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3株生防真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更多的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微生物资源,在室内对3株生防真菌黑曲霉NBC001、草酸青霉NBC008和草酸青霉NBC012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的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明,NBC001、NBC008和NBC012发酵液均有杀线虫活性,2倍稀释液处理,线虫校正死亡率约90%,孵化抑制率在68%以上。盆栽试验结果发现,NBC001、NBC008和NBC012发酵原液能使孢囊数分别降低50.07%、59.88%和57.45%;NBC001和NBC012发酵液使株高分别增加11.3%和18.6%,NBC008使大豆根长增加26.7%,表明菌株NBC001、NBC008和NBC012可用来防治大豆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利用真菌的某种代谢产物作为生防因子是解决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获得有效抑制胞囊病的真菌,本研究利用平板涂布的方法分离不同轮作制度下大豆胞囊线虫外胞囊际真菌,研究真菌浸出液对大豆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土豆轮作的大豆胞囊线虫外胞囊际真菌最多菌数达41.67株/皿;大豆—土豆—玉米为29.67株/皿;大豆重茬的胞囊际没有分离到真菌,玉米—大豆—玉米为1.67株/皿,玉米—玉米—大豆为0.33株/皿。在大豆—土豆—玉米胞囊分离的菌株中选取9株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的孵化抑制试验,获得抑制率达到50%的真菌6株。  相似文献   

3.
朱英波  史凤玉  李建英  龙茹  武云鹏  乔亚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77-21078,21081
[目的]鉴定野生大豆内生芽孢杆菌BHL3501并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分析,鉴定了从野生大豆根中分离筛选到的1株具有杀线虫活力的内生细菌BHL3501,并研究了BHL3501菌株代谢物不同倍数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2龄幼虫活力的影响。[结果]BHL3501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发酵原液处理24h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98.3%;10倍稀释液处理下相对抑制率为79.5%,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发酵原液处理24 h后,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1%,各稀释浓度处理均与无菌水对照差异显著。[结论]BHL3501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其2龄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细菌菌株对大豆根腐病菌及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细菌是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成员,利用有益细菌菌株作为生防因子是解决土传微生物病害的重要途径。本试验对部分细菌菌株对大豆根腐病菌及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对大豆根腐病原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抑制效果明显,但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抑制效果不明显;获得了7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抑制效果的菌株。在田间筛选过程中,从1069株细菌中筛选获得14株菌株,这些菌株包衣处理大豆种子表现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5.
3株真菌发酵液对不同线虫的毒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3株真菌D53、D54、D84,测定了这3株真菌的发酵液对4种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南方根结线虫J2(Meloidogyne incognita)、大豆胞囊线虫J2(Hreterodera glycines)、小杆线虫(Caenarhabditissp.)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D53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校正杀线虫效果分别达到96.62%、96.61%;D54菌株原液对水稻干尖线虫的作用达到96.61%;D84菌株原液对南方根结线虫毒力作用比较高,达到92.81%。这3株菌株发酵液不同浓度对这4种线虫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毒力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同种线虫的毒力有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6.
白僵菌发酵液对不同种类线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稀释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获得白僵菌105株,初步筛选出20株有效菌株.测定其发酵液对4种靶标线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20株被测菌株中有9株对不同种类线虫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菌株B703147发酵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24h校正死亡率均为92%以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次菌株B23对南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致死率也均为85%以上;供试菌株中B703148对水稻十尖线虫活性最高,处理48h致死率为66.15%,而大部分菌株对小杆线虫致死率均达到80%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白僵菌菌株的发酵液对同一种类线虫生物活性存在差异,对不同种类线虫存在选择性毒力差异.  相似文献   

7.
方新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43-143,146
从感染根结线虫植物根部的卵、幼虫和雌虫中,分离得到真菌7株,对7株真菌分别进行了发酵液及滤液的抑制卵孵化实验,探讨菌株发酵液不同浓度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菌株结合有机酸对卵孵化的影响,并设置了菌株最适合浓度,得出菌株结合有机酸后抑制卵孵化的孵化校正率提高,并筛选出对线虫抑制卵孵化有很好潜力的菌3株。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番茄根结中分离得到一株根结线虫的内生生防真菌Wx103,经鉴定为Acremonium sclerotigenum。该菌株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发酵液处理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90. 25%,处理7 d对卵孵化抑制率为41. 04%;盆栽试验中孢子液处理线虫防效为68. 72%,与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处理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丰富了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的微生物资源,可为该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豆根部土传病害是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大豆胞囊线虫病和大豆根腐病是两种最重要的病害。从诱导抗性角度,以大豆胞囊线虫和大豆根腐病菌为靶标,通过真菌发酵液处理大豆种子后经大田初步筛选,次年大田复筛后进行室内筛选,筛选出具有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和根腐病,促进大豆生长的真菌发酵液。结果表明:从2250个真菌发酵液中筛选出2个真菌发酵液Snef805和Snef1650可显著地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抑制率达97%以上,并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达到20%以上,且能够显著促进大豆生长,促进大豆增产达10%。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用作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微生态制剂的益生菌,从大豆根围土中分离芽孢杆菌Bal-7,并测定其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筛选的芽孢杆菌Ba1-7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83.32%,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生防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生防菌的种类,测定菌株A1和B1发酵液对孢囊、卵和2龄幼虫的活性及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菌株A1和B1分别鉴定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lbrachiatum。处理14 d后,A1和B1的菌丝对线虫孢囊的寄生率可达80.00%以上。处理12 d后,菌株A1和B1的发酵液原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63.98%和67.56%,处理72 h后,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14%和92.98%。盆栽试验发现,菌株A1和B1的3%菌肥培养物处理90 d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31.71%和36.04%,小麦根长分别增加28.82%和59.62%,株高分别增加20.38%和21.43%。【结论】菌株A1和B1对禾谷孢囊线虫具有防治作用,是2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江西婺源县孢囊线虫调查中,从大豆根及根际土壤中采集到一个孢囊线虫群体,其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其形态学和分子特征以及寄生性等进行详细研究,以明确其种类及对豆科作物寄生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婺源县采集的大豆根及根际土样,用筛淘法分离孢囊,大豆根系上的孢囊用直接解剖法获取。用浅盘法分离根际土样中的2龄幼虫和雄虫。选取具典型特征的饱满孢囊制作阴门锥切片,浅盘法分离的2龄幼虫和雄虫制作永久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囊、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形态特征测量。采用两对植物线虫通用引物AB28和TW81以及D2A和D3B分别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大亚基D2-D3区段,经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method)构建该线虫群体与孢囊线虫属其他种群的ITS和LUS D2-D3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温室内采用盆栽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江西孢囊线虫群体对11种豆科作物的寄生性,同时测定国内40个大豆栽培品种对该孢囊线虫的抗病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特征值测量结果表明,从江西婺源大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群体,其孢囊形态、2龄幼虫以及雄虫的形态特征与野生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sojae)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MG859982)比对发现其与野生豆孢囊线虫ITS序列(KU160510和KU160512)的同源性为99%和98%,而与大豆孢囊线虫ITS的同源性仅为81%(KY794762.1)。D2-D3序列(MG859981)与野生豆孢囊线虫(KU160511)相似度最高,为99%。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以ITS序列与D2-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相一致,江西孢囊线虫群体与野生豆孢囊线虫分布在同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而与大豆孢囊线虫聚在另一个分支中。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江西婺源大豆上的孢囊线虫群体鉴定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参鉴的11种豆科作物中,野生豆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能在大豆和相思豆(红豆)上侵染和繁殖,完成生活史;虽然能侵染豇豆、豌豆、扁豆、绿豆、赤豆、刀豆、菜豆和苜蓿8种作物根系,但不能完成生活史。测定的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19个高感、11个中感、5个中抗、5个高抗。【结论】在我国江西婺源新发现的一种寄生于大豆的孢囊线虫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人工接种条件下相思豆(红豆)也是野生豆孢囊线虫的寄主,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30个对该孢囊线虫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3.
大豆胞囊线虫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已造成大豆产量严重损失。线虫行为学是深入研究线虫生活史和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关键。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侵入、运动与迁移、取食和繁殖等方面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以期从行为学和生态学角度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是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各种生物防治方法的逐渐深入研究,生物防治这一措施将在大豆生产上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与为害发挥重要作用。对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线虫研究室及部分国内外的线虫研究室在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讨过去生防措施的利弊,探索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的新方法,为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豆胞囊线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黑龙江、山东和山西4省6个地点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标本,制成雌虫、雄虫、胞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永久封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了形态学的系统观察及电镜扫描,并与日本、美国的大豆胞囊线虫做了形态学比较。我国4省6个地点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各个虫态的形态基本相同,与日本、美国的资料基本一致,为同一个种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的田间群体动态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胸囊的孵化不依赖于寄主根分泌物,在侵染的中后期感病品种根内线虫总数是抗性品种的3-10倍,抗性品种的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即出苗13-16d和出苗27d,有的品种(如磨石豆)根内龄幼虫到三龄幼虫阶段死亡率更高,但多数抗性品种中从三龄幼虫发育到四龄幼虫阶段的抑制强于从二龄幼虫阶段的抑制,仅有少数抗性品种在四龄幼虫发育到成虫阶段的表现良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双倍PCR技术快速检测大豆胞囊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一种基于双倍PCR技术,用种特异性引物快速鉴定大一啼胞囊线虫方法。应用两组引物扩增胞囊线虫的rDNA。第一组引物含有2个通用引物D3A和D3B,用于扩增大亚基核糖体基因(28S rDNAgene)的D3扩展区;第二组引物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特异性引物GlyF1和一个通用引物rDNA2,用于扩增ITS2区的片断和部分28S基因,用此双倍PCR扩增技术检测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和巴西的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结果表明,用两组引物进行双倍PCR扩增,所有53个大豆胞囊线虫群体都产生两个明显的片断(181bp and 345 bp),其中181bp片断是SCN特异性引物GlyF1和rDNA2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中特异性片断,在所测试的其它胞囊线虫群体,仅仅扩增出345bp的片断,而不能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用该项技术能从大豆胞囊经一虫的胞囊或单头二龄幼虫的微量DNA中,扩增出大豆胞囊线虫的特异性片断,该技术的敏感性达到单条二龄幼虫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世界上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胞囊线虫本身具有异质性存在生理分化,因此该病极难控制;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而SSR标记是分子辅助选育抗胞囊线虫新品种选育和抗性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概述大豆胞囊线虫各生理小种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Soybean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oil-borne pathogens in soybean production. However, the researches were limited in China due to lack of an effective pathosystem. In this study, we screened 21 legume Medicago plants in both Medicago truncatula and Medicago sativa to obtain candidate model plant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pathosystem for legume-H. glycines interactions. The nematode infection of tested plants was assayed with Race 3 and 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two dominant H. glycines inbred races in China soybean produc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legume plant M. truncatula A17 failed to allow Race 3 of H. glycines to complete its life cycle, in contrast, it provided the Race 4 population to form several cyst nematodes, however, the female index(FI) value was approximately 1.6. Three M. sativa cultivars, including Xunlu, Aergangjin and Junren, provided either Race 3 or 4 of H. glycines to develop into mature cysts with their FI value below 5 as well.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legume plants in both M. truncatula and M. sativa were not likely to be a model plant for H. glycines because of an extreme high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