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手情缘     
秦威 《福建茶叶》2004,(2):49-50
佛手,是闽南永春的一个“特种茶”,这个“特”字,我以为不是指它的种植加工的特别之处。如果按当地的一个传说来看,这佛手就特别不应归类于茶了。说是很久以前,闽南骑虎岩寺的一位禅师好茶,故平日里以茶供佛。一日,他发奇想:佛手柑有奇香,若茶有此香应是人间仙茗了,于是他便将茶树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精心培植,长成了一款特别的茶树,其叶形如  相似文献   

2.
知性普洱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汤依然红亮甘醇。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茶,自豪地说这“生茶”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试,品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但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武夷茶是女子茶,又有人说她是男士茶,而我说她是文人茶。君见否,一部厚实的武夷茶史,把武夷茶和文人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的关系捕绘的淋漓尽致。首先说的是唐代徐寅,那是兴化府上第一位状元,著有两部诗文集,诗工整,文厚实,大文人衔头卓卓有余。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品茶     
《广东茶业》2004,(6):29-29
茶事趣闻之一。品香泉,源于北京香山法海寺南麓,品香泉?”雪芹曰:“吾尝遍七十泉,烹茶要属品香泉。”曹雪芹常来此烹茶。其友鄂比问:“香山七十泉,何独喜一日,鄂比请其喝茶,雪芹刚喝半碗,便问:“此水取自何泉?”鄂比笑曰:“品香泉。”雪芹说:“别噱人,这茶上半碗水清味正,是品香泉,下半碗差多矣,  相似文献   

5.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6.
茶与诗歌     
陈铭华 《茶报》2000,(1):39-4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茶与诗的结缘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自古至今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茶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咏茶诗歌可分为以茶为主题的诗歌和不以茶为主题的涉及有关茶的内容的诗歌等两大类,即狭义上的茶诗和广义上的茶诗。它们对茶与诗歌的研究有着同样的价值,都形象生动的反映了茶的采摘、制作、沏泡、品饮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广东、福建、台湾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红茶、黑茶冲泡程式之中。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我对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专注性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不"人云亦云",也不主观臆断,认为"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茶的声誉,尤其是日本继欧盟  相似文献   

8.
阿土 《茶叶通讯》2013,(4):53-53
茶是一盏有气质的水,含蓄内敛,蕴藉深厚,品味独特雅致。 突然想到这句话,不知是否自己想的,或是以前听到别人说了,也说不定是从文章里读到,反正是想到了这句话,且不由得为这句话叫好。茶是有气质的水,但不一定要渴了才喝,因为茶是用来品的,就像人生,并不是走完了一辈子就是人生,只有品味出了自己的价值才是人生。  相似文献   

9.
丁俊之 《福建茶叶》2010,32(7):52-53
<正>广东、福建、台湾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程,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红茶、黑茶冲泡陈式之中。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我对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专注性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不  相似文献   

10.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郭丹英 《茶叶》2001,27(2):54-55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与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现代都市人生活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中,普遍有些浮躁,要想释烦去躁,找回平衡,就让我们沏壶好茶,要悠扬的古乐声中,喝着香茗去上网,在网上领略悠久中国茶文化,这是心灵上的一大享受。网上茶文化内容丰富,现介绍如下。 ●中国茶叶指南网(www.chinateaguide.com) 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诺亚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茶叶综合网站。内设栏目有:市场动态,专家指导,在线咨询,在线服务,在线订购,新闻瞬间,各茶妙品,茶艺茶道,历史文库,茶与健康,书刊杂志,科技成果,在线培训等。该网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紫武茶世界(www.zwtea.com) 这是一茶类专业网站,介绍茶道,茶知识,茶新闻,有茶展馆,一味书屋,茶展馆供茶商们展出茶品,一味书屋有关茶类的相关文献,茶站搜索,茶与小说,茶诗等。茶族论坛让你发表相关的茶文。聊天室供茶迷们谈茶说茶笑茶。 ●中国茶网(www.cntea.com) 有关茶的很多知识的介绍,还有有关茶的印章及对联供你欣赏,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副对联:一是:“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二是:“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在茶站链接里可以访问到一个很有特色的网站——土陶村,是有关茶壶欣赏的,收集了中国宜兴,台湾以及俄罗斯,英国,日本的部分茶壶及陶艺的图片。 ●中国茶盟(cybo.363.net) 介绍茶艺,茶文化及茶事信息。栏目有茶叶鉴评,茶叶论坛,茶友留言,茶叶诗词(唐宋元明清),茶叶期刊,茶叶书籍,茶叶论文,中国名茶,茶馆简介等,其中收藏了大量的茶叶诗词。  相似文献   

12.
周圣弘 《中国茶叶》2010,32(12):34-35
晚唐五代著名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蕴含着晚唐五代关于武夷茶区茶的采摘、祭祀、制作、运销、烹饮、用具、择水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文献价值。诗云:  相似文献   

13.
业余爱好诗文的我,工作之余常常去读名家的诗文佳作,也去写写自家的诗文习作,亦诗亦文,雅俗共赏,直抒胸臆,让我进入疑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心境.同时嗜好茶香茶韵的我,闲来饭后也喝点清香茗茶,尤其是来一杯清香韵致的好茶,香气高爽,回味悠长,唇齿留芳,久而不散,让我渐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意境.正如人们说的,神通八极的是酒,思联四方的是茶.我不怎么喝酒,但却不时喝杯清香的茶茗,那茶香茶韵,却让我常常沉浸在茶的清香蜜韵里.  相似文献   

14.
东方  揭国良  陈飞  何普明 《茶叶》2006,32(4):202-205
采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分步萃取普洱茶及红茶水提物。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两类茶水提物及萃取组分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普洱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能力无论在总体或单个组分上均略低于红茶;两类茶水提物对某些油脂具有较好抗氧化性;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两类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性起主导作用,且红茶略高于普洱茶,在油相中均无表现明显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16.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17.
孙胜利 《中国茶叶》2010,32(8):36-36
应茶友之邀到云南看普洱茶样,常在茶农家行走,但见他们煮着一种大叶的老茶喝,我好奇也跟着喝,觉味甘纯生津,有微酸,茶农说是"老帕卡"。我是第一次听说这茶,在所看茶书中也没有这茶印象,当时也没在意。近来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鉴茶、泡茶一本通》中看到些许的有关"老帕卡"的介绍,觉得有必要同茶友聊聊有关"老帕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19.
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粗老茶中含有较高能治疗糖尿病的茶多糖成分。用紫外、红外和气相色谱等方法对茶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它是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等物质组成;其多糖部分为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各单糖的组成比例为5.52:2.21:6.08:44.20:41.99。多糖的分子量约107000。茶多糖的热稳定性较差,高温或过酸和偏碱均会使其中的多糖部分降解。它在沸水中溶解性能较好,但不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文中还对粗老茶中的降血糖成分、茶多糖组分和分子量上的差异原因,以及茶多糖中灰分含量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开头就说:"点茶不一,……"古时,来客请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点茶,犹泡茶。宋·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点茶是泡茶技艺之,与"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