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华南5号(SC5)、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华南10号(SC10)、ZM8229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SC5生长最快,其次为ZM8229,生长最慢的是SC9;参试木薯品种中以SC5块根产量最高,比SC205(CK)增产39.8%,接下依次为SC10、SC9、SC8和SC6,分别比CK增产31.3%、15.7%、12.6%和8.1%,ZM8229的产量最低,比CK减产0.8%。SC9淀粉含量最高,为28.9%,比CK高1.9个百分点;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SC5。  相似文献   

2.
木薯良种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河口县开展木薯良种引种适宜性试验研究,并对其主要农艺经济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薯品种的收获指数依次为华南SC10=0.77〉华南SC9=0.69〉华南SC7=0.68〉华南SC5=0.61〉华南205(CK)=华南6068=0.59〉华南SC8=0.54〉华南SC6=0.53。参试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0....  相似文献   

3.
几种食用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食用木薯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筛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木薯品种,为在生产上推广种植鲜食木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试验方法,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研究不同食用木薯品种SC9、GR891、SC201、沙田木薯、ZM8229的出苗率、生长发育、节点数、节点距、产量、淀粉含量。【结果】SC205(CK)发芽快、出苗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SC201生长最快,其次是GR891,最慢的是SC9;SC205(CK)的节点数最多,节点距最短,SC201节点数最少,节点距最长;SC9产量最高,比SC205(CK)增产9.14%,其余品种均比对照低,以沙田木薯产量最低;淀粉含量SC201最高,为30.35﹪,其次是GR891,为30.12%,分别比对照增加32.71%和31.71%。【结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木薯品种是SC9,其次是GR891和SC201,沙田木薯和ZM8229居中,最差的是SC205(CK)。  相似文献   

4.
以当地栽培的主要品种作对照,研究了引进的4个木薯新品种华南5号(SCS)、华南6号(SC6)、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试种区,4个木薯新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能力;华南5号和华南7号出现一定的倒伏情况,说明这两个品种抗风、耐倒伏能力差;华南7号、华南5号、华南8号和华南6号的产量均比对照品种明显提高,华南7号的产量与对照品种产量成差异显著;华南5号干物质含量比对照品种干物质含量高且差异显著.华南6号和华南8号干物质含量与对照品种相当。华南7号干物质含量比对照品种干物质含量低且差异显著;华南8号和华南5号淀粉含量与对照品种相当.华南6号和华南7号淀粉含量比对照品种淀粉含量低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9个木薯新品种(系)引种试种适应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栽培的当家品种SC205作对照,研究了国内外引进的9个木薯新品种(系)GR911、BRA12、SM4363、CM3555—6、广西4号、GR891、广西3号、CM385—6和COL1050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试种区,9个木薯新品种(品系)均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抗寒和抗病能力;GR911和BRAl2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SC205提高8.2%和9.7%,其余7个品种(品系)的产量比对照品种SC205的低,但9个木薯新品种(系)与对照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GR911和BRA12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与对照品种SC205相当。  相似文献   

6.
对20个木薯品种在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试种区5~10月期间全部品种的生长变化规律相似,即各品种在5~7月生长缓慢,7~9月生长迅速.9月之后生长变缓,进入10月后茎叶脱落,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不同’品种长势不一,南植188、KU50(Ⅱ)、滇南红、OMR36—40—9、薯王983、华南8号生长旺盛;新选048、ZM8641、华南7号、华南124、GR911、ZM8803、华南5号、南植199、新选056长势量居中;华南9号、华南6号、ZM8316、华南205、BRA900生长量偏小。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初步得出华南205号、华南124、华南8号、华南9号较为适合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长。  相似文献   

7.
木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主栽品种华南201为对照,对引进的SC5、SC8、SC9、SCIO等4个木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SC5的产量最高,每667m。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为2430.5kg、559.0kg,分别比对照增产49.4%、43.1%,增产均达极显著,且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建议在生产上加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GR4、SC124、SC205等8个木薯品种苗期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相同生长环境下,GR4、SC205生根发芽快;SC124、SC205芽生长速率快,生物积累量大;SC205、SC124生根数多但生物积累量小;GR911生根发芽稍慢,但根芽生长速率较快,根芽生物量积累较大,根冠比稳定,综合表现最佳。方差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间只有萌芽数和萌根数在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嫩芽长、芽干重、总根长、根干重及根冠比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引进木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引进木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南205产量最高,达2 277.5 kg/667m2,其次为南植199和华南9号,达2 200.6 kg/667m2和2 099.9 kg/667m2,其他几个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F520、H873、H974、H1394,产量最低为H1255,仅1 249.8 kg/667m2。淀粉含量最高为H974,达36.69%,其次为H1255达35.22%,其他依次为华南205、华南9号及南植199,分别达30.72%、30.50%及29.50%,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种为F520、H873及H1394,分别仅为26.73%、26.37%及23.89%。综合8个品种表现,华南9号、华南205、南植199以及F520品种产量较高、淀粉含量也较高,植株整体性状较好,适宜在湖南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对6个木薯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木薯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在生育期变化呈先增后降的曲线,蒸腾速率(E)和胞间CO2浓度(Ci)的升降并不完全受气孔导度(Gs)的影响.经邓肯氏新复极差比较,华南6(SC6)和华南7(SC7)的Pn显著高于其它各个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华南(SC5)的Pn显著高于华南9(SC9),而与华南8(SC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北海推广的木薯品种。[方法]以我国目前9个主要的优良木薯新品种为材料,以当地品种SC205作对照,测定其鲜薯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等农艺经济性状,观察其分枝情况和薯形等生物学特性,综合评价9个木薯新品种。[结果]新选048的鲜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南植199和GR891鲜薯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他6个品种鲜薯产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但GR911和桂热3号的鲜薯产量较高;9个品种的淀粉含量均等于或高于对照,其中GR891和桂热5号淀粉含量最高,桂热3号、SC8、南植199和GR911的淀粉含量较高;桂热4号的淀粉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8个品种的淀粉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桂热3号、桂热5号、SC8、新选048和GR911的淀粉产量较高;新选048、南植199、GR911、桂热3号和桂热5号分枝少或不分枝,种植与收获时省工,适合密植和间套作,而SC5和SC8分枝较多;新选048和GR911薯形粗短,薯形好,适合机械化生产。[结论]新选048、GR911、桂热3号和桂热5号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北海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在琼中县的应用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琼中县2007~2008年的木薯新品种区域试验,以及2008~2011年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华南8号的鲜薯产量、鲜薯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优于新近推广品种华南5号(CK2),而华南5号又优于传统老品种华南205(CK1),华南8号广受农民和企业的欢迎。目前,华南8号已占琼中县木薯收获总面积的15.4%。  相似文献   

13.
1989~1996年在广西典型红壤上进行了肥料定位试验,试验有2个木薯品种(SC201和SC205)、15个施肥处理(包括有机肥,氮磷钾化肥)。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品种的木薯鲜薯产量差异显著,茎叶重亦如此;SC201施用有机肥后3/8年有显著增产,而SC205有5/8年显著增产。NPK的施用显著增加鲜薯产量,SC201的概率6/8,SC205 7/8。且NPK施肥量能与SC201的产量在3/8年显著拟合,SC205则为6/8年。茎叶重随NPK的施用量增加呈抛物线上升趋势,淀粉含量随着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在部分年份(SC201,5/8年;SC205 8/8年)显著提高产量,且产量与施氮量能在部分年份用抛物线显著拟合(SC201,5/8年;SC205 3/8年)。茎叶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磷肥对SC201在3/8年有增产效果,对SC205在5/8年有显著增产。钾肥对2个品种的鲜薯产量仅2/8年有显著增产;但分别在3/4年显著提高了茎叶重。说明氮在大部分年份能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茎叶重,氮是典型红壤木薯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钾肥能提高茎叶重,施磷比施钾对SC205在更多年份能显著增产;SC201茎叶重、鲜薯产量、淀粉产量比SC205高;SC205比SC201需要更多的肥料,但是获得更小的产量。因此,木薯施肥应考虑品种差异,推荐的施肥量为50%(50∶25∶50 kg/hm2N∶P2O5∶K2O)的推荐施肥量+5 t/hm2的有机肥(猪粪);纯施化肥时,推荐SC201和SC205的施肥量分别为124∶62∶124,161.6∶50∶100 kg/hm2N∶P2O5∶K2O。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205号(SC205)、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以及野生木薯4个品种为材料,用劈接方法对其进行交互嫁接,探讨影响木薯嫁接成活的因素.结果表明,形成层能力的强弱以及愈伤组织的形成、材料的成熟度及嫁接时期可影响木薯的嫁接;温度和湿度在木薯嫁接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木薯华南5号、华南7号、华南8号、面包木薯以及多倍体8229为材料,分析了这5个木薯品种的基本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品种抗性,同时利用RAPD以及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了这5个木薯品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华南7号与面包木薯生长优势明显,株高、茎粗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多倍体8229小裂叶呈短粗状、叶柄较短、叶形指数较小,低温处理后相对电解质渗出率最低,表明该品种对低温的抗性相对较强。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华南8号最高,达到4.63 mg/g,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RAPD分析技术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引物S76能够有效的对5个木薯品种进行分离和鉴定,华南5号与华南7号的亲缘关系较近,在分子水平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以11个木薯品种(系)(SC205、SC5、SC8、Arg7、Rayong9、KU50、9I、R3、17Q、FB-1、FB-4)为材料,采用田间统计分析,实时定量PCR和皮尔森相关分析,对不同木薯品种(系)的生物积累量特性、淀粉积累关键基因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率及相关途径重要基因表达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块根产量高的品种或品系FB-1、SC5、SC8、KU50、SC205、Rayong9在块根成熟期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而对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SC205保持最高,品种(系)间存在差异(P0.05),但与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块根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且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表达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形成期MeAGPS1的表达量及块根形成期和膨大期MeGBSS1的表达量与块根膨大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块根成熟期MeSBE2.2的表达量与块根成熟期木薯块根的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木薯品种在朱砂叶螨刺吸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为木薯的抗螨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华南8号、南植199和华南205等3个木薯品种朱砂叶螨的种群数量;采用盆栽法比较接螨叶片(处理)与健康叶片(对照)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结果]不同木薯品种的朱砂叶螨种群数量在调查期内同时出现一个高峰(10月30日左右),其中华南205朱砂叶螨高峰期种群数量最多(105.6±6.9头/叶),其次为南植199(53.2±8.6头/叶),华南8号种群数量最少(38.7±3.8头/叶).朱砂叶螨为害后,3个木薯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同期对照相比均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MDA含量与同期对照的比值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SOD和POD活性整体上有升高趋势.其中抗螨品种华南8号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SOD和POD活性与同期对照的比值上升幅度较大,感螨品种华南205的上述生理指标较同期对照升高幅度较小.[结论]在朱砂叶螨刺吸胁迫下,不同木薯品种的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初步推测这几项生理指标变化可作为鉴定木薯品种抗螨性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