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段从地物获取连续光谱信息的技术。高光谱影像具有超高光谱分辨率和多个波段同时对地物成像的特点,借助高光谱影像丰富的植被光谱信息,介绍其在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森林资源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和现状,利用高光谱遥感图像进行森林监测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诗琪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1,44(1):68-69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简称高光谱遥感,是20世纪末诞生的一种全新遥感技术,其在现代林业中的应用为现代林业的保护和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文章主要分析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现代林业中的实际应用,同时探析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现代林业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淤泥质海滩上特有的植被类型,也是重要的海岸湿地资源,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维持海岸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红树林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论述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数据源的选择.红树林湿地区域研究、类内区分和类外区分以及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精度对比情况以及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指出目前存在的红树林湿地原始影像数据的选取、遥感分类精度以及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选择等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以高光谱遥感技术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林业中关于森林信息获取、森林监测和森林健康评价等各方面的运用和发展,以及“3S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林业中广泛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卫星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野外调查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调查精度和调查成果质量。提高了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便于今后湿地资源的调查规划和动态监测,显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力地推动林业调查规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光谱遥感具有纳米级光谱分辨率、图谱合一的优势,在森林特征提取、森林监测、森林健康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现代林业技术的发展。但高光谱遥感的自身成像条件、影像处理技术尚不成熟等原因制约了其在林业应用中发展。探讨了高光谱遥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高光谱遥感在林业应用中的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是数据降维技术。总结了高光谱遥感在林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8.
遥感技术在泉州湾湿地信息提取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技术,对泉州湾湿地2005年11月26日的SPOT5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进行分类,查明泉州湾湿地的类型、分布和面积等特征。2005年泉州湾主要有滩涂、水体、养殖坑塘、红树林、米草和沙滩等类型。其中,红树林面积为0.520 1 km2,主要分布于洛阳桥到增安沿岸一带;米草面积为6.156 1 km2,它遍布于泉州湾内湾;养殖坑塘面积为2.220 7 km2,主要分布于万安至陈埭的沿岸一带。研究表明,运用遥感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湿地资源调查困难的问题,并可以较准确地提取出泉州湾湿地信息。 相似文献
9.
快速准确识别树种是研究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树种识别已成为森林调查重要手段之一。激光雷达数据可以提供森林垂直结构的信息,而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树木详细的光谱信息,因此联合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数据能够提高树种分类精度。文中阐述了激光雷达和高光谱遥感在森林树种识别中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单一遥感源进行树种识别的优缺点,介绍了联合激光雷达和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树种识别方法,最后从数据平台、数据提取、数据融合及识别模型等4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树种识别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提高树种识别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采用Worldview-2八波段影像作为数据源,选取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域作为研究区,进行了Worldview-2八波段特征分析、构建改进遥感指数、采用改进遥感指数阈值分层分类的策略对湿地区域进行信息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Worldview-2八波段影像改进指数的湿地类型分类总精度达到了92.24%,Kappa系数为0.902,比原始遥感指数的分类精度提高了8.18%,特别是对草滩地和泥滩地的区分有了较大的提高,是有效、准确提取湿地类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RS和GIS的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3年的IKONOS和2006年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取西溪湿地景观数据,研究和分析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各类湿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上升,连通性有所增强;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改造和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乌梁素海地区2003—2011年的TM/ETM+遥感数据,利用比值指数和波段组合的方法提取了乌梁素海水域、水草、芦苇和农田等信息,并分析了9年间乌梁素海地区各类型面积的增减情况及其变化规律,采用数据点绝对偏差的平均值方法,概算出各类型面积的变化率,根据变化率的值估算出各类型面积变化的趋势和大小,预测乌梁素海未来各类型面积的转化情况。通过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及统计运算,预测乌梁素海地区明水面积变化率为26.56%,水草面积变化率为-20.66%,芦苇面积变化率为-1.94%,即:明水区域的面积将增加33.57 km2,而水草和芦苇的面积将分别减少21.02 km2和4.92 km2。 相似文献
16.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能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实践指导。文中主要从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数据源和分类方法2方面综述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我国湿地植被遥感分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2002年3月7日的泉州湾湿地ETM+卫星影像采用SFIM融合法、PCA融合法、Brovey融合法和IHS融合法对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进行融合,并进行融合影像评价,选取融合效果最好的SFIM融合影像进行进一步分析。将ETM+原始未融合影像与SFIM融合影像采用相同分类模板、相同波段和相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研究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泉州湾湿地信息精度都满足精度要求;而SFIM融合影像的分类精度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湿地地物类型相对较简单,各地物间的可分性相对较高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基于地理信息信息系统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分析了辽河三角洲近30a来的景观演变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4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图(1976年、1989年、1998年、2004年),并计算主要景观类型的面积、斑块数、景观指数以及不同年代间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a来景观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要景观类型的空间转化上,而且转化的速度和程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和干扰,尤其是农业开发、油田开发以及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海克鲁克-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目前在景观水平对湿地及其环境进行调查、监测和分析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采用三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调查,对克鲁克-托素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景观类型、分布以及演变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保护区主要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