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有关“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其重要性、复杂性不言而喻.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活跃的网络社交已形成了虚拟社会.笔者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特质探讨了“三农”问题在虚拟社会的舆情传播特点,认为①“三农”问题相关利益诉求,是现实社会人的民意抒发,是公民高度参与社会活动的表现,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②事关弱势群体的一些事件,常带有局部性、区域性社会矛盾,它们彼此交织和聚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常会引发社会情感性围观的公共话题.③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多元互动性使得虚拟交互空间容易放大社会问题或歪曲事实,给社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④“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容易引发民众的负面情绪或社会恐慌,从而导致暴发式传播.为此提出4点相应社会管理对策:(1)立足“三农”问题的社会现实性,减少负面民意的累积;(2)提高“三农”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应对水平,妥善处理网络舆情;(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辨识异常信息,发现意见领袖,引导舆情传播.(4)把握舆情处理窗口期,对信息的传播进行外部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